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印度独立后,直到1990年,比哈尔邦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国大党控制的。1990年,国大党在比哈尔邦的选举中输给了以拉卢·普拉萨德·亚达夫(Lalu Prasad Yadav)为首的团结民主联盟。在较低种姓的支持下,拉卢·普拉萨德上台执政。拉卢·普拉萨德直接对比哈尔邦进行管理,他还起用自己的妻子拉布里·德维(Rabri Devi)。直到2005年,在拉卢·普拉萨德的领导下,比哈尔邦慢慢走向贫困。印度在1991年进行了经济自由化改革,但是比哈尔邦似乎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改革带来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尽管比哈尔邦的经济一直在衰退,拉卢·普拉萨德却能够继续执政。他用花言巧语迷惑公众,向他们承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可是这些只能让富人受益,使穷人更加服从。比哈尔邦一向是劳动力输出邦,为印度其他地区提供劳动力。然而,在拉卢·普拉萨德的领导下,外出务工的涓涓细流变成了洪水,大批有能力的比哈尔邦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寻找工作。由于比哈尔邦和北方邦的年轻人愿意从事低薪工作,也能够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们的大量涌入,引发了阿萨姆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人们的怨恨,最终甚至导致了抗议和冲突。
到21世纪初的时候,比哈尔邦人民开始意识到,印度的其他地区都在向前发展,他们已经落后了。外出务工的比哈尔人也见识到了印度其他地区的成长与发展。2005年,印度人民党领袖尼蒂什·库马尔(Nitish Kumar)上台执政,比哈尔邦逐渐发展起来。
在尼蒂什·库马尔的带领下,比哈尔邦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0年,尼蒂什·库马尔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继续执政。他主持重修了比哈尔邦年久失修的道路、桥梁、交通运输网;他加强了当地的警备力量,给超过39000名罪犯定了罪。通过他的努力,新的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起来了,教育机构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比哈尔邦各地涌现出来了。
然而,比哈尔邦在工业发展方面仍然落后。部分原因可能是该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除此之外,比哈尔邦也不是一个工业产品大的消费市场。当印度其他地方在成长、发展、变得繁荣富裕的时候,比哈尔邦也不得不开始它的工业化进程。一旦这股力量开始爆发,比哈尔邦很可能会成为印度工业投资的理想目的地。
比哈尔邦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改变。拉卢·普拉萨德·亚达夫当政时期,曾经是国大党大本营的比哈尔邦变成了一个万能贴。只要能从中获得利益,拉卢·普拉萨德·亚达夫就可以跟任何一个国家政党结盟。尼蒂什·库马尔和他的人民党,相比之下则更加右倾,人民民主联盟在1999~2004年作为印度执政党期间,人民党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比哈尔邦就是印度国家政治分裂一个很好的例子。似乎只要尼蒂什·库马尔在比哈尔邦有所成就,他就能够得到选民的支持,继续执政。
但如果他稍有踌躇,不少地方政党都等着接他的班。国大党和人民党这两个国家政党想要在比哈尔邦执政都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国家政府中,代表比哈尔邦的永远是联合政党。
然而,比哈尔邦分裂国家政治并不意味着比哈尔邦不属于印度,或者比哈尔邦更希望脱离印度。从经济角度来讲,作为基本原料的供应者和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者,比哈尔邦已经完全融入印度这个整体中了。比哈尔外出务工人员在印度各地工作,他们寄往家中的汇款构成了比哈尔邦经济的一大部分。比哈尔邦也同样需要印度其他繁荣地区的公司和企业家前来投资。
比哈尔邦的人民也像印度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样,在不断地进步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如今,在比哈尔邦进行投资,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安全,更加有利可图。然而,在国家层面,代表比哈尔邦的地方政党在投票时更加注重的是比哈尔邦人民需求和意愿,更加符合比哈尔邦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像之前我们所讨论过的一样,比哈尔邦人民的需要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并不完全与印度其他地区的人们一致。
北方邦
拥有2亿人口的北方邦是印度最大的邦。2000年,拥有1000万人口的北阿坎德邦从北方邦中分离了出来。北方邦临近印度首都德里,占据了大部分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北方邦在印度下议院的543个席位中占有80个席位。
从印度独立到1989年,北方邦基本上都是由国大党统治的。在接下来的时期里,北方邦的选民意见出现了分歧,于是北方邦要么由政党联合统治,要么由玛雅瓦蒂领导的社会公民党(落后种姓的政党)和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领导的印度社会主义党轮流统治。
在不同的时期,北方邦也有不同的倾向:社会主义、原教旨主义或种姓政治。没有人知道北方邦到底会选择哪条路线。像北方邦这样一个极具重要性的大邦,它的不明确无疑给国家政治增添了不安定因素。
在印度,统治和管理小邦要比大邦容易得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将北方邦分割成几个小邦这一提议在过去曾被多次讨论过,但是这个计划最终被特权阶级破坏了。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能够反映出印度刻板的农村体系的地方,那一定就是北方邦了。40岁的阿基莱什·亚达夫——印度社会主义党领导人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之子,在2012年的竞选中成功打败了社会公民党的领导人玛雅瓦蒂。他年轻有为,又接受过西方教育,为改变北方邦刻板的农村体系带来了希望。然而,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是阿基莱什·亚达夫。尽管他受命管理北方邦,可是面对党内一些领导和铁腕人物(这些人在像北方邦这样的邦中拥有政治资本)的顽固抵抗,他也无能为力。
北方邦的发展要比比哈尔邦落后得多,而且它还深陷于宗教和种姓问题之中,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北方邦在印度下议院中占有80个席位,而且这个邦深受种姓、宗教、社会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影响,这样的情况对印度的国家政治有着显著的影响。国家政党和地方政党为了争取北方邦的支持,会采取一系列民粹主义措施:食品补贴、肥料补贴、免费用电、免费电视、免费自行车、免费笔记本电脑、放宽农业贷款和农村就业保障计划,还有各种各样的不正当交易,侵蚀着政府的财政健康,使货币贬值,排挤了很多私人投资。
这在印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印度将民粹主义写进金砖四国的报告以前,在国际投资团体发现印度这个投资机会以前,民粹主义就已经出现了。民粹主义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执政党所处的境地。然而,好消息是通过民粹主义来赢得竞选的方法已经渐渐变得不那么有效了。尽管政党们还不能够修好他们的路,但是选民正在进化得越来越好。
案例研究:Jaiprakash联合公司
在印度,很多有势力的政要把公司或者集团作为他们获得不义之财的幌子,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对这些公司和集团肆无忌惮的偏袒究竟在哪里结束,准所有权又是从哪里开始的,似乎没有很明确的界限。然而,这些集团是有着鲜明特征的:它们的财富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因为这是由它们的庇护者是否执政决定的。北方邦有两个这样的集团,一个是社会公民党的领导人玛雅瓦蒂支持的捷披集团(Jaypee Group),另一个是印度社会主义党领导人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支持的撒哈拉集团。
Jaiprakash联合公司就是捷披集团的佼佼者。这些年来,这家公司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水泥生产商,成长为印度最大的私营水力发电公司和第三大水泥生产商,它现在还是印度国家首都区最大的土地银行所有者(主要是北方邦涉及的土地)。但该公司是印度最大的私营部门贷款人之一,它以20亿美元的抵押资产净值换取了高达100亿美元的贷款,这一点使它“家喻户晓”。
长期以来,我看到许多分析员和投资者试图搞清楚Jaiprakash联合公司的商务能力和赚钱能力,想把该公司的股票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印度的政策是什么呢?像Jaiprakash联合公司这样的公司和它的股票背后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那些分析员和投资者并没有关心过这两个问题。首先,比较脆弱的投资者就不应该投资像Jaiprakash联合公司这样的企业,因为这种企业的公司治理和资金分配都是极其糟糕的。然而,如果一个投资者真的选择对该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那么他最好应该研究一下玛雅瓦蒂的权力地位;因为这种公司可能会在好多不同的邦设立工厂车间,那么他也一定要研究一下这个公司的所有者在投资期内与政府部门和相关邦政府部门的关系。做好这样的准备比研究公司业务基础和财务报表有用得多。
Jaiprakash联合公司这样的公司,它的财富非常不稳定,而且这些现实中存在的大的波动,在公司的财务报表里面通常体现不出来。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是印度最具革命精神的邦。它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自由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独立后,西孟加拉邦的抗议活动和改革运动仍然层出不穷。激进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派)就是在反对西孟加拉邦半封建制度的革命运动中诞生的。1967年,在印度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村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这就是著名的纳萨尔巴里运动。这场起义的目的就是与自身悲惨境地和贫困做斗争,农民们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还给农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共(马克思主义派)加入了左派阵线,1977年,在西孟加拉邦上台执政。该党对西孟加拉邦的统治一直持续到2011年。
尽管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曾经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尽管大多数印度大型的企业集团都起源于这里,但是西孟加拉邦的工业发展每况愈下。整个邦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发展上面。大部分的大型企业都从加尔各答迁移到了孟买或者德里,这使得西孟加拉邦陷入了穷困的旋涡。
案例研究:埃迪亚贝拉集团
贝拉集团和塔塔集团一样,都是印度最古老、最著名、规模最大的集团。塔塔集团的总部曾经设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孟买,而贝拉集团的总部曾经设在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随着时间的推移,贝拉集团渐渐分裂成了几个小集团,其中最大的就是埃迪亚贝拉集团,现在它已成为了印度第三大企业集团。然而,由于西孟加拉邦问题不断,加之在该邦执政的印共反对工业化,这迫使埃迪亚贝拉集团不得不把总部迁到了孟买。西孟加拉邦失去的可不只是埃迪亚贝拉集团的总部,自打总部迁走以后,该集团的任何一个公司都不打算来西孟加拉邦投资了。西孟加拉邦的损失恰恰给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其他一些邦提供了机遇。
埃迪亚贝拉集团旗下最大的公司有印度铝业公司、印度格拉西姆实业有限公司、超科水泥和思想蜂巢(Idea Cellular)。这些公司都是印度国内公司管理水平和资金配置水平最高的公司。然而,该集团的一些大型企业都处在周期性行业中,它们的经营业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印度宏观经济的影响。
当印度在21世纪开始迈出它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时,印共在新一任领导布达德布·巴塔查吉的带领下,在西孟加拉邦发起新的改革。西孟加拉邦打算发展自己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邦政府决定开展一系列活动,邀请私人投资者到这里进行投资。可是这个过程进展得似乎并不顺利。
西孟加拉邦政府急于向外界展示自己对私人资本的开放与热情,却忽视了本邦贫穷的农民们。我们做一个假设,长年累月处于贫困之中,这些贫穷的农民应该非常乐意与自己的土地分开,去换取一份工厂或者服务业的工作,因为土地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远远不及工作带来的多。
但是我们之前提到过,塔塔集团在辛谷尔建厂一事引发的论战,甚至能够与印共领导的纳克萨巴里起义相提并论了。讽刺的是,精明能干的草根国大党主席玛玛塔·班纳吉对印共控制的邦议会资本主义和封建议题的反对,让她得以在2011年的邦大选之中获得了胜利,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
玛玛塔·班纳吉领导的草根国大党较为激进。她以强制方式从农民手中回收土地,这种做法却让西孟加拉邦在经济上更加落后。不幸的是,整个西孟加拉邦都要为她的错误决策付出代价,只有度过一段艰苦的时光后,西孟加拉邦的人民才能够看到发展的曙光。不过,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西孟加拉邦都不太可能吸引到比较重要的投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