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痒痒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
18559400000093

第93章 朋友

有句古话,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过去读时,觉得朗朗上口,摇头晃脑,也真的能“不亦乐乎”哩。现在不行了,现在老了,已经被称为老男人了,因此就有了一些想法。比如,朋友自远方来,究竟来干什么?如果是来旅游,当然好办。久违了,朋友一场,喝酒饮茶,即便彼此不能说一些掏心窝儿的话,但叙叙旧,感叹一下往事如烟,亦未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但如果不是来旅游,不是来走门串户,是来……比如是来借钱,是来找你“走后门”,是来找你为他打抱不平,等等,你是不是也能够“不亦乐乎”?

还有俗话,叫“朋友近了香,亲戚远了亲”。细思谋,还真不假。以前我有几个亲戚,都在外地,逢年过节,就都盼着能够团聚,看到他们发来的电报,甚至听到投递员喊我们的名字,心里都有一种兴奋。然后开始等他们回来的那个日子,然后跑到火车站月台上等他们坐的那趟车,然后抱在一起问寒问暖,然后“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在开放,朋友们来自远方来自远方”地唱回去。———多好!然而,外地的亲戚都要回来,不愿再“低头思故乡”了。于是,大家齐心协力,硬是弄得再也听不到投递员的叫喊了,硬是弄得没有了那种兴奋和期待,到后来,连问寒问暖的情绪都没有了。

朋友都不远,一个电话就能叫来;结果类同,喝一场而已。那种君子之交,有时候感叹起来,还让别人笑话。于是便想,我们为什么要相识?又为什么成为朋友?

忽然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称中学的同学准备聚会,邀我晚上参加。于是兴冲冲跑了去,见到了一些陌生的熟人。就像农村里吃席一样,几个热心的女同学在门厅里收费,然后大家交钱,签名,入座。你那时候怎么样,他那时候怎么样,我那时候怎么样,大家那时候怎么样,口水涟涟,其乐融融。但是后来,后来大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什么交换名片、留存电话,都做到了“以类为聚”。拿来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众多“主义”相互交汇,形成了一个气氛热烈的大卖场。独苦了我那个摆自行车摊儿的老同学,在一旁自斟自饮,全然一个陌路人。

然后我们到歌厅,跳舞唱歌,唱臧天朔的那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