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太需要大师的出现了。他说,他为此而焦急。不久前,学者刘军宁也发表文章,声称中国太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了。其实刘的用意里也不无呼唤大师出现的意思。
是的,我们太缺乏大师了。大师是什么?大师是英雄,首先是思想的英雄。之所以缺乏大师,与我们加法做得不够是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做好加法才是培育大师和使大师层出不穷的有效途径。什么是加法?相对而言的减法又是什么?杀戮和迫害无疑是减法,奥斯威辛无疑是减法,不是有人说吗,奥斯威辛之后没有诗歌。加法是思想创造的历史。离开了思想,单纯的技术革命,仍然不会有真正的大师。说爱因斯坦是大师,也不仅仅是指他的相对论而言的。
大师成长的土壤与环境,我们仍然是不够好。这样又说到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体制的指责,实在是太多了。但是,这又是一根绕不开的藤。说实话,涂鸦很吃惊于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历史和政治的陌生与疏离。当然,这有可能是大背景造成的,也怪不得孩子们。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人文环境的虚浮,谈不到什么积淀。这样的环境,是无法诞生大师的。譬如,有些大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化大革命”,不知道王光美不知道彭德怀,对于那个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的“疼”,他们陌生得都不像是我们家园里的人。他们没有时间思考,他们更多的是压抑是憋屈。所以,我们就不难看到他们的沉溺。他们泡吧K歌,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也永远都是这样的。还有更让我们感到伤感的,大学校园里不仅多了一些铜臭味,还充满了市侩气。譬如,可以拿着几千万元的资金去炒股,可以把有不同意见的系主任的职务说撤就撤。这些本不该在培养大师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不但发生了,而且到头来,看上去也没什么大不了。体制的弊端不仅助长了权力的欲望,而且使其有了一种痞性———我就这样我怕谁?我就这样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近来,有一位学者感叹,说得了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在外国取得的。他还是拿环境来说事。其实他说的没错,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要发展首先要怎么样?首先要有发展的环境。银川已经提出来,今年是发展环境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做加法,当然,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一块砖一块砖地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