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掘金印度
18599900000011

第11章 政府、政策和媒体(4)

这件事情造成的后果就是:尽管印度的城市地区都做得不错,而且从自由化改革中有所收获,但是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举步维艰。对于农村人来说,印度的美好愿景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经常有人说安德拉邦的选民们没有给钱德拉巴布·奈杜足够的时间来实现他规划的美好蓝图,如果他能继续担任安德拉邦首席部长的话,那么安德拉邦的城市和农村都会有巨大的改变。

雷迪(Y.S.R.Reddy)做事雷厉风行,是一个非常强势而又成功的行政管理者。他对付政治抵抗运动很有一套,常常根据自身利益需要采取恩威并重的策略。

2009年,雷迪获得继续执政的机会。就在同年,他于一场飞机失事事故中不幸丧生,这使得安德拉邦陷入政治混乱之中。2009年至2014年,安德拉邦由位于德里的国大党最高指挥部直接有效地进行管理。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该地区的真实情况,安德拉邦的经济也陷入了混乱。

安德拉邦农业经济发达。从它的各大港口和首府海德拉巴来看,其工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安德拉邦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生活在该邦的人民积极进取。尽管这里大部分人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受到民粹政策的影响,但是安德拉邦人从整体上来讲是亲商的。

泰米尔纳德邦

要说印度最有独立趋势的邦,那一定是我所居住的泰米尔纳德邦了。印度独立后根据语言边界对行政邦进行了重组,这一举措给像泰米尔纳德邦这样的邦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泰米尔纳德邦的人们强烈反对将印地语作为该邦的官方语言。政府强行将印地语定为官方语言,这让当地人觉得备受外来人种的压迫,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地爆发了抗议活动。人们不再支持国大党,转而支持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简称DMK)这一地方性政党。自从1967年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上台执政后,该邦再也没有给国家政党投过赞成票。此后该邦一直由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和它的分支党派——全印度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All India Anna 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轮流执政。

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是钦奈(原名马德拉斯),它是印度第四大城市,也是印度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它坐落在印度的东南沿海地带,是全印度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泰米尔纳德邦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高,该地经济也非常发达。那么究竟谁是印度发展最快的邦呢?泰米尔纳德邦与古吉拉特邦似乎难分伯仲。

到目前为止,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人力资本最优越的地区,这里的人们都刻苦勤勉。这里有着非常多的土著企业家,因此该邦非常亲商。在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和全印度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的领导下,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除了20世纪60年代那段短暂的时期外,泰米尔纳德邦并没有朝着分裂在方向发展,它的要求更偏向于主张获得自治权,并希望通过印度宪法保证联邦结构保持稳定。泰米尔纳德邦的经济与国家的商品服务供应链息息相关,它是几家服务全国市场的大型企业的战略基地。近几年来,泰米尔纳德邦打开大门,与印度其他地区建立起联系。如今的泰米尔纳德邦比以往发展得更快更好。它吸引了很多国外制造业的投资,一些想在印度投资的韩国、日本和法国公司都将这里视为首选目标。

泰米尔纳德邦在国家政治层面起到的是分裂的作用。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和全印度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党,都会通过支持执政联盟而向其提出各种要求。执政联盟从来不敢相信它的支持,因为它从来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重,而泰米尔纳德邦的发展,并不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与国家发展保持一致。在泰米尔纳德邦的邦竞选中,国大党和人民党似乎都不太可能获胜,但是泰米尔纳德邦却仍是国家执政联盟的一员,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的。

德里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别看德里只有半个邦大小,但是它拥有自己的立法议会和首席部长。1993年以前,德里都由印度联邦政府直接管辖。

1991年,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改革,紧接着,德里在1993年拥有了自己的立法议会,这也预示着它拥有了独立邦的部分主权。德里与毗邻的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一起被视为印度国家首都区(NCR)。

1993年至1998年,德里由人民党统治。从1998年到2013年,国大党的希拉?迪克西特(Sheila Dikshit)连任德里首席部长。德里向独立行政区转变的过程是极具改造作用的。在短短20年里,德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从零基础达到世界级水平。德里变成了印度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率最高的地区,而且这个亲商的城市仍在继续向前发展。

德里是印度唯一的城市邦,拥有1200万人口。它也是印度唯一一个投票选举时只考虑中产阶级关心的问题、而不受农业因素和农村因素影响的邦。而这样做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希拉?迪克西特政府之所以能够连任三届,是因为她能够给予德里市民更有效的行政管理、更高水准的基础设施和比以往更好的生活质量。德里与印度其他城市的差距非常显著,而且德里的高度自治也会使这个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德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流涌进这座城市,这直接导致了德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退化,同时贪污腐败滋生,犯罪率也急剧上升。于是德里的中产阶级结束了国大党长达15年的统治,他们转而支持阿尔温德·凯杰里瓦尔(Arvind Kejriwal)领导的平民党(AAP党,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普通人的政党)。然而平民党似乎没有真正领会选民的意思,开始推行城市民粹主义。德里在平民党的领导下究竟将何去何从?这还有待观察。

各邦之间互相竞争是健康的

印度自从1991年推行经济自由化以来,吸引了不少国外投资,引起了很多国外投资者的兴趣。一些邦在早期就开始竞争这些国外投资,比如说古吉拉特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北方邦;还有一些邦只做了一些无力的尝试去吸引一些投资,比如说奥里萨邦和西孟加拉邦,当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各邦对投资的竞争,不论是对印度还是对潜在的投资者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这种良性竞争能够抑制一些极端的想法,它让生活在不同邦的人们意识到投资(无论是国外投资还是国内投资)是一种优待,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正像国家宪法所规定的那样,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每个邦政府都拥有很大的权力。国家政策能够对印度的发展以及投资起到抑制或是推动作用,然而国家政府并不能够决定一切,即使没有国家级政府的支持,邦政府也能够通过邦议会制定一些政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在印度,各邦的发展速度并不相同。

因为国家政府通常是由各种政党联盟构成的,因此随着地方政党的权力越来越大,印度的联邦体制进一步加强,而且各邦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如果遇到颇有争议的政策改革,比如说应该如何对待有组织零售业的国外投资:国家政府考量再三,最终只列出了大的政策框架,而速度、规模以及执行等政策的细节问题都由各邦自行决定。像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这里的农民此前就受益于有组织零售业,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迅速接受外国投资者在这里进行大型的有组织零售业投资,他们对这种投资是非常欢迎的;可是在西孟加拉邦,左翼领导人对这种未知事物敬而远之,这里的人们也并不愿意改变夫妻店这种零售方式。但是我们可以理性地推断出,一旦有一个邦在这种改革中受益,其他邦对这种改革的抵触情绪也会大大减弱。

对于那些着眼于印度的投资者来说,各邦之间的互相竞争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鉴于印度目前的政策情况,要想了解印度,恐怕要逐邦或者逐区进行了解。如果只是基于印度国家政府的政策就制定出泛印策略的话,那么投资者一定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尽管在理想情况下,投资者对印度有统一的想法和目的、有一个单独的印度策略是不错的选择;可是考虑到印度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而且印度各邦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投资者应该在制定国家策略的同时不要忘记制定地区策略,这才是明智之举。

商品及服务税

不管是在政策方面,还是在立法司法方面,印度都将联邦制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印度,即使是商品和服务市场也不是单一的共同市场。通常情况下,基本的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从一些邦获取原材料,再到另外一些邦进行生产,最后到其他邦进行销售。但是印度各种间接税项目非常繁杂,想将产品销售到其他邦根本不可能。

印度国家政府和邦政府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谋划,力求在推行商品与服务税(GST)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新税制能够有效地消除繁复的间接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在印度形成整个共同市场。这次税制改革将能够让印度大大受益,同时会为印度经济提供更多的投资活动。

尽管印度的联邦性质正在逐步加强,而且政府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到各邦,但是商品及服务税的推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各邦对税收创收能力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各邦政府都比较担心,当然这种担心是合理的,因为如果邦政府在税收创收能力上放弃太多,那么这极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们进行直接决策的能力。

联合进步联盟在2009年大选时曾发表竞选宣言,承诺2010年4月1日起要推行商品及服务税。但是新税制并没有能够如期实施,对所有商人、投资者以及决策者们来说,建立共识的公开过程非常令人沮丧。但是在印度这样的民主社会,这一关是必经之路。尽管这是权宜之计,但如果一个人能够后退一步看清远期局势,那么在解决完各利益相关方问题、达成共识、获得选民支持之后,推行像商品与服务税这种大的政策改革是唯一合理的选择。很显然,印度曾经有过建立共识和正当程序的记录,但是选择中间道路可能更为恰当。好消息是商品与服务税的推行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真正实施之日已经不远了。对商人与投资者来说,一旦商品和服务税真正开始实施,印度过去繁杂的税收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民主是否阻碍了印度发展

独立印度的建国者肯定不会想到民主竟然在统一印度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当英国统治者离开印度时,剩下各种行省、土邦和保护领地混杂在一起。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唯一能让印度团结在一起的是,对外国占有者的强制以及印度人对他们的恐惧。一旦英国统治者离开印度,印度很可能分裂成无数相互敌对的邦和公国。但是甘地提出在联邦体制下实行地方自治,将权力下放给广大民众,这一美好蓝图将印度重新团结在了一起。

地方政党的兴盛和国家政党的巨变,证明了民主在印度确实发挥着作用。代议制民主在印度大获成功,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谁都不知道印度将会选择哪一条道路,因为选举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而印度大批年轻人的需求和渴望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民主确实拖长了印度的决策过程。有些决策在世界其他地方能够轻易地做出,可是在印度却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在这个国度,很难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名义让一大批人搬迁。一些贫民窟非法占据了孟买国际机场的土地,为了适应孟买的发展和印度的需要,孟买国际机场急需将这些贫民窟赶出自己的领地,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建造飞机跑道和机场设施。机场的贫民窟是达拉维贫民窟的一部分,这个贫民窟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拥有超过100万人口,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选举人基地。尽管住贫民窟的都是些非法居住在此的穷人,但是他们在数量上完全等同于富足的南孟买所拥有的选举人。

人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印度有如此的天赋与潜质,为什么它无法成为像新加坡或者中国那样的国家呢?很可能是因为成为那样的国家,并不是印度人最想要的结果。他们最关心的都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琐事,而且他们希望自己的心声能够被听到、被重视。也许有人会说:印度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是好的,需要有个人或者政党,志愿为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但是个人或者政党,如何能够确定什么对于12亿人来说是最好的呢,尤其是这么多人的需求和愿望存在冲突的时候又该如何评判呢?

人们当然知道什么对自己才是好的。就算再贫穷、再没文化,他们仍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个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看待印度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说:这些印度人想要的东西对他们其实并无益处。但这也只是他的个人观点,这完全可以引起一场关于相对与绝对、好与坏的哲学争论。这时,民主就开始发挥其作用了,它让印度的社会体系具有了自我修正的能力。民主就是印度社会体系的泄压阀,它能够降低体系崩塌的风险。因为民主是数百万参与者所作出的集体选择,这个体系自动衍生出了稳定器。当你准备做长线市场投资时,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