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掘金印度
18599900000012

第12章 政府、政策和媒体(5)

印度呈献给世人一个巨大的机遇。这个机遇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最大的。然而,印度的经济可能只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继续下去,这就需要印度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独特的策略和解决办法。看着其他国家的经济或市场,想象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会或者不能够出现在印度;或者看着印度,想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这样想来想去只能让人徒生沮丧和困惑。

只单纯依靠民主并不能够解决印度的所有问题,仍然需要有所行动。还有很多与印度相悖的东西需要修正。如果印度不能够迅速采取果断措施,那么印度的经济可能会深受其害。印度需要加快建立共识的过程,同时需要有魄力有效率的领导,能够在印度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做出艰难的选择。

印度需要更努力地思考为什么德里能够成功(相对而言),而孟买却悲惨地失败了。将孟买从马哈拉施特拉邦分离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邦能够使它的情况好转吗?为什么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能够成功,奥德萨邦却会失败呢?好消息是经过不断地磨炼、失败和自我修正,印度和印度人民快速地成熟起来。他们意识到只有发展才是实现自身渴望的唯一途径。尽管在发展途中所有人的步调并不能够保持一致,但是当所有的印度人对发展达成共识的时候,印度经济一定会出现爆炸性增长。

什么时候呢?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是我相信我们已经在通往发展的道路上了,而且胜利就在不远处。

印度政事

1991年,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开始上台执政,在联盟伙伴的支持下成立了少数政府。然而就在大选期间,国大党主席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这在印度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1984年,拉吉夫·甘地在母亲英迪拉·甘地遇刺后当上了国家总理,纳拉辛哈·拉奥(P.V.Narasimha Rao)出任国家总理,曼莫汉·辛格出任财政部长。

当纳拉辛哈·拉奥刚刚接管印度时,印度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受到海湾战争的影响,全球油价飞涨,这打破了印度的收支平衡。1989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内,印度出现了第三阵线,就在这短短的两年内,印度换了两任国家总理。在此期间印度相当混乱,各种反对或支持政府政策的抗议和暴动遍及全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于1991年5月用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没有任何一个债权人愿意贷款给印度,为了在这个紧急情况下确保信贷额度,印度不得不将国家储备的黄金空运到英格兰银行作为担保。印度顷刻间跌倒了最低谷,整个国家颜面尽失。在政府1991年7月的预算案中,纳拉辛哈·拉奥决定启动经济改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印度经济自由化改革。

曼莫汉·辛格被称为印度经济自由化的缔造者,但是在我看来,这个赞誉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了。因为对印度经济进行自由化改革早已是老生常谈,而1991年这个改革时机恰好已经成熟。曼莫汉·辛格真的没有太多其他选择。如果非要将印度经济自由化归功于谁的话,那应该是纳拉辛哈·拉奥,因为正是他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坚定不移的态度,为曼莫汉·辛格推行经济改革提供了可能。

就在印度饱受经济危机的折磨时,从印度独立开始就暗中发酵的社会危机也爆发了。占印度社会大多数的印度教徒和占少数的伊斯兰教徒剑拔弩张。印度独立之初,开国元勋们通过保留两大宗教团体不同的民事法典、对两大宗教团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措施等手段,将自古以来存在的分化加以制度化。这种区别对待的怒火被少数穆斯林和大多数政党的选票政治所利用。到拉奥政府上台执政时,印度国内的公共关系已经非常紧张。1992年12月,印度教的右翼分子将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夷为平地,据说这座清真寺是当年穆斯林侵略者在一位印度神的出生地建造的。

这座清真寺被毁后,印度全国范围内发生了暴乱,在孟买尤为严重。

1993年,孟买的黑帮头目和他们的追随者策划了一系列危害性极大的爆炸案。

到1996年,经济自由化带给人们短暂的欢愉也成了泡影,人们逐渐看清了摆在他们前面的残酷现实。印度国大党没能在1996年的大选中获得继续连任的机会,印度再一次出现三线联合政府上台执政的情况。这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印度在两年间换了三任总理。当时全世界正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紧接着又是俄罗斯经济危机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印度人民党的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临危受命,于1998年3月组建政府。同年5月,印度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国际上对印度进行了制裁,印度国内经济也进一步恶化。

瓦杰帕伊政府本应该只维持13个月。印度在1999年再一次进行大选,全国民主联盟在1999年5月进行的大选中获胜,因为人民党是全国民主联盟中最大的党派,所以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也拥有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的身份。这一次,他完成了5年的任期。

在这之后,瓦杰帕伊政府将印度推上了改革之路,印度一连几年保持高个位数增长率。2003年,全国民主联盟打出了“闪亮印度”(India Shining)的竞选口号,以展现自己在任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向人们勾画印度美好前景。然而,就像泰卢固之乡党领导人钱德拉巴布·奈杜(Chandrababu Naidu)忽略了农村地区一直以来的不满情绪一样,全国民主联盟也同样被在城市中产阶级中所获得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印度当时正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然而全国民主联盟出人意料地在全国大选中失利,无独有偶,奈杜领导的泰卢固之乡党也在安德拉邦的邦选举中惨败。针对全国民主联盟的“闪亮印度”,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联盟打出了“包容性增长”的口号,尽管印度城市地区变得越来越富有,但广大农村地区却深陷水深火热之中。2001年和2002年接连两年的干旱让农民无法维持生计,贫困地区的选举人非常愤怒。联合进步联盟打着“包容性增长”的旗号,推行了印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惠民政策,也因此打破了印度财政平衡。

他们人为地给燃料和化肥价额设定上限;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进行大规模食品采购计划;开展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和减免农业贷款计划。印度从全国民主联盟统治时期的“右倾”变成联合进步联盟领导下的“左倾”。更令人吃惊的是,联合进步联盟在2009年的大选中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因而得以连任。但是新一轮的执政似乎走上了错的道路,因为贪腐之风和任人唯亲现象达到了高潮。城市中产阶级终于忍无可忍,各种反贪腐的抗议活动波及全国。由于领导真空,不同的政府部门以及各部长和官僚之间常常出现激烈争吵,印度进入了政策瘫痪状态。

官僚主义

英国曾经通过文官制度管理印度。印度独立后,印度首任内政部长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Sardhar Vallabhbhai Patel)主张以公正和功绩为基础建立印度自己的文官制度。印度的行政官制度构成了印度行政机构的支柱。印度行政官制度吸引了来自印度全国各地的贤能之士,他们构成了一个精英管理层。除了提供持续高质的管理之外,行政官制度在团结印度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印度的官僚机构开始出现问题。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个部长、一个副部长,有些部门还有邦部长(minister of state)、一个秘书、几个联合秘书和一些增配秘书。这些会写英语的印度书记员们在国务部长的指挥下治理国家。但是由于印度的国务部长任期都很短,以至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书记员们恰好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不同部门的官员们和各种各样的特权阶级(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由于最高领导真空,官僚主义者们的肆意妄为将会导致国家决策停滞不前。

印度最近几次爆出的腐败丑闻掀起了人们反对政客以及官僚主义者的浪潮,这样一来,印度国家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被迫中止了。印度的官僚主义是国家体系在领导长期真空的状态下误入歧途的经典案例。

腐败与寻租

腐败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主题。印度的腐败现象不仅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愤怒,而且引发了与印度打交道的外国人的强烈不满。同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印度腐败现象横行,只不过印度的腐败问题有些被夸大了。我并无赞同或宽容腐败之意,我也不同意没有腐败一定比腐败要好得多的说法。但是观察家们都被对腐败的厌恶情绪攫住了,因此他们才得出了各种各样错误的结论。

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它建立在“寻租”概念之上,这与房地产市场没什么两样。一种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或是看门人,都希望在这种资源的潜在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他们身上获取最高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