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32

第32章 通讯类(2)

合并后的新浙大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11大学科门类,拥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工1万余人。筹建小组副组长潘云鹤说,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该起“化学反应”。

新浙大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多学科组合,为一批优势学科群的生长、强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在学科设置上,将打破传统大学的布局框架,按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格局来建立学院。比如,原四校都有的生命学学科,联合交叉起来就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状态:浙大和杭大的基础研究上有很强的力量,医大和农大则在应用方面颇有建树,这样就形成了独具的配套成龙的优势。学科渗透还会催生出新的优势学科,如计算机领域的人工智能、心理学领域的认知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就形成了完整的脑科学研究链。浙大的合并虽然刚刚开始,强强联合的优势却已显现出来。今年的博士点申报,原来各校单独申报时都有一批学科未通过,四校联合申报后一举通过,增加数比前十年增加的总数还多。

现在,学校共有106个博士点,仅次于北京大学,列全国第二。

在人才培养上,新浙大也将利用这种优势,培养一批有深厚基础,既精通本专业、又兼跨多学科的人才。 学校还将逐步扩大研究生比例,真正实现“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目标。

通过强强联合打造的“航空母舰”,会不会因过于沉重而无法远航?张浚生认为,四校合并肯定会有磨合期,这需要通过学校的有效管理来解决。新浙大将保留四校现有的5个校区,但各校区不再具有对人、财、物、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管理职能。新浙大建设的国内高校最大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将使实现四校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时,一条贯穿于各校区间的公交专线也将于近日开通。

1998年9月10日第3版

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组建的浙江大学将正式揭牌

新浙大“航母”起航

本报记者柴国荣 杨建平

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浙江大学正式揭牌,一所高层次的、学科门类齐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将掀起面纱,展现在世人眼前。

新浙大:以什么模样给世人看

新浙大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共管。现行的学科分类法将所有学科分成12门类,新浙江大学涵盖除军事之外的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将成为目前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这所综合性大学将分成五个校区,原浙江大学为玉泉校区,原杭州大学为西溪校区,原浙江农业大学为华家池校区,原浙江医科大学为湖滨校区,原浙江大学之江学院为之江校区。五个校区之间建立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结构最独特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大量的学生选课、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办公室之间的公文传输、图书馆资料查询等将通过这个网络。为了方便师生,9月10日杭州市公交公司还将开通浙江大学联线。

新浙江大学组建后,共有145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6个,三级学科硕士点192个。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5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00多名。全校有1万多名教职员工。教师中有教授800多名,副教授1600余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

新浙大:献什么经验给高教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是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已经不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它最主要的特征是“条块分割”主要弊端是在低水平上重复设置高等学校和专业,教育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造成很大浪费,从而影响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组建新浙大,目的就是给全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路来,而这条路的关键就是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设置学科。新浙大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学科可以交叉互补。

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说:浙江大学通过四校合并,不仅起“物理反应”,而且起“化学反应”,能形成很多国家级水平的学科优势,承担国家级的重大项目,为科教兴国作更大贡献。

除学科设置外,机构设置引人关注。四校合并后,副校级领导由以前的38位减到12位左右,减下来的领导都通过妥善的办法解决了。其他在教务与学生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将积累大量的经验,为改革探索道路。当然这些措施的成功与否,还需实践来检验。

新浙大:以什么姿态跨入新世纪

新浙江大学筹建小组组长张浚生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浙江大学发展目标:

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就是学科门类齐全,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就是要在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尽量多承担科研任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多承担高层次、新兴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并使这些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国家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科技研究基地;创新型,就是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承担责任,不仅完成一般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任务,而且能在引导全社会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中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成为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1998年9月16日

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相结合

——写在新浙江大学成立之际

今天,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新浙江大学正式挂牌,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的新浙大,成为我国目前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新浙大组建意义何在?新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说,四校合并组建新浙大是我国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举措。江泽民同志在今年5月4日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布:“为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四校联合组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就是落实江泽民这一指示的重要步骤和具体体现,将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起重大推动作用。

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集中体现在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知识创新,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重要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新浙大的组建,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发挥综合优势,直接推动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

四所大学本是同根同源。浙江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迄今已有101年历史了。1928年改名为浙江大学。本世纪上半叶,老浙大就已是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名声远播,曾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的剑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文、理、农、医、法、师范等学科从老浙大母体分离出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分别建成了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四所大学。今天,四校又重新融合在一起,新浙江大学的办学实力由此大为增强。

新任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高水平大学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学的使命从过去单纯培养人才,转变为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相结合。知识创新要靠众多学科的广泛交叉、综合、渗透,这恰恰是一般的单科性或多科性大学难以办到的。四校合并,组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

一流大学要建一流的学科。新浙大正在规划组建生命科技、环境资源、信息、材料化工工程等20个学院,努力成为新学科的温床和孵化器,并首先在几个领域争取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新浙大要办成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的一流大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攀登科学高峰上作出新贡献。

新浙大的目标是:争取在2005年进入亚洲名牌大学的前列,最终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本报记者 胡志刚)

1998年9月16日第2版

9·15:历史翻开新篇章——写在新浙江大学成立之际

本报记者唐景莉 鲍道苏 朱振岳

西子湖畔,钱江潮头。同根同源的四所大学重新走到一起,打造成中国高校的“航空母舰”。

1998年4月30日,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隆重举行新浙江大学筹建大会,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时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人们关注北大的同时,开始认真思考组建新浙江大学的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仅因为它拥有3万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庞大规模,更因为它拥有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堪称我国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1998年9月15日,新浙江大学举行成立庆典。组建新浙大,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江总书记“五四”讲话的一个重大步骤。

上篇:天时篇

今年5月4日,江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教育界,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了富有远见、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定:“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之际,知识经济的大潮已迅猛而来。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及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21世纪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应从最基础做起,从抓教育做起,并在此基础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科技创新基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将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促进社会进步重要力量。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无不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战略意义。

历史和现实,经验和教训不断警示我们: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假如我们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就会失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我们就不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平等对话与合作交流,我们就会贻误世纪转换的新机遇,面临丧失“球籍”的危险!

我们有理由相信,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我们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一深谋远虑的号召,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本身。这是激励中华儿女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动员令,更是中国百年现代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有力回应。

江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个标准:“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必须有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必须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即优良的办学传统、校风与学风,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较好的国际环境。应该说,我国有一些大学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

然而,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尚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中国现有普通高校1000多所,成人学校1000多所,在校生规模600万人以上,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犹如组建一支“国家队”,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使中国尽早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这是几代人的梦想!

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推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是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已经不适应发展了的形势需要。它最主要的特征是“条块分割”,主要弊端是低水平上重复设置高等学校和专业,教育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造成很大浪费,从而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高等教育逐步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结构,增强为地方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力度,不断探索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90年代难度最大、力度最大、进展也最大的一项全局性改革。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导下,高等教育从过去“条块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