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82

第82章 人物专访类(9)

他强忍着几天前手臂和肋骨骨折的疼痛,反反复复与学生对话,耐心劝说他们保持冷静,维护大局,号召在场的党、团员站出来做好工作。经过艰苦的说服和教育,到次日凌晨学生情绪逐渐平静并陆续离去。通宵未眠的他一早又召集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善后处理事宜。事后,冷静下来的学生600多人联合签名,给张浚生发来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学生对学校处理意见的拥护和对学校爱护学生的感激之情,信的最后写道:“张书记,您永远是我们的好书记,我们永远是您的好学生。 ”看到这里,张浚生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这眼泪,既是为广大学生的信任而感动,更为学生们的可爱和进步而高兴。

2000年8月11日第9条

汪生:煮酒做学问

本报记者徐澜

【院士名片】

汪槱生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电力电子技术专家。1928年生于杭州。1958年参加我国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的研究开发:1970年完成我国第一台并联谐振式晶闸管中频电源;1984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博士点;1990年担任浙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国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差点当了律师

1945年抗战胜利,浙大回杭后只有新成立的法学院在杭招生。

汪槱生下决心以同等学历报考浙大法学院。当时考试的题目是“徒法不足以治国、徒善不足以为政”论,他学习苏东坡写《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办法,参照历史,加以发挥,取前后汉对比,说明刘邦入秦,约法三章,以宽待民,废除秦时严刑酷法,因而得民心,得天下。而后汉末年诸葛亮入蜀,一洗刘璋滥施仁政、民性刁蔽的局面,蜀得以治。说明宽严之道在于适时应势,法律和道德不可偏废。这样一篇讲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的文章得了高分,成了进浙大的敲门砖。

读了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非学法政之才,就重新考入浙大电机系,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教法律的老师替他可惜。但汪槱生不这么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是我现在真成了所谓的大律师,也是一位痛苦的律师。”

从汪先生的性格分析,他在工作中喜欢多出新花招、新尝试,有时是多吃苦头,而且还喜欢瞎想。尽管明知幻想离现实生活很远,便可能正因为这点禀赋,使他与律师一行失之交臂。

把酒吟诗话短长

瘦瘦长长的汪槱生长得像相声演员马三立,满嘴的“空洞”,门牙缺失大半,颇有几分冷幽默。爱人揭发说,他平时不锻炼、不抽烟、不爱出门,生活没啥规律。

但有两大爱好是屡教不改的。

一是喝酒。这从名字上就可看出上辈的传承。汪先生的父亲是个酒徒,给爱子起名字的这个“槱”,就是指酒炉架在木炭上微煮至飘香的意思。汪先生年轻时爱白酒,现在则抿一点黄酒。书房角落堆有好几只女儿红的纸板箱,兴致来时买几只大坛子黄酒放在床底下,搁上三五年,便成正宗“五年陈”。

喝点酒后,在微醺中幻想、说大头天话、做诗文是他的第二爱好。这时,老爱人是忠实的听众,尽管有些故事已经听过多遍了,她知道,这时老伴最高兴了,神经莫名地兴奋,便不忍打扰他,强迫自己再听一遍。譬如五月份浙大50年老同学开同学会,他一激动,就喝酒,就写词:《江城子》

当年风雨共寒窗,少年狂,最难忘。慈水钟山,学子共朝阳。记得西斋昏灯下,多少夜,断人肠。

死生师友两茫茫,天一方,总惆怅。回首人生,剩有发如霜。难得今朝聚首,西湖畔,诉衷肠。

这首词让老同学们再三玩味,复印后人手一份带回去留念。

胡说八道也有理

汪先生说,幻想虽然离开现实较远,但想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谁能说今天的幻想不是明天的现实呢?

他说故事的本事很好,以前读大学,因家贫给人当家庭教师,学生对他讲授的课认真又着急地听,一心想着老师快快上完课,开聊八大名着。汪先生解释说:“那时年轻,都是胡说。”

但有些也不见得就是胡说八道。我们常常从名人的传记中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新概念,开始是异想天开,最后居然实现了。

汪先生注意到火力发电是用煤、油、天然气等燃料经过燃烧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电能,其效率即使在大发电厂也只有40%左右,更不用说像火车头那种小型动力装置,将燃料的化学能燃烧转换成热能。他想,这种能量转换很可惜,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如果能将化学能通过其他手段直接变成电能该多好!

诸如此类的幻想也许是可笑的,但这种超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新想法,如能脚踏实地地运用于我们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有时却可能解决大问题。

家庭实验室

由于近年不是天天到校坐班,汪先生又不想耽误做实验,就在家中书房别出心裁地辟出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平日里,他就关在里面捣鼓仪器,不明白的人还以为他怎么对一堆废铜烂铁一往情深呢。

汪先生说,就像这个简陋的实验仪器,代表了我们这一代的执着和科研水平,科技的发展后劲要靠青年人,正所谓“万紫千红科技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但令我感慨的是高才生的流失,为此我还写过一首诗:“不知为谁作嫁妆,年年金线镇寒窗。西风不与娘亲便,送尽女儿更送郎。”我希望这个局面能在这几年有所改变。

汪先生坦然地说,现在我对过去的恩怨、荣辱已经不太在意了,姑妄言之,只求淡泊名利,多多发扬求是校风,教出一些争气的学生来。

2000年9月6日科教版

四十年的潜心探索——记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燃气发动机专家

夏来庆教授

沈云才

七八月份,是杭城最热的时节。在杭州公交一公司的停车场上,一辆刚熄火不久的后置式发动机大客车的引擎盖开着,一位头发有点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正蹲在发动机旁捣鼓些什么,滚烫的发动机使老人难以下手。一会儿工夫,满是汗水、油污和灰尘的老人从车上下来,对司机说:“再发动试试看。”

汽车发动了,老人左听听,右看看,并不时和司机交谈。这位老人就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66岁的夏来庆教授。这天,他在公交液化气汽车上调试燃气动力提高装置。

80年代末,夏来庆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气体燃料发动机的研究。至1993年,他终于和研究生一起,通过反复试验和创新,解决了生物质可燃气的不正常燃烧问题,可燃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研究在实验室取得重大突破。也就是这一年,他和他的研究组获悉福州市的两个“菜篮子”工程要上沼气发电工程。夏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组七赴福州,住在养猪场,用六个月时间完成了沼气发电交钥匙工程。

该工程各项指标先进,可靠运行至今,给农场带来了很大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1996年,国家能源部领导给夏教授出了个题目:不但要将全沼气发动机的排气温度降下来,而且要求1立方米沼气发两度电。该项目经省科委立项后,他和研究生们全身心投入了研究。由于气源在地处城郊的杭州灯塔养殖场,为了方便试验,夏教授将实验室搬到了养殖场。每天做5-6小时实验就得闻5-6小时的猪粪味。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一千多小时的反复试验,这个科研项目达到了预定目标。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不但气缸内燃烧完全,排气阀与阀座的磨损也都在正常范围内,发动机经济性指标达标,而且耐久性与寿命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该成果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

在固定式燃气发动机发电机组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后,1998年,夏教授主动向省长请缨,开始向可燃气体在变工况的车用发动机上应用和性能提高方面探索。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先后研制出“燃气动力提高装置”

和“两用燃料发动机点火提前角切换装置”,解决了汽油机燃用气体燃烧时的动力下降问题,使燃气时的动力接近或达到燃油时的水平。这两个装置的效果,得到一汽集团发动机厂的试验证实,并正在杭城的公交大客车和桑塔纳出租车上进行试验验证。

最近,夏教授又向车用柴油机混燃液化石油气的研究领域发起了进攻,并初步得到了可喜的成果:车用柴油机通过他们研制的燃料供给装置掺烧30%左右液化气后,碳烟的排放降低了65%,平均排气温度降低30℃。这一成果为城市公交车告别“黑龙”带来了希望。

夏教授从教43年来,从未停止过向科学高峰的探索与攀登。他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在一级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有30余篇。他还主编了4本、合编了2本大学教材,多项科研成果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

2000年10月30日第10版

研究湍流的后起之秀——记流体力学专家林建忠教授

郭志平

湍流由于错综复杂,是流体力学研究中难度最大的科研方向之一。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林建忠教授,却毅然投身其中二十余个春秋。

林建忠对湍流的研究起兴于1978年。那年,他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在生命的旋涡中》,我国着名力学专家周培源的生动事迹深深吸引了他。当年高考他以优秀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力学系,从此与湍流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工业流体力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林建忠与导师一起,参加了国家科委关于风机更新换代的研究,合作撰写了有关叶轮内射流——尾流结构与效率及性能特性关系的学术论文,编制了叶轮内正问题位流场的计算程序,参加了部分风机产品的开发,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等奖。

研究湍流十年之际,林建忠考进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幸成为力学大师周培源的关门弟子。周培源建立了准相似性理论。然而,在1988年以前,这个理论中的某些关联函数在国内外还很少被人知晓。林建忠遵照周培源的要求,对自由剪切流场脉动速度关联函数进行了测量,在国内首次得到三阶关联量和国际上首次得到四阶关联量,这不仅完善了周氏理论,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控制湍流场奠定了基础。

林建忠的努力,博得了周培源和其他教师的高度赞赏。周培源想要挽留他在北大工作,但林建忠毕业后坚持回到浙大任教,并继续深入研究提高风机效率问题。1992年,他和课题组全体同仁一起,否定了国内外长期认为的风机磨损只由固体的冲蚀磨损造成的说法,提出了风机磨损的新思路。他负责研制的耐磨风机,涉及覆盖全国燃料消耗三分之一的工业锅炉、工业炉和工业窑炉三大系统。此类风机不仅性能提高,寿命也为原风机的2~5倍。

近年来,林建忠在晋升为浙大力学系主任的同时,又出任了杭工院院长。

如今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和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成为全省同时获得六项荣誉称号的第一人。

2001年3月9日第9版

孙优贤:快乐的大忙人

本报记者张亮

【院士名片】

孙优贤 工业自动化专家。生于1940年12月,浙江诸暨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主委、浙江大学控制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制浆造纸自动化工程技术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在现代控制工程技术领域取得过创造性重大研究成果。

“小生”六十整

“对!我就是!”电话里的孙优贤中气十足,让人想不到是一位年满60的长者。及至见了面,才知“声不虚传”:他一头黑发,动作敏捷,言谈直爽,握手的一瞬,让人感到“颇有膂力”。尽管戴着省领导、院士、教授这些闪光的光环,可却让人闻不到一丝官气和书生气。

对于自己的好身体,孙优贤十分自豪。出身于浙江诸暨农家的他,从小喜欢运动。在浙大念书时当过好几年的系体育部长,篮球、田径、游泳样样在行,留校任教后还保持过浙大教工十几年的跳远纪录。

不过,如今的他却很少有时间运动了。孙优贤说,他一周的安排是这样的:四天半在浙大的研究所里,两天半用来忙省人大和民盟的事,整整一个星期,从早到晚全排满。想来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主委、浙大控制工程科研院院长、求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这一长串职务,也真够他忙的。

精疲力竭的时候,孙优贤喜欢放一段越剧,一边听还一边唱,他最拿手的是徐派小生。出差时也不忘带上越剧磁带,一路走一路听,几百公里的长途,在宝玉黛玉的缠绵中如白驹过隙。

孙优贤的这个爱好出了名。在不少场合,都有人把他推出来,让他“来两句”,孙优贤倒是来者不拒,有一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他还和茅威涛合作了一回。

生当做人杰

去年年底,牛群来杭拍院士。到了孙家,看到墙上挂着一个飞镖盘,便让孙优贤摆个投镖的姿势,可连飞了几镖,都没有命中靶心,孙优贤很不满意,趁牛群忙着换胶卷,悄悄走到靶前,将镖插在正中,把周围的人乐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