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25

第25章 消息类(23)

查济民先生偕夫人刘璧如及全家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他说:“浙江大学授予我名誉博士学位,是母校和祖国给予我的极大光荣。今后,我将继续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倾心倾力,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2004年12月18日第2版

两位内地数学家首获“晨兴数学奖”

本报香港12月17日电 (记者叶辉 特约通讯员徐有智)

今天,全球顶尖的华人数学家700多人云集香港,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讨论数学研究的最新发现。

来自浙江大学的刘克峰和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成为该奖颁发以来首次获得这一华人数学界最高荣誉——“晨兴数学奖”的中国内地数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出席了本次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每3年举行一次,首届大会于1998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在台湾举行。

由香港恒隆集团出资设立的“晨兴数学奖”是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的最高奖,发起人是着名数学家邱成桐和香港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世界顶级的华裔数学家和香港杰出的企业领袖联手设立的这个奖以全球华人数学家为颁奖对象,奖励45岁以下的在理论及应用数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华人数学家。

据悉,为了体现公正,该奖的评选除评选委员会主席由邱成桐担任外,其他评委全是外籍数学家。

记者注意到,在本届获奖者中,有4人来自中国内地,浙江大学的数学家团队格外引人注目,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光彪讲座教授刘克峰因成功证明了超弦理论中的世界着名难题马里诺-瓦发猜想而获得晨兴数学奖金奖,这是我国大陆数学家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此外,浙江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林芳华获得陈省身奖。

在我国内地获奖数学家中,中科院院士杨乐教授获得陈省身奖。

据悉,该奖只评了两届,却已引起了全球数学家的广泛注意,业内人士称,晨兴数学奖堪与“菲尔兹”奖并列。

邱成桐说,我国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是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的名誉主席,他原拟参加本次大会,并专门拿出10万元资助本次大会,但他却不幸在大会举行前夕去世。与会者为陈先生的去世默哀。

邱成桐透露,下一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将在浙江大学举行,人数将达到1000人。

2005年1月1日第1版

我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

整合资源双赢共进推进合作

本报讯 (记者杨泽伟) 昨日上午,杭州市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王国平、张曦、孙忠焕、潘云鹤、张浚生、叶明、顾树森、于跃敏、金胜山、项勤、杨戌标、黄书孟、程家安、陈子辰、庞学铨、倪明江、卜凡孝、胡建淼、来茂德等杭州市和浙江大学领导及市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聚一堂,共商进一步推进市校战略合作、联手加快发展大计。

自2001年4月杭州市和浙江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来,双方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共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会上,杭州市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科技和创业、人才和教育、建设和后勤等四个合作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一年多来市校战略合作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指出,市校战略合作4年来,使市校合作从临时性合作转向长期性合作,从单一合作转向全方位合作,从一般项目合作转向大项目合作,从自发合作转向有组织合作。目前,合作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抓住当前的大好形势,巩固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应该遵循“整合资源、双赢共进”原则,做到“三个加快”。加快城西示范区建设,以浙江大学为龙头,着眼于综合型大学城、大产业孵化器、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型住宅区建设,使城西成为杭州打响“四个在”城市品牌的示范区。尽力支持浙大加快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做到办事服务优先、政策享受优先、经费安排优先、人才引进优先。加快杭州“和谐创业”模式建设,在浙大支持帮助下,以“天堂硅谷”和“东方休闲之都”建设为载体,以高品位的生活实现高质量的创业。

省委常委、浙大党委书记张曦说,一直以来,杭州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事业,对浙大非常关心和支持。建在浙江、身处杭州,扎根于经济发达的“土壤”,这是浙大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全校师生员工要倍加珍惜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尽心、尽力、尽责。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为杭州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杭州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战略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交流合作机制。要真抓实干,推进市校战略合作迈上新台阶。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孙忠焕介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表示,市政府将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将其作为杭州新一轮发展的支撑点和动力,继续为浙江大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进一步把浙江大学这块杭州的金字招牌做得更大、更强、更亮。希望浙江大学加强与杭州市的合作,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浙大校长潘云鹤感谢杭州市对浙大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浙大将继续支持信息港、医药港建设;为杭州产业结构调整作出贡献;进一步帮助杭州改善环境;积极开展杭州文化研究,扩大杭州文化影响力;利用西博会、休博会等契机,推动学术会议在杭召开。他也希望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推进浙大紫金港校区建设。

浙大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也在会上讲了话。会前,全体与会人员考察了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

2005年1月2日第1版

化学反应速度可以精确预测

浙大青年教师吴韬取得理论化学重大突破

研究论文在《科学》杂志发表

本报讯 (记者张冬素 通讯员单泠) 甲烷和氢进行化学反应的速度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一直以来没有进行过理论上的精确计算。浙江大学青年教师吴韬博士找到了一种可以精确预测化学反应速度的方法,他和合作者从物理化学最基本的第一原理出发,利用原子的性质,通过理论计算精确预测出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

这是迄今化学反应中最精确的量子反应动力学计算,计算结果的精度不低于实验结果。

吴韬和他的合作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曼提教授完成的题为《H+CH4→H2+CH3反应的第一原理理论》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04年12月24日出版的世界着名刊物《科学》(《SCIENCE》)杂志,他们在论文中提出的利用原子性质精确预测化学反应速度的方法,被认为是理论化学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影响。

大气化学、燃料电池和储氢材料等化工化学研究中的许多关键反应都是在温度比较低(零下70摄氏度至零上200摄氏度之间)的情况下进行,由于这类化学反应量子效应比较明显,用传统的动力学理论难以进行分析,只能等反应发生后才能知道结果。利用吴韬等提出的这一方法,就可以提前通过理论计算预测化学反应的速度、结果,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大气化学的反应来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而且在化工生产中,可以根据预测的结果设计出更好的催化剂,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降低能耗。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科学和工程领域。

2005年1月11日第1版

亿元打造实验室 独立学院领风骚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3个基础实验室首批一次性通过评估

本报讯 (马春波 记者朱振岳) 作为教育部首批试办的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短短4年实现“千亩校园、万人大学”规模后,日前又有新的突破,成为全国独立学院中首批一次性有电工电子、物理、化学等3个基础实验室通过“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的院校。

高校的基础实验设备因为投入问题,往往很容易落后于企业和研究所的设备。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克服办学初期百业待兴、经费紧张的困难,至今已自筹资金一亿余元,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各类专业实验室51个,其中38个已建成投入教学使用,13个即将完成建设。最近,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学院又新增了6个实验室的建设计划。

为建设一流的实验室,他们采取了“专业提升基础、基础促进专业”的建设思路,同时还在实验室建设中引入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条件。该院院长俞庆森说,按照现有万名学生的规模计算,该院投入到实验室建设的费用已经达到了人均1万元的水平,“这个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在全国独立学院中都是比较罕见的”。

对3个基础实验室进行评估的专家表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重视实验室建设的做法,已成为区别于某些独立学院只重视低成本的办学规模扩张的重要特色。它不仅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也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先进条件,更为学院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和动力。

2005年1月13日第6版

鼠标一点沧海“变”桑田

浙大研制出海涂土壤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本报杭州1月12日讯 (记者张冬素) “现在杭甬高速公路的杭州段在1500年前原来是杭州的海岸线。”今天上午,在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随着周斌副教授手中鼠标的不断点击,沧海一块块“变”桑田,杭州的海岸线不断由内陆向大海推进,公元400年时较平的直线变成现在的梯形展现在电脑屏幕上。

浙大教授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具有先进技术和功能完善的基于网络的省级海涂土壤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并完成了浙江1500年以来海涂围垦演变的重现,揭示出我省海涂围垦的发展过程。为我省涂区土壤资源的利用以及涂区历史文化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我省海涂资源非常丰富,对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西汉年间,早期主要是发展海水煮盐业,自唐、宋后有了筑塘围田的记载,现在的慈溪、萧山耕地的一半以上来源于围海造地。

浙大以王人潮教授为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历时5年,对围垦的海涂土壤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总结出我省海涂土壤时空演变规律,为科学、生态地综合管理与开发利用海涂土壤资源提供了第一手基础信息。

2005年1月26日第2版

让高校科研“走进”企业

浙大构建“校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本报讯 (记者朱振岳 通讯员单泠)

高等学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高水平大学怎样发挥作用,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双赢?目前,浙江省政府召开以“科学·人才·发展”为主题的“浙江大学-浙江省市县合作峰会”,浙江大学“校地产学研合作”

新模式引起与会者关注。

目前,我国高校在与地方合作中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校地合作”都是单一零散式的,往往是某个教授或某个课题攻关项目与地方单位或公司合作,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二是产学研脱钩,高校与地方脱节,不仅使高校科研优势得不到发挥,而且也让地方经济得不到更多的科技支持。据了解,这种由浙大校方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双方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改变了以往产学研合作中教师与企业“单兵”接触的传统合作模式。根据浙大与有关市、县已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双方不仅围绕地方的特色经济发展建立研发中心,浙大还在地方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地方政府则专门设立一笔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加快浙大科研成果在当地的产业化。

据介绍,在浙江大学,每年都有1000多项这样的高新技术项目“走出”校门,“走进”浙江企业;有2000多名教授、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研发创业团队,活跃在该省经济建设的大舞台上,全省各地利用浙大研发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着浙江的传统产业,推动着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浙大已选育出水稻、油菜、茶叶等优良品种40余种,开发农业产业化技术100多项。据统计,仅其中的14个项目就为浙江省创造社会经济效益65亿元,助农民增收10多个亿。

与此同时,列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浙大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承担的200余项科研项目中,有70%以上的项目都与浙江农业与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有关。

浙江大学有关负责人说,至今浙大已与浙江省20多个市、县达成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构建了一个以政府政策、资金为引导,以大学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模式。以浙大与宁波的合作为例,自1999年双方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以来,宁波已成为浙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战略重地,5年来,宁波已引进浙大7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建立起46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设计工程技术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浙大师生扎根宁波。最近,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的科技合作更进一步,宁波市各县(市)将设立每年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与浙大结对企业的项目研发。

2005年2月22日第6版

哈佛大学着名教授率队

来到浙大培养物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