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实情况却与设想迥然不同。后来大家才发现,公司发起人是以市场高点将股份卖给黑石集团的。就在黑石集团收购公司之后,公司的收入状况就开始恶化。2007年发起人出售公司时,公司的税后收入为1200万美元(以现在汇率计算)。随后的一年,公司的税后收入还不到1000万美元,又过了一年,公司甚至出现了亏损。收购3年后,合同到期,公司发起人全部辞职离开了管理团队。然而黑石集团的管理团队根本无法经营公司业务,公司出现了更大的亏损,去年甚至损失了2000万美元。然而公司不动产的价值仍然保持原状,甚至小幅升高。黑石集团后来才意识到,在印度想要迁移或者解雇40000名员工实属不易,而并购产生的或有债务也在不断增多。戈卡尔达斯出口公司的市值跌至3500万美元,这为黑石集团带来了85%的盯市损失。
另外一种全球流行的私募股权投资战略是成长型基金投资。成长型基金的投资目标是有巨大的外部市场机遇,却苦于没有足够资源支持、无法充分把握机遇的未上市公司,这类基金积极参与到公司中去,不仅为公司提供资本,还为公司提供发展战略及采购或销售渠道,以便让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最后,成长型基金会将公司上市或将公司卖给其他战略买主。在印度,做成长型基金投资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公司上市的成本和门槛在印度都相当低,大部分基础业务势头不错而且需要资本的公司,都会选择提早上市。一旦公司上市,如果公司业务还能继续保持良好状态,那么想要从银行系统或是股市筹集资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成长型基金在上市公司中就没有太多发挥功用的机会了,因此这类基金基本不会选择投资上市公司。然而印度不上市的大型公司并不多,那些真的选择了不上市的公司,不是因为本身有非常强大的现金流,就是因为公司管理层不希望为外部投资者而费神。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公司才无法成为成长型基金的投资目标。在印度,没有上市的公司还是相当多的,但都是些小公司。尽管其中也不乏一些拥有雄心抱负、想借助外部资本做大做强的公司,但是它们没有足够的人手和技术作支撑。现如今,私募股权基金存在的问题是:如管理资产低于5亿美元就无法从事基金管理业务,基金公司在一个公司所做的投资至少应该能够达到2500万美元。如果投资规模小于这个数,基金公司就无法有效对所投资的公司进行帮助,而且就算小规模投资能够带来很好的结果,对于基金公司的业绩和声誉来讲,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帮助。然而在印度,既未上市又能吸收2500万美元投资的大型公司实在是凤毛麟角。除了房地产之外,由于受到印度监管制度的影响,像不良资产、结构性信贷产品或是夹层融资这类的私募股权投资,都不适合在印度发展。
1999年,国际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美国华平投资集团(Warburg Pincus)对印度巴帝集团(Bharti Enterprises,现为巴帝电信(Bharti Airtel)进行了投资,这拉开了印度私募股权投资的序幕。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华平投资集团向巴帝集团共计投资了2.9亿美元。2002年,巴帝集团公开上市。2005年,华平投资集团全数出售了其在巴帝集团的股份,此次投资共收获15亿美元。华平投资集团的成功投资,将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团体的目光引向了印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纷纷在印度现身,而印度国内有才干的经理人也趁机建立起了一些私募股权基金。
国产的私募股权基金克里斯(Chrys)资本几乎完全复制了华平投资集团在印度取得的成功。这只基金是由阿希什·达万(Ashish Dhawan)同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同学拉杰·孔杜尔(Raj Kondur)共同创立的。最初克里斯资本是专注于投资印度科技创业企业的创业基金,但是很快它的注意力就发生了转变,成为一只专注于成长型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该基金对什里兰姆(Shriram)交通金融、斯佩特拉曼德(Spectramind)和苏司兰(Suzlon)做了投资,并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战绩,可就在这时,克里斯资本再一次选择改变投资方向,它开始采用私募和公开市场采购结合的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大规模投资。
案例研究:什里兰姆交通金融公司
什里兰姆交通金融公司(SHTF:IN)是印度私募股权投资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这次成功的经历来源于两个人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眼力,这两个人就是什里兰姆交通金融公司的创始人迪亚咖依(R.Thyagarajan)和克里斯资本的创始人阿希什·达万。创业之初,什里兰姆交通金融公司的起点非常卑微,当时印度所有银行以及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都没有二手卡车购车贷款业务,但是迪亚咖依认为这是一个机遇。由于没有竞争,什里兰姆公司逐渐形成了市场垄断,公司业务在整个印度越做越广。由于公司非常了解顾客的需要,两者间逐渐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这也为公司很好地化解了风险。阿希什·达万从什里兰姆交通金融公司和它非凡的管理团队身上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尽管公司当时已经上市,而且完全可以接触到公开市场,但是阿希什·达万认定成长型基金势必会在什里兰姆公司中起到转折性作用。2005年,克里斯资本向什里兰姆公司以及随后并入的子公司投资了2000万美元。这笔资金增强了公司的财务实力,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可见度。公司趁势进一步融资,在前进路上一路高歌。2009年克里斯资本逐渐撤出什里兰姆交通金融公司,这次投资共获得了高达2.5亿美元的回报。在短短5年时间里,克里斯资本的收益竟达到了投资的12倍!
克里斯资本的投资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迪亚咖依对待小股东的态度不同于印度其他公司的创始人;也许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投资这样一家公司、这样一个领域是极具风险的,但是阿希什·达万情愿为之另辟蹊径,这种胆识和远见也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
从整体来看,印度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让投资者资本蒙受了损失。为了从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也为了替高昂的管理费辩护,印度私募股权基金领域逐渐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投资风格和投资战略。一些基金成了私募性质的对冲基金;还有一些基金成了创业基金,希望通过自己强大的资本优势成功创造出新型商业模式;也有一些基金摇身一变成为了抵押贷款,因为这样能够有效避开相关部门的监管。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严重放缓,市场中的流动资金彻底枯竭,再加上毫无退路可走,使得印度私募股权投资人苦不堪言。说说私募股权基金中的房地产基金,2004~2007年间一大批房地产基金都瞄准了印度这块宝地,现如今7~10年的期限已经来临,这些基金面临的结果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讲过——所有投资都深陷其中根本撤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基金经理人不愿做出任何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将投资撤出来,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可能无法成立起新的基金。而有限合伙人对基金经理无法挽回损失非常失望,于是纷纷撤出投资,转而将资本投资到其他有前途的领域中去。这样一来,印度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会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洗牌。大洗牌之后印度出现的基金规模会更小,费用会更低,管理会更高效,而且会更加关注投资方案和投资授权。
股票市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股市书写了财富创造的传奇。尤其是最近15年对印度市场来说,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印度市场的投资者的结果并不总是好的。因为印度经济处于过渡时期而且全球金融市场不断波动,在过去的15年里,印度市场出现很多新机遇,但是投资者在很多有前景的领域遭遇了失败,并很快退出了印度市场。20世纪90年代,科技股票和网络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迅速发展起来,印度市场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发现了机遇,于是印度也经历了自己的科技繁荣。但是受到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和2001年美国纽约发生恐怖袭击的影响,印度科技行业完全崩溃,不计其数的骗局和金融乱象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