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掘金印度
18599900000014

第14章 经济(1)

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印度经济的看法和期望不断发生改变。由于印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增长率始终超不过3.5个百分点,甚至被打上“印度式增长率”的标签。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经济自由化改革,加之21世纪初高盛集团关于金砖四国的报告,使得人们在印度经济身上看到了希望:印度经济有可能会向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靠拢,有希望达到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可惜好景不长,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印度经济政策的停滞不前,使人们不得不怀疑印度是否有能力保持高经济增长率,甚至有唱反调的人站出来说,印度2004~2009年能够保持9%的增长率完全是失常现象。问题是人们总是将印度经济与其他不同发展模式下的经济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对印度经济的看法和期望。然而,印度经济有其独特的模式,它的发展道路与其他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不相同。

印度经济概况

印度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与这些要素相比,印度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小经济体了。2012年,印度名义GDP为1.8万亿美元,与中国的8.2万亿美元、巴西的2.45万亿美元、英国的2.45万亿美元、俄罗斯的2万亿美元相比,印度在世界经济中确实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若是你想看看印度的其他经济指标,如果能够达到中等水平都已经相当不错了。印度的标题通货膨胀率在6%以内,隔夜贷款利率为8%,印度的财政赤字(包括联邦政府和各邦政府)接近8%,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4%~5%。

你可能会想,列举这么多数据有什么用呢。我最近遇到了一个大型日本金融租赁公司的CEO,这家公司与印度已经打了20多年的交道,我向他询问了他在印度的经历。他告诉我说他的公司在印度根本没有赚到钱,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在印度的知名度也并不高。我问他为什么不放弃印度、去开发其他更容易赚钱的市场,他的回答是:印度这么大,怎么能够轻易忽视呢。

是什么驱使着外国投资者不顾印度过去惨淡的业绩和如今糟糕的投资环境执意来到印度来进行投资呢?印度拥有12亿人口,这就是最大的希望:所有的印度人中,有一半的人不到25岁,65%的人不到35岁。就在几年前,印度还保持着9%的经济增长率,高盛集团关于金砖四国的论断,让一些乐观者相信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一定能像中国一样达到两位数。然而,随着经济危机和全球杠杆化趋势的来临,印度会成为有着高经济增长率的新兴市场的美梦幻灭了。事实上,印度与其他新兴市场一样,都陷入了危机。

尽管印度的GDP为1.8万亿美元而英国的GDP为2.45万亿美元,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看的话,印度的经济似乎超过了英国的经济,这就得借用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购买力平价(PPP)”概念了。英国的物价水平似乎比印度要高,因此,为了对两国的产出进行一个有效的比较,经济学家们根据PPP对GDP进行了调整。其实这种方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两国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像英国这样的富裕国家,处在金字塔底层水平的商品与服务是不被允许的,但是经济学家们在计算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一点。经PPP换算后,印度的GDP为5.7万亿美元,英国为2.38万亿美元,中国为13.38万亿美元,巴西为2.3万亿美元,俄罗斯为2.5万亿美元。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名义GDP作为衡量标准,基于此标准,印度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经济体,但是它拥有无限潜能和希望。

尽管印度的GDP并不高,但是印度各邦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对印度社会的教育、医保、净水和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印度有很多地区以及很大一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最穷困的地方差不多。从发展角度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印度人口的激增浪潮,大多爆发在这些贫困而没有文化的地方。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印度的人口红利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通过电视卫星和移动电话,印度偏远地区与主流地区的联系有所加强,这给印度最贫穷的地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潜在收入,使他们融入印度的正规经济中来。

印度土地肥沃,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成千上万的小村庄散落在印度各个偏僻的角落,每个村子里只有500~1000人,这些人基本上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这些村子没有像样的道路跟外界联通,没有电,没有学校,这里的人们甚至都不能享受到医疗保障。这里的农民从前只能听任购买农产品中间商的摆布,不然的话,他们就得走很长的土路才能到农场集市或者市场上把农产品卖掉。不过印度的电信和卫星电视的改革让这一切彻底发生了改变。

1995年,印度颁发了第一个移动电信经营许可证。直到2001年,印度的移动电信用户还不到4000万。2003年,印度引进了主叫付费制度,接听电话从此开始免费。随之实行的还有呼叫方话费每分钟降至0.02美元,每月低于5美元的月租费。这一系列举措掀起了印度电信改革的热潮。现如今,印度手机用户已超过9亿,并且移动网络几乎实现了全覆盖。移动电话的使用改变了小村庄的生活,它能够让村民们获取市场信息,帮助他们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除此之外,村民们还能够及时获取病虫害防治资讯,促使他们更好地打理农场。

卫星电视通过直播卫星把整个世界的最新消息带到了印度的小村庄里。一些村子用柴油发电机带动电视,让村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农村的年轻人还是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过更好的生活,他们正在快速地融入印度正式的经济体系中来。

印度独特经济模式及遗留问题

尽管英国统治者统一了印度,并修建了联通整个印度的铁路,但是他们的经济政策却削弱了印度。他们没有让印度参加到工业革命的队伍中去,一直让印度维持着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态,让印度给英国本土工厂提供原材料。

除了一群誓死效忠英国王室的印度商人外,大部分重要的资金密集型生意都由英国人掌控。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及津巴布韦等国渗透到了整个社会构造中,然而在印度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小型和中型的贸易几乎全部由印度本土的商人控制。

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印度人民并没有看到繁荣的景象。农民们过着贫苦的生活,印度人如果想要找份工作,也只有政府和部队中最底层的工作可供选择。

因此,当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开国元勋们看着印度落后的经济,他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私营企业有能力、有资本能够填补这个巨大的亏空。

印度是自由市场俱乐部的新会员,它的很大一部分经济仍然由国有企业控制。印度当前的经济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在这种环境下,印度开始推行混合经济模式。新印度政府着眼于内向型发展,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以此来摆脱昔日英国殖民统治者造成的进口依赖。就在内向型发展帮助印度建立起了核心工业基地的同时,由于长期与国际市场脱轨,印度没能够像日本、德国和韩国那样充分享受全球贸易的战后繁荣。

印度政府还创建了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着眼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重工业,比如说钢铁业、电力工业、采矿业、能源产业、电讯业、保险业等。这些企业一度大获成功,吸引了大批印度高等院校有理想有抱负的毕业生。政府承诺要实现工业化,帮助印度获得了自信,打下了经济基础,并建立了令人羡慕的人才库,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少大型的企业计划和私人公司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所需要的人才。

为了与甘地提出的自力更生这一理念保持一致,印度政府将很多经济部门留给了小规模产业,以便鼓励初次创业者。政府准许小规模产业自由融资,并对它们实行减税优惠政策。最初,这一方案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政府对于小规模企业的限制条件非常严格,以至于这些企业根本无法扩大规模,这反过来使小企业变得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印度政府曾一度幻想自己的小规模企业能够像德国的中小企业一样蓬勃发展,但是随着中小型企业政策在执行中严重失败,这个梦想似乎永远只能是一场梦了。

印度独立之初的20年中,政府推行的混合经济模式方案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之后,印度没有能够成功地向自由市场转变。对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20世纪70年代都是一个困难时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巅峰时刻。印度经济在国家导向模式下确实获得了成功,但是英迪拉·甘地印政府从中得出了错误的信息,掀起了一场国有化热潮。像银行业、保险业和采矿业这样大的经济部门都被国有化、由政府经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经济一度迷失方向。私人企业大幅缩减,国有企业也跟不上其他国家的步伐。尽管印度切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但是它极度依赖进口能源(石油),这让印度在1990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出现了国际收支危机。1991年,印度政府不得不解除对经济的管制,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使得从70年代开始倒退的经济重新步入正轨。

印度国有公共事业部门(PSUs)

印度效仿苏维埃共和国,实行五年计划,开启了混合经济模式。然而,印度政府在推行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与苏维埃政府相同的力度和管理方式。印度创立了国有公共事业部门,这些高效而独立的企业都在各政府部门的控制之下。但是五年计划的目标让国有公共事业部门背上了不成比例的重担,因此他们最初的动机和目标就是成为盈利公司。所有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方案都被记录在了各部门的书上,(大部分)国有公共事业部门幸免于政策驱动的损失。

这并不是说国有公共事业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企业一样精简而高效。它们所赚得的利益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资源的垄断使用和对私营竞争者的限制得来的。久而久之,这确实导致了国有公共事业部门的浮动和低效率。然而,利益驱动以及对资本投资回报的评估使得国有公共事业部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运作公司,而并不仅仅是中央集权政府实施政策的工具。

印度拥有各式各样的国有公共事业部门。首先要区分的是联邦政府拥有的公司和地方邦政府拥有的公司。印度规模最大的国有公共事业部门都归联邦政府所有。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当然也面临着不同的强制力与压力。时间一久,这些公司受到公司管理者和部门部长的影响,便衍生出了不同的特性和文化。

比如说,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管理下的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石油、印度石油公司、印度燃气公司、印度巴拉特石油公司和印度斯坦石油公司)都运作得非常专业,而且配备有大量的工程和管理人才。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很多家公司都被指控效率低下以及贪污腐败严重。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是由印度石油天然气100%控股的子公司,它收购了俄罗斯帝国能源公司的多数股份,但是现在看来当时的收购价格过高,而且还减记了相当一部分账面价值。很多时候,像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投资公司这样的企业不得不因为政治主人的意志而做不赚钱的买卖(非经济交易)。尽管这些公司的专业管理团队并不愿意进行这种交易,但是他们必须遵守公司政治主人的决策。

印度信实工业公司借助印度石油公司和印度巴拉特石油公司丰富的工程和管理才能,建成了一座复杂度堪称世界之最的石油精炼厂。也许有人会指责印度石油公司和印度巴拉特石油公司效率低下,与信实工业公司这样的私营部门企业相比缺乏灵动性,但是它们却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效率。它们的计划更加长远,更加稳健踏实,而且它们以印度计划委员会推行的五年计划为导向。它们在投资方面相对稳定,而且在资本的使用方面也更加注重效率。

然而,印度通信与信息技术部下属的公司(印度国有电信运营商BSNL、MTNL、ITI)恐怕是全印度运行得最差的公司了。它们人力资源过度丰富,对顾客的服务质量低劣,而且对资本的配置能力极低。这些问题产生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所处的行业变化迅速,而且与个人用户有广泛的接触。私营部门同行的竞争促使它们不断成长,但国有公司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