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证
18662100000021

第21章 现行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区域比较(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社会资源要素特别是公共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上,东部地区明显占优势,东、中、西差距明显。2002年,我国有国家级贫困县592个,其中东部72个、中部154个,西部则高达366个。因此,实现农村公共财政统筹东、中、西部地区,从而加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财政现状分析

5.1.1.东、中、西部地区概况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经济区域。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对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如下细分①: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东部地区及浙江省概况

东部地区按地域范围,大致可分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土地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7%;2004年底总人口54370万,占全国人口128453万人口的42.3%;2004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53652.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04790.6亿元人民币的51.2%。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着。

东部地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这一地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4年总人口13618万。该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其他省区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门可佩,2004),即:科技文教发达,人才精英荟萃;经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运独具优势,极有利于参与现代国际分工,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较大;工业基础雄厚,经济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各项指标都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相对中、西部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无论从人均住宅面积、恩格尔系数还是从家庭电话(或其他家用电器)的拥有率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些从不同侧面标志着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有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下设30个市辖区、58个县及县级市,822个建制镇和553个乡。全省总人口4679.6万人,每平方公里约有455人,是我国人口比较稠密的省份,其中杭州、宁波、温州和台州4个市人口超过500万。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为全国之最),海岸线总长6486千米(居全国之首),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2004年,浙江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43亿元(RMB,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942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1805亿元和90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

1978年到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由123.7亿元增加到11243亿元,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由331元增加到23942元(接近3000美元),由全国第16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9%,由0.5亿美元增加到581.6亿美元,居全国第4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由27亿元上升到1805亿元,跃居全国第4位;第一、二、三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4年的7.3∶53.7∶39。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0%和8.7%,达到14546元和6096元,均居全国第3位。

(二)中部地区及江西省概况

中部省份土地总面积10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8%;2004年底总人口37393万,占全国128453万人口的29.1%;2004年中部国内生产总值31056.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04790.6亿元人民币的29.6%。中部地区多数是农业大省,县域人口占78%以上;中部地区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土地的收入一般在60%~80%,县域经济占全部GDP的一半以上。中部地区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从1980年到2003年,中国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58.86%,而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是下降的。1980年,中国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全国平均数的88%,而到2003年则下降至75%,中国东部与中部GDP的差额已增加至6倍。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283.57万人。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95.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1.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95.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189元。2004年,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35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5.8亿元。全省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9%,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区)达72个,其中超5亿元的县(市、区)7个。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3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1。

(三)西部地区及贵州省概况

从社会经济概念讲,西部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5%;2004年底总人口3.669亿,占全国人口(12.8453亿)的28.6%;2004年西部国内生产总值20080.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04790.6亿元)的19.2%。其显着特点是:①地广人稀,民族众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极大;②经营管理较差,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③信息较为闭塞,教育科学文化较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④自然条件差。从地理条件上看,西部地区山地、丘陵地带和高原沙漠地带多,盆地、川地数量少;西部地区干旱缺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质量不高,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草地、林地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各种自然灾害较多。

贵州①简称黔,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靠近东南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属于浅内陆位置。北与四川、重庆相连,东连湖南,南接广西,西邻云南,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通向东南沿海最近的通道。省域土地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3%。2002年末总人口为3837.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5%。全省共有49个民族,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贵州省下辖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9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591.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15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22.04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21.55元。2004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96.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9.04亿元。2004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3.45万公顷,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44.3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53.15万公顷,药材种植面积为3.03万公顷。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全省启动建设了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发展了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小区,促进了畜牧业的较快发展,全省肉类总产量为171.05万吨。全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为69.29万公顷,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6万公顷。农业装备水平提高较快,至2004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97.18万千瓦。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提高到82.4%,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建成165所“义教工程”项目学校,新建、扩建农村中小学403所。

近年来,贵州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有8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促进了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稳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等长期积累的问题仍很突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2000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1869.31亿元,东部地区为52527.14亿元、中部地区为26250.19亿元、西部地区为13091.98亿元,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为4∶2∶1。2001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14329亿元,占全国的13.5%,仅相当于东部的22.6%,东部是西部的4.3倍。2004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53652.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04790.6亿元)的51.2%;中部国内生产总值31056.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9.6%;西部国内生产总值20080.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2%。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GDP增长速度来看,1991-1999年,东部为12.21%、中部为10.06%、西部为8.72%,三大地带增长速度之比为1.40∶1.15∶1。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累积增长也低于东部地区。以1978年为基数,到1997年沿海7省区人均GDP累积增长6.67倍,西南和西北地区分别为4.47倍和3.75倍。这说明,在1978-1997年间,沿海7省区人均GDP增长幅度比西南和西北地区分别高出49个百分点和77.9个百分点。从地方自有资金积累能力看,2001年西部地区财政收入总额为1022.5亿元,仅占全国总收入的13.1%,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19.7%和64.1%。贫困县财政自给率一般都低于50%,财政支出的大部分靠上级政府补贴。财政的使用几乎都用于行政事业费或人头费上,用于生产性支出的财政几乎为零,这被人们喻为典型的“吃饭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