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102

第102章 人物专访类(29)

有人说,演讲过多会影响专业研究。我说这得看你能否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事实上,从1998年至今,我发表的论文已有120余篇了,其中SCI(EI)收录论文已超过100篇。浙大学生最常看到我的样子就是演讲前我啃一个面包喝一瓶水,别人在饭桌上耗费的两三个小时,我不就可以用来去演讲了?

事实上,我并不奢望自己在科研方面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从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看,我所做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对比之下,教书育人的职责就很重要,教书育人的价值就更高。以后只要有时间, 我依然会继续讲。

问:中国人有“明哲保身”的习惯,不愿意开口多讲。你为什么敢讲?

答:“江流有声”,个性使然。看到了问题,我不吐不快。我的父亲、姐姐和夫人又都是中学教师,而这些年我也在高校中看到了很多问题:有的中学优秀生,一上大学居然跑进了留级生的行列;我培养的那么多西部来的学生,很少有选择回去的……我看到的东西越多,越担忧,越想尽一份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当然,这些年我也受到一些非议,说我演讲是出风头。我也怕,所以前些年我曾拒绝了任何有关演讲的邀请。可深思熟虑后,我觉得演讲没有错。为人要低调,但不能怕事;学术可以悄悄地做,但教书育人一定要大张旗鼓。现在我脸皮厚了,主动要求为学生演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知识分子就应勇于承担这样的责任。

问:你一个人讲,能对教育问题、社会问题起到多大功效?

答:我的理念是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起,哪怕是呼吁,它也是一种教育的行动。

最想和幼儿园老师沟通

问:为什么说现在最想和幼儿园老师沟通?

答:我发现,很多大学新生在入校时已经定型了。

培养学生就像做一个陶器,要阶段性地培养,不同的阶段任务不同。比如第一步只需要把水和泥和在一起就行了,最多再捣匀一点。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却提前做了中学、大学老师做的事,非要捏两把,甚至放进炉里去焙烧。

结果陶器没做成,只做成一块块泥疙瘩,不能成器。后来者再怎么修补,也无法做出优质品。超前的教育,会使孩子们的兴趣丧失;过度的挖掘,将使孩子们的潜力受到伤害。我们必将为这样的教育付出惨重代价。

2005年11月6日A14版

陈剑平:科学人生从I到T

本报记者沈伟红

记者印象

这一次的采访经历非常愉快。

那是一个夏末秋初的夜晚。记者受邀来到了陈剑平教授的家,看见了温婉的女主人,青春阳光的儿子,活泼可爱的女儿。

女主人是我省一位知名的越剧演员,她当晚有一场重要的演出任务,但是在临走之前,她仍然不忘给客人们送来一盘新鲜的水果。

陈剑平教授毫无疑问是她最忠实的Fans,虽说他并不十分喜欢看越剧,可是作为先生,他能够一连几场都去给夫人捧场。记者看到客厅里有一个书柜,里面都是金灿灿的奖杯和奖牌。而最令人叹服的是,夫人所赢得的奖项一点都不输给先生。

说起一儿一女,陈剑平教授非常满足,他说:“我的儿子最大的优点是心地善良,他懂得关心别人,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小女儿才一岁半,她是家里最活跃的小精灵。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除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外,陈剑平现在同样认真履行着他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正在竭诚为年轻人提供科学研究的更高平台。

在家中,陈剑平是一个最好脾气的“服务员”,他说:“我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

人物引擎

陈剑平,1963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85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1995年12月,获英国丹迪大学植物病毒学博士学位。1996年10月,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2002年4月至今,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陈剑平长期从事植物病毒学和病毒防治研究,主持农业部和浙江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工作。曾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计划和欧盟等30个项目的研究,以第一完成人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次,农业部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次。

今年9月,陈剑平当选首批省特级专家。

小时候理想当木匠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二年级,陈剑平最大的理想是做木匠,希望能早点挣钱为父母分担家用。

陈剑平出生于浙江宁波乡下,13岁那年,他已经能做出水平相当高的椅子凳子了。时光流逝近30年,当年他亲手做的一张凳子至今还保留在老家。

即使用现在最挑剔的眼光来看,少年时的木匠手艺也算相当不错,整张椅子没有使用一个钉子,全部都是用榫头紧紧咬住。

读高二那年,陈剑平家的一位邻居考取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邻居们就问陈剑平:“你看人家考上名牌大学了,你能不能啊?”就这么几句话,让陈剑平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将来。

但是,陈剑平第一年高考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第二年,终于以高出录取分数线10多分的成绩参加了体检。

陈剑平以第一志愿选择了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因为他对生物感兴趣,而且在高考中生物科目他考了满分,这样的成绩在全省只有3个。

“I”字人生起步

27岁时,他解决了30年间没有攻克的世界难题。

陈剑平说,年轻时他想把自己的人生写成一个“I”。用自己的勤奋和天分,成为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1989年,27岁的陈剑平来到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当时,“真菌传播植物病毒的直接证据”是一个困扰国际植物病毒领域30年的难题。

陈剑平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上万个禾谷多黏菌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终于在菌体内观察到病毒粒子,从而揭示了真菌介体与病毒的内在关系。

这位27岁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破解了一道世界难题。

这项重大突破为真菌传播病毒的机理和病害发生规律研究以及建立病害防治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成果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3年2月20日和21日,《浙江日报》以《陈剑平,人民为你庆功!》和《中国人的骄傲——记我省青年科学家陈剑平》为题,连续两天在一版显着位置刊发了对陈剑平的报道。

此后,陈剑平始终执着地埋首实验室,一步步深入研究真菌介体及其传播的植物病毒,并取得丰硕成果。

2005年,他和他的博士生们一起,撰写了145万字的《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着作,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至今该研究领域唯一的一本专着。

科学家的视野是开阔的。陈剑平说:“科研工作就好比是在登山,登上一个山头,会看到更多的山峰。”

1992年,陈剑平在繁殖保存病毒时,从数百株发病的植株当中发现一株表现异常。他没有放过这个细节,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这是由一个病毒的突变体所致,进而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查明了病毒发生突变的环境条件、突变过程和机理,发现这个突变体不能由禾谷多黏菌传播这个重要生物学特征,拓展了植物病毒研究领域。

发现“突变体”,让更多的同行对陈剑平刮目相看,发生在这个年轻科学家身上的不止是奇迹或者好运。

国外一位着名植物病毒学家说:“突变体对于研究植物病毒进化、基因功能以及探索新的防治策略具有科学意义。”

从2000年开始,陈剑平又和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植物病毒种类鉴定和基因组学研究”,他们建立的PCR检测和基因组扩增技术体系,为植物病毒鉴定、检测和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至今,他们已经对49种病毒进行了分子鉴定,并且发现了8种新的病毒,完成了这49种不同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与多年来坚持进行的基础科学研究同样重要的是,陈剑平还要组织打许多“歼灭战”。比如,近年来浙江省水稻上大面积突发两种病毒病,造成严重的危害和产量损失,他就要调配实验室的精兵强将,和省内外有关单位合作,进地科技攻关,努力控制水稻病情的发展趋势。“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粮食产量绝对是我心里的头等大事。”陈剑平说。

近十年来,陈剑平以第一完成人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次,农业部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次。在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全世界共发表真菌传麦类病毒论文285篇,其中53篇为陈剑平所着,占总数的18.6%。

“T”型舞台演绎

陈剑平是目前全国各省市农业科学院年纪最轻的院长。出生于1963年的他,1996年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2002年任院长。

陈剑平说,他1985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省农业科学院,一直工作至今,虽然中间曾三次出国,但是他一直都抱有坚定的信念——为国效力,为浙江农业贡献。

当然,以前的“科技专家”角色与今天的“院长+特级专家”身份,无论岗位责任和工作重点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陈剑平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作出了新的改变,他说:“我已经从原来的‘I’型渐渐演化成今天的‘T’型。”

“I”,顾名思义就是追求自“我”,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为追求目标。这是陈剑平这么多年来在科学道路上一直不断前进的动力。

“T”由一竖一横组成,是英文“团队”(Team)的第一个字母。目前作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陈剑平,他认为除了要更加刻苦,更加谦虚、努力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得更好,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写好这一竖外,还要用这粗壮的一竖支撑上面的一横,聚集、培养和使用更多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并不断地超过自己,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陈剑平对“T”的理解,这就是他的追求。

“我愿意做‘服务员’,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后来人,尽可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陈剑平说,他的成功道路上就曾经有许多“贵人”相助,但同时他也尝到很多“苦涩”,所以现在作为管理岗位上的领导,他以豁达、包容的姿态,努力给科技人员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机遇,尽量让后来人多一点“甘甜”、少一点“苦涩”。

陈剑平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今年他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者有一项成果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6月初在成果评审前,有人盗用他人之名诬告他,科技部和农业部当即联合进行调查,并让他们答疑。他来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合作者一起准备答疑材料。

在那里,他得悉一位姓柏的专家也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与这位专家素不相识,也算是竞争对手,但当那位专家向他请教如何准备成果答辩时,陈剑平马上放下自己的麻烦事,认真地予以帮助。

两个星期后,他们一起去北京答辩,相约同住一个旅馆。晚上,陈剑平认真帮助他修改成果汇报多媒体,一次一次耐心听试讲,进行模拟提问,一直忙到深夜,让那位专家第二天满怀信心地前去答辩。

当记者问道:“全国农业方面成果每年授奖只有15项,竞争非常激烈,你为什么还要这么认真地帮助对手?”

陈剑平笑着说:“一个重大成果的取得,花了国家许多钱,也花了科技人员许多年的心血,我希望自己成功,也希望别人同样能成功。”

不论是申报项目,申报成果,还是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只要需要,陈剑平总会无私地提供帮助。这样的好事,他每年都做得很多。

“鉴于我目前受命担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说,“我要带给科技人员一种正确的理念——科学人生要怀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精神,要不断创新。”

今年年初,陈剑平面对全院干部职工坦陈心迹——“我心目中农科院的院长,不是一个行政官衔,而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职业阶段。首先在业务上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专家,不仅要成为本专业的专家,而且要成为宏观战略专家。在个人思想素质上则要求具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等等。”

陈剑平说,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学科带头人,而且需要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的科研群体。至今,他已培养了13名博士、6名硕士。他说:

“我对人才培养是十分负责的,我不会追求数量而放松质量。”

一位优秀的科学家,首先要凭借其学术成就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但是,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变化,任何一位科学家其个人所能解决的科学问题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是否被同行和社会公众认可,关键在于科学家的人品和人格。

这是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大家风范。

从“I”字人生到“T”字人生,陈剑平在自己的“T”型舞台上演绎多姿多彩的科学人生。

2005年11月7日A19版

陈子元:开拓中国核农学

本报驻浙江记者茅建兴

走进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学院),沿湖直行,步入暗红色砖块大楼,通过二楼幽暗的走廊,举头可见挂有“陈子元院士办公室”的一个房间。这里就是东大楼216室,是81岁的陈子元每天必去的地方,这间“陋室”见证了中国核农学2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