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65

第65章 通讯类(35)

尽管在学术研究上两个会议关系不大,但如果以该大会之分会形式在浙江大学举行,就可以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赞助。经过努力,“杭州超弦会议”终于成了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分会。同时,数学家林芳华、励建书、岳澄波、胡森也都慷慨解囊,霍金之行的经费终于有了着落。

而邀请威腾,则是想办法先说服了他的太太。威腾果然妇唱夫随。威腾第一次来中国,就安排了长达3个星期的学术活动,而且是自己支付全家的机票。

2004年8月的大型学术研习活动,丘成桐命名它为“国际高等研究中心”,下设数学物理学院、代数几何学院、统计学院、调和分析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分析学院等6个专门学院,包括威腾、法挺斯、里翁斯、森重文、霍金、波尔、格罗斯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受聘担任国际高等研究中心的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此前,200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浙江大学国际数学高级研讨班作为这次活动的热身。还有西湖青年数学家论坛,陈省身先生也参加了。这是他最后一次出行,最后一次回老家。

有这么多着名数学家来到家门口,这对中国学子来说真是难得的机会。

学术盛宴不仅吸引了清华、北大、复旦的学生,还有很多欧美国家的研究生、博士后闻讯赶来,自费在浙大数学中心留学。

打开浙大数学中心的网页,可见丰富多彩的访问学者计划、学术活动安排、课程讲义、见报的新闻……曾有一位研究机构负责人对刘克峰说:你们一年做的超过了我十年做的。

而对来访的教授们而言,能每天面对渴望的眼睛,是他们最享受的事情。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约翰·科茨先生是费马大定理证明人怀尔斯的博士生导师,他出任了国际暑期学院padic算术几何学院的院长。在带领他的国际研究团队来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工作、讲学一个多月后离开的时候,他动情地写道:我非常喜欢浙江大学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尽管是在仲夏之季,浙江大学求是园里仍有许多学生在刻苦研读,他们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浙江大学校园是平和与充满魅力的。我能肯定中国数学的土壤就像浙江富饶的农田一样肥沃,而我们已经怀着热切的期盼,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成功地播下了一批种子。

刘克峰说,一个大学,数学好了,就能带动别的学科,比如美国当年的芝加哥大学,短短几年带动了美国数学的辉煌。现在浙江大学物质条件很充分了,而且国外许多优秀的人才也愿意到中国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希望能聘请到真正创世界一流数学水平的人才,或者让他们在浙大作长期访问,以高层次的学术活动来展示我们优良的学术环境。

2005年4月12日C9版

他养了15年癌细胞

本报记者 林丹

在杭州医学研究界,有一个人,他醉心于培养各式各样的肿瘤细胞,研究它们的特性、转移标志、耐药性等等,在他手下,“寿命”最长的肿瘤细胞,已经快“6岁”了。他叫曹江,邵逸夫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记者看到的曹江,温文尔雅,但说起自己培养的癌细胞,他就开始滔滔不绝。

1990年,从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毕业后,当时24岁的曹江首次进入肿瘤细胞研究领域,他当时的研究内容很杂,只要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内容都会关注。

与癌细胞亦敌亦亲

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曹江带着我进了实验室。乍看下,这个大房间像个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满是瓶瓶罐罐;而在实验室的后面,一个需要换鞋才能进入的小房间,是细胞培养和观察的“重点区域”:矮矮胖胖、外型像小冰箱的培养箱,是细胞们的“卧室”,里面的温度常年保持37℃,并维持在饱和湿度;瘦瘦高高的二氧化碳钢瓶,是细胞们的“氧气”;“卧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必须保持在5%,这是细胞们的最爱;生物安全柜,其实就是张加了玻璃罩子的无菌环境下的工作台,是细胞们的“花园”,研究人员会经常带细胞们到这里“放风”,这实际上也就是研究它们变化的场地……

小心翼翼地打开培养箱,曹江取出一个培养瓶给记者看。这是个名片大小的方形玻璃瓶子,高度不过1厘米,乍一看,像个横放的行军水壶。但这,可是他的宝贝,小瓶子里的培养液中,藏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肿瘤细胞,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在可放大40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这些小家伙们却无处遁形,连细胞核都可以看个一清二楚。这么多细胞,实际上却是一母同胞,它们是同一个克隆来源,这样,才可以保证实验的标准性,但在同样的刺激下,他们的“抵抗力”却不同:颜色亮亮的,是生龙活虎的;颜色暗淡的,可能是生病了;鼓鼓囊囊的,说不定正酝酿着“坏心思”……说起自己和肿瘤细胞的关系,曹江笑了,他说,这很难描述:他与它们朝夕相处,为了一个实验甚至需要半夜留在实验室相候,有点像恋人;他精心“抚养”它们,舍不得让它们有半点闪失,看它们长大是最大的成就,又有点像父子;然而,他对它们的关注,说到底,是为了研究透肿瘤细胞,以找出“消灭”它们的最佳方案,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又是水火不容的敌人。

培养出超级癌细胞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曹江开始指导浙大药学院的研究生王以对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进行研究,没想到,这个研究一做就是6年。

这株初具“超级癌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学名为K562,是人的白血病细胞株。曹江和王以模拟临床状态,将K562培养于含化疗药物阿霉素的培养液中,以“微升”为单位,用微量加样器往里“滴”阿霉素。起初,药量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然后慢慢加大剂量。

很大一部分细胞由于无法承受药物的“攻击”,一批批死去,但还是有个别“顽强分子”逃过一劫,活了下来。开始,它们的细胞形态有很大的变化,生长也很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渐渐地恢复了正常的形态和原有的生长速度,成了稳定的耐药细胞。

“我们获得的该细胞系可常规培养于含高浓度阿霉素的培养液中,与对药物敏感的母细胞株相比,它对阿霉素的耐受性增加了近150倍,同时它对另一化疗药物长春新碱的耐药性也提高了100倍以上”,曹江说。

最令他们兴奋的是,在建立了稳定的耐药模型的基础上,他们发现,肿瘤细胞从对药物敏感到接触到化疗药物后产生多药耐药特性这一变化过程中,有许多蛋白质出现了表达差异,其中之一为一个从未有人报道过的、结构和功能全都未知的人类蛋白,曹江为它起名“p34”。

“这个蛋白质可能是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之后的一个后果,如果是因,可以以其为靶点研制新的针对性的药物;如果是果,则可以作为肿瘤临床耐药的一项有价值的检测指标。由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目前已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他告诉记者。

2005年4月20日第1版

政府决策的智囊 企业技术的摇篮——浙江大学服务我省经济发展纪事

本报记者周天晓 本报通讯员单泠

当今世界,教育科技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以“浴火重生、凤凰涅盘”的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关键时刻,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浙江大学,该有怎样的作为?

走进求是校园,我们不时可以听到教授们为重大课题研究而协同会战;走进学院研究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授们为集成技术优势服务区域经济而沟通切磋。

浙江大学,正凭借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和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创新,主动对接我省经济发展新需求,提升为各级政府决策、区域经济转型的服务水平,成为我省提高经济增长科技和知识含量的强大引擎。

将学科研究方向紧紧靠拢政府关注的课题,承担起政府决策智囊的重要角色

政府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倡导者、推动者,其编制的规划、制定的产业政策将对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浙大敏锐地瞄准政府面临的重大战略性任务,主动将学校的研究方向靠拢政府关注的课题,承担起政府决策智囊的重要角色。

这种服务新理念,源于省领导对浙大的期望、支持和浙大对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的新认识。

2004年11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为浙大与省、市、县合作峰会成功举行发去贺信,希望浙大为推动浙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委书记的期望在浙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认为一流大学应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省委常委、浙大党委书记张曦说,要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国家和地方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积极争取将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纳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其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3月23日,浙大邵逸夫科学馆群贤毕至。面对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以及有关厅局负责人和专家,浙大环资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教授详细讲解由他领衔完成的“钱塘江流域水污染控制和优化利用工程与示范”项目,从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控制水质量、发展节水技术和水处理技术、建设水环境现代管理平台等方面向省政府提出建议。

这一天,浙大提交的7个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建议,一一演示,得到了高度评价。省领导提议,在我省编制“十一五”规划过程中,要听取浙大专家学者的建议,使决策更加科学。

成果来自于浙大对政府现实需求和长远关注的积极回应。去年11月,吕祖善在浙江大学与省、市、县的合作峰会上,向浙大教授们分析了浙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能源等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日益加剧,二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明显,并向教授们出题,希望浙大能为我省推进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出谋划策。

会后,由校长潘云鹤挂帅,组织专家、教授,围绕浙江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必须跨越的难题,浙大梳理出钱塘江流域水污染控制和优化利用工程与示范,安全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先进能源利用、电力安全与节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工程等7个困扰浙江发展的重要课题,在4个月时间内,集15个学院200多位教授,总结提炼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自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研究方案。

课题受到首肯后,浙大教授们马不停蹄,迅速与省有关部门及专家沟通,在半个月内将建议书升级为实施方案。眼下,浙大科技部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各研究团队上交的7个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修订,不久将提交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

瞄准大课题的大手笔接踵而至。文化是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省委提出组织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对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意义重大。本月初举行的组织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座谈会已形成共识,认为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深入研究浙江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系统整理浙江历史文化,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团队,可以有力推动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而其中,省校合作研究十分必要,浙大将充分发挥其在浙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整合校内的学术资源,以整体承担和个体参与相结合的形式主动参与。

浙大服务新理念同样体现在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中。去年以来,浙大与多个市、县政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翻阅这些合作协议可以发现,许多地方希望浙大这一“外脑”参与制定市、县十一五规划。浙大的“智力”正对全省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发挥学科交叉优势,集成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科技平台

区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的一大特色,提高块状经济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事关浙江经济结构优化。然而,块状经济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独立研发机构,开发高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综合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能力。要提升块状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能解决区域内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公共科技平台至关重要。在这片未及拓展的新领域,浙江大学发挥学科交叉优势,集成创新,开始搭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个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科技平台。

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与系统”,就是面向我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和机械电器产业,支持这些产业自主创新研发高技术产品的一个范例。这一平台因其辐射面广而成为浙江省产品创新工程中心。

走进设在浙大计算机学院的浙江省产品创新工程中心,只见新颖别致的日用品琳琅满目,含“金”量极高的微型动态心电图仪、智能吸尘器、数码快速喷印机等创新产品更是令人注目。浙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陈纯教授说,这个项目不仅解决产品的概念设计过程的创新,同时还要解决包括制造、选材、人机工程、智能化和市场需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