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治中,西孟加拉邦所扮演的角色也一直是消极的。在2004年以前,印共在国家层面上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2004年,印度联合进步联盟上台执政,而印共正是该政党联盟中比较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它在该联盟中起到的只有破坏作用,它破坏了一切改革的举措,直到它使印度民用核能源政策相关的改革陷入僵局之时,它被赶出了这个联盟。2009年,印度联合进步联盟再次竞选成功,此时草根国大党成了该联盟中的一员。然而事实证明,跟印共相比,玛玛塔·班纳吉领导的草根国大党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几次改革陷入僵局后,草根国大党于2012年离开了印度联合进步联盟。
西孟加拉邦除了加尔各答以外的地方,似乎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尝到经济发展的喜悦了。在草根国大党的领导下,在西孟加拉邦投资的私人资本继续撤资,西孟加拉邦的人民仍然受到压迫,可能要过很久他们才能够继续发展。
暂且不考虑西孟加拉邦与印度其他邦的差距和它能够赶上其他邦的可能性,在西孟加拉邦进行大型投资的计划都可能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西孟加拉邦在经济政治方面只能拖国家的后腿。
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
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是印度最富裕的农业邦。这里住着辛勤劳作、积极进取的农民,土地肥沃,从喜马拉雅山脉上流下来的河水,为这片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因此这两个邦成了印度举足轻重的粮食产区。
这两个邦的人们在整个印度都是派头十足的消费者,而且也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临近印度首都德里,凭借这个地理优势,两个邦吸引了不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两个邦相对丰富的人口也在增长,他们已经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2012年,位于哈里亚纳邦马纳萨的工业区发生的劳工问题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人们开始质疑印度对外来投资者是否友好。这场劳工问题最初爆发于日本铃木汽车公司设在马纳萨的分厂中。但是很快就蔓延到这个工业区的其他工厂了。然而,研究调查显示,这场劳工问题源于铃木公司处理劳工关系不当,只不过后来一些想借机从中牟利的人将其上升为政治问题,故意夸大其词。这件特殊案例绝不能够代表哈里亚纳邦的人们不友善,也不能够说明该邦的行政管理有问题。
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似乎将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对农业部门和零售业的投资和发展,也表现出非常开放的态度。合作农业和有组织零售业(organized retail)最大的投资和最大的革新,很可能出现在这两个邦。
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在印度国家政治中起到了稳定平衡的作用,当然它们也是印度议会民主制政体无形的贡献者。
案例研究:印度合约式农业与第二次绿色革命
印度刚刚独立时,农业处于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状态。洪水、干旱、饥荒时有发生,广大农民生活在穷困之中。印度农业研究院与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和大学进行合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进了“绿色革命”。多种高产谷物连同化肥和杀虫剂一起来到了印度。灌溉系统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可以申请贷款。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农业产量和生产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印度终于能够在粮食方面自给自足了。
随着印度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意愿日趋强烈,人们希望获得更多优质的食物,印度亟须进行第二次绿色革命。为了导入第二次绿色革命,印度需要改善农产品供应链,还需要降低该过程中的损耗。印度需要合约式农业,这能够通过不同的产品种类为农民提供规模经济,并能够化解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变化无常的风险。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是农业进步最大的邦,而且一直走在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最前沿。
为了满足在印度专卖店的需求,像麦当劳和百事这样的公司,和同意种植固定作物(马铃薯、番茄等)的农民签订了长期购买合同。而印度零售商业巨头Reliance零售和巴帝集团旗下的Field Fresh食品公司也与农民签订长期合同,批发零售甚至出口他们生产的农产品。ITC、联合利华印度公司和美国家乐氏公司,也同样签订购买合同,用印度生产的高质量、标准化、价格稳定的原材料进行食品加工。
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走在农业革命的最前沿,当其他邦的农民也开始跟上他们的步伐时,这种农业改革带给印度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和农业收入的提高,才能够被真切地感受到。
古吉拉特邦与拉贾斯坦邦
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是印度企业家的摇篮。这两个邦的大部分土地是贫瘠的荒漠,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自古以来都靠商业贸易维持生计,而且非常乐意到其他地方寻找创业机会。
拉贾斯坦邦的人们(马尔瓦尔人的一小部分)习惯于在印度国内的其他地区寻找机会,而古吉拉特邦的人们更愿意去往世界各地,他们也因此成了印度移民社群中的一大部分。
印度独立后,拉贾斯坦邦的经济一直处于落后地位,然而古吉拉特邦却一度站在工业发展的最前沿。古吉拉特邦凭借临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大规模投资,一些化工企业、精炼厂、石化企业、纺织企业、制药企业纷纷在这里建厂。
积极进取的人民和数十年稳定的政治领导层让古吉拉特邦受益颇丰。这里生活着大量的穆斯林(虽然在古吉拉特邦人口中只占一小部分)和激进的印度教徒,古吉拉特邦不可避免地成了宗教和社区紧张的温床。
古吉拉特邦自从1990年开始就由非国大党统治,从1995年起,它成为印度人民党的要塞。人民党的领袖纳伦德拉·莫迪从2001年开始担任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他是唯一一个连任三届的领导。
古吉拉特邦一直被私人资本所青睐,它也是印度独立后印度最亲资本主义的行政邦之一。它欢迎外来务工人员,并且一直在着力改善其物质性基本设施、制度性基本设施以及人力资本。
古吉拉特邦很可能在今后继续吸引大量私人投资,并且保持着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率。如果国家层面的事情就是要自我修复,那么古吉拉特邦就是一个不成比例的受益者,它会见证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马哈拉施特拉邦
印度刚刚独立后的那段时期,西孟加拉邦,特别是加尔各答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使得境内的投资和企业纷纷外移,而马哈拉施特拉邦成了最大受益者。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首个工业大邦。来自印度各地的企业家选择到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孟买创业,孟买也就成了印度的经济之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孟买是整个国家的金融中心,并建造了一个大型纺织厂。
然而,1982年爆发的纺织厂工人罢工事件造成了严重后果,毁掉了孟买的纺织业,导致一大批纺织企业搬离孟买。孟买也是宗教和社区紧张的温床,这里曾多次发生宗教暴乱和恐怖袭击事件。
以孟买为首府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是一个大邦。它的占地面积在印度诸邦中位列第三,凭借着1.12亿人口,它的人口数量位列第二。马哈拉施特拉邦拥有大型的工农业基地。孟买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皇冠之珠,整个邦都得益于孟买创造的税收。由于孟买的选民数量很小,因此它无权影响谁人统治该邦,一直以来,孟买都背负着不成比例的负担,它要资助马哈拉施特拉邦,这使得孟买深受煎熬。
经常有评论称,如果孟买脱离马哈拉施特拉邦成立一个像德里一样的行政区,那么孟买肯定能变得更好。但是你要考虑到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多么需要孟买,更重要的是,如果孟买想脱离马哈拉施特拉邦,就必须得到邦议会的投票支持,所以这样的分裂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孟买的命运就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境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哈拉施特拉邦经历了显著的政局动荡,腐败之风大肆盛行。曾经是私人投资首选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落到了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之后。该邦拥有发展良好的工业基地,物质性和制度性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善,这里还有世界级的企业,发展良好的人力资本。但是这些基础都因为缺乏领导和政府管理不善侵蚀了。马哈拉施特拉邦对印度国家政治也起到了负面作用。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经历正像是印度的经历。因为缺乏有效的领导和政府管理,这个有着极大潜能的邦也并不好过。
奥里萨邦、恰尔肯德邦和切蒂斯格尔邦
位于印度东部地区的奥里萨邦、恰尔肯德邦与切蒂斯格尔邦恰好处在印度的森林带上。这三个邦是印度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向来居住着大的部落,因此大部分地区保持着相对隔绝,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不存在,与外界的连通性也非常差。
这三个邦是印度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地区,共拥有1亿人口。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正式的行政管理,印度政府几乎管不了这一地区的任何事情。矿产丰富的地区也都由当地的秘密政党控制。
尽管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未经开发的人力资源,这三个邦从未从印度的成长和发展中获得任何利益,当然也从未为之做出任何贡献。民主似乎在这三个邦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传统观点出发)。曾经有一些大型的投资计划打算在这里进行,可是被邦政府和联合政府的迟疑不决以及当地原住民的抗议打断了。
案例研究:韦丹塔资源集团与纳亚姆吉利山
拥有韦丹塔铝业公司的印度亿万富豪阿加瓦尔,在奥里萨邦的兰吉加尔投资建设了一个冶金厂,这个工厂耗资10亿美元,每年能够生产100万吨铝。该厂雇用了5500名员工,并且获得了开采位于附近的纳亚姆吉利山的许可证。印度政府撤销了该计划的林地和采矿许可证,这引起了对当地部落的争议。
比较讽刺的是,韦丹塔集团在对炼铝厂进行投资之前已经从联合政府和邦政府那里获得了采矿许可。然而,当地部落的抗议被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特权阶级所利用,很快,各大媒体和政客们纷纷卷入其中。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在这里上演了现实版本:纳美人/Dongria Kondh部族数百年来对着神圣的家园树/纳亚姆吉利山祈祷,而韦丹塔集团就像邪恶的RDA一样竟然想从家园树上开采神奇的矿物元素(铝土矿)。
这场争议最终闹到印度最高人民法院,法院裁定将纳亚姆吉利山视为圣山的部族应该通过投票,决定韦丹塔集团获得的采矿许可是否生效。
12个村的900个村民投了反对票,10亿美元的投资、5500个直接或间接的工作岗位都因此受到了威胁。
由于缺乏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同时缺乏有决心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的政府领导,印度的自然资源部门未能履行其潜力,而是任人摆布,对于媒体,对于能让韦丹塔集团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奥里萨邦所做的投资被迫中断的少数人意见,该部门无能为力。
印度一直不能够决心做到发展、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如果印度想要发展,想要提高十几亿人口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不破坏环境的。但是印度仍然可以贯彻落实严格、透明、清晰的规章制度,以便将发展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发展之于社会也是如此,一些大型开发项目在启动之前总是要先征地,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不得不迁移。
印度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以前那些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法律法规,正在经受着考验和挑战,这对印度本身以及在印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不过这个转型的过程很痛苦,并且还会引起高昂的经济代价。鉴于印度是一个极具民主精神的国家,除了这条路,它别无选择。如果印度能够下定决心,发展转型将势不可挡,再加之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一切都会有所好转。不过在这之前,印度呈现出来的将仍然是贫穷的景象,仍然很可能错失一些短期的重大机遇。
安德拉邦
安德拉邦曾一直是国大党的要塞。1983年,电影演员出身的政客拉玛·拉奥(N.T.Rama Rao)所创建的泰卢固之乡党,在邦选举中打败国大党,开始上台执政。拉玛·拉奥是一个奉行民粹主义的领导人,因此,在他的领导下,安德拉邦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境地。
国大党曾在1989~1994年短暂执政,拉玛·拉奥领导的泰卢固之乡党在1994年重新上台执政。1995年,拉玛·拉奥病倒了,一年之后他便去世了。他的女婿钱德拉巴布·奈杜(Chandrababu Naidu)接替了安德拉邦首席部长一职。
钱德拉巴布·奈杜上台后就开始对安德拉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安德拉邦从一个表现最差的邦,成功变为表现最好的邦之一。他对安德拉邦的首府海德拉巴进行了一场大清理,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产业。1999年,他再次当选安德拉邦首席部长。在他的领导下,安德拉邦成为印度第二大信息技术产业园。
钱德拉巴布·奈杜还为安德拉邦制订了一个美好的20年规划。可惜他的任期没能持续那么久,在2004年的大选中,拉贾塞卡拉·雷迪(Rajasekhara Reddy)领导的国大党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泰卢固之乡党,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颇感意外,无独有偶,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国家民主联盟也在国家大选中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