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81

第81章 人物专访类(8)

在岑可法的家,他的博士生马增益说:“岑老师会骂人,有时兴冲冲地拿个论文请他看,他却挑了一堆的‘刺’,骂得人很窘迫。可他要不骂你了,你就不长进了。”岑可法笑得一脸无辜:“科学就需要这么严谨嘛。”

这么个不留情面的老头,他这个所的梧桐树却最留得住凤凰了。至今,全所1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却67%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有10个,有的刚30出头就当博导了,用“凤凰”们自己的话说:岑老师总是给年轻人压担子、出课题,把出国出名的机会让给你——千方百计“逼”你成龙。

还有个原因,这个把心爱的学生“藏”在电脑里的老头,还是一个让年轻人觉得投缘的追逐新生事物迷。1986年出国,他给所里买回第一台086电脑,为所内开展计算机辅助数值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说,创新和年轻,都是他崇尚的。

临别,给本报题词:“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他说,像爱迪生、牛顿那样,个人奋斗成功的科学时代结束了,创造新的科学奇迹需要跨学科人才的复合与凝聚。这也是他作为一个院士,把育人看得比科研成果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65岁的岑可法,一边在科学马拉松长跑中竭尽全力跑着,一边还鞭打快牛,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中国人超越自己,这就像他研究的“煤的燃烧”,为了科学,他让自己和更多的“生命充分燃烧”。

2000年第13/14期

兼容、并蓄、求新、求变——记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欣文

3月7日。北京。全国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浙江省代表团分组讨论会气氛热烈,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就加快我国信息人才培养问题建言献策:“当前,我国软件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关键是人才,我建议国家依托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创办中国软件与网络技术学院,运用市场机制,采取超载常规的方法,大量培养信息人才,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与网络高级人才,抢占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潘云鹤的这个建议当即得到了参加分组讨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赞许。

此后,一些媒体分别以“加速培养我国网络件人才”、“努力建设东方硅谷”等为题刊登了对潘云鹤的专访。人大会议结束返回学校,潘云鹤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商议,3月17日,一份“浙江大学关于超常规培养软件与网络人才的请示”就已出现在教育部主管领导的办公桌上。

敏锐的思想,富有创新的见解,这是体现在潘云鹤身上的一个显着的特点。

1995年,当时49岁的潘云鹤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上任不久,潘云鹤就对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重新审视,率先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KAQ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张实行宽、专、交的培养步骤,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造就交叉型、有特色的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潘云鹤的这一教学改革思路,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共鸣。按照这一思路,浙江大学通过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3M)的人才培养新框架。

潘云鹤这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上,同样也体现在他所从事的学科研究领域中。作为我国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80年代初,他开发出的我国第一个人造“工艺美术家”——计算机智能模拟彩色平面图案操作系统,可以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变幻和设计出几十亿幅美术图案,被艺术和科学专家称之为是“科学的创新,艺术的奇迹”。在随后的几年中,开发出多种CAD系统,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并在推广应用中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目前,潘云鹤正带领科研人员从事另一项宏大的工程,用计算机技术来保护、修复、传播和创新敦煌艺术。这个项目由浙大、敦煌研究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共同合作,已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文化遗产同时进行远程考古、修复保护和研究开发,这在世界上也可称是绝无仅有的。“‘敦煌石窟虚拟漫游系统’已经开发成功。现在你坐在计算机前,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情欣赏敦煌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这一系统今年要在德国汉诺威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我想肯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潘云鹤颇为自信地说。

今年54岁的潘云鹤197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这是一个工程与艺术结合的交叉学科。大学毕业后,他在湖北襄樊市当钢铁厂的技术员、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还当过市科委副主任。1978年,他考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曾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学者两年;1991年起,担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系主任;1994年起出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校长;1997年12月,潘云鹤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建筑学转向计算机技术,从科技管理到研究人工智能,多学科的交叉纵横,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构造了潘云鹤独特的知识结构,使得他无论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行政管理岗位上,都能够驰骋自如,抓住稍瞬即逝的机遇,抢占先机,赢得时间。

今年,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潘云鹤敏锐地感到这对东部高校改革和科技开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3月人大会议一结束,他就带领浙江大学的20多位各学科的专家教授,风尘仆仆赶赴云南、贵州考察。这是两会之后进入西部洽谈科技人才合作的第一支高校代表团。考察期间,潘云鹤和浙大教授们深入企业、高校、农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就人才培养、中药开发、铜材料研究、绿色食品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等签署了7个合作项目。

用管理者的眼光做学问,用研究者的思维搞管理。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目前我国办学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的全国重点大学的校长,潘云鹤要做的事很多,他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他立志在自己的任期内办学要有新建树,学校要有大发展。

“我们希望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浙江大学办成一所富有求是特色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潘云鹤说,合并后浙大的优势不仅在于大而且在于强和新,学科齐全。106个博士点几乎覆盖了所有高新科技与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其综合交叉产生的能量与空间都无比巨大。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学科的结构调整和重组。学科上水平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合理的学科布局能够使学科间的相互支持形成一条生物链,随之产生生物圈,通过学科的交叉互动,优化学科的生态环境,产生学科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潘云鹤自信地说,我相信浙江大学目前20个学院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的特点,有利于形成学科综合优势。

“当然,合理的学科布局是学校发展的大前提,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不断的发展和创造。”为此,潘云鹤提出了学校以“树状”结构实现行政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以“网状”结构构成学科交叉和学科创新的多智能体系。学校将通过下放权力,达到工作重心下移,增强学院一级的管理职能和办学自主权,与此同时,强化研究所、博士点和硕士点在“网状”结构中的交叉作用。我们要求研究所挂靠某个学院,但研究人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院系,共同承担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博士、硕士点的教授可以跨学科交叉招收研究生,只有这样,浙江大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多样性学科特长,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潘云鹤这一富有创见性的构想得到了学校科研人员的认同。今年4月20日,浙江大学第一个以项目为载体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微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成立,数十位在微系统研究领域各有建树的专家教授自愿加入了这一研究机构,揭开了浙江大学学科交叉综合的新一页。

2000年7月13日第1版头条

春风化雨香满园——记全国普通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先进工作者、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

本报记者朱根华

张浚生是浙江大学校友,曾在浙大学习、工作29年之久。1998年,中央决定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张浚生受命负责这项高教改革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回浙大工作之前,张浚生长期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领导,和同事们一起为维护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做了大量艰巨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回忆起这次工作调动,他说:“我们这代人,党叫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辈子都这么过来了。”

两年多来,在张浚生和其他校领导的带领下,浙大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张浚生被授予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说:“这是中央对两年来新浙大工作的肯定,是新浙大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谈到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张浚生说,高校是个知识分子非常集中的地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涉及面也就更广、更具有特殊性。他举例说,浙大的民主党派人士就达1900多人,这样统战工作就成了党委工作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浙大主要从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教育等几方面着手做好党建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推进党建工作。

在组建新浙大的过程中,张浚生十分重视学校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四校合并后不久就有步骤地组建了新的以校区党工委、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为主要构架的学校党组织体系,选派得力、称职的干部担任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他主持制定了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组织领导班子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和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谈话的精神。提高了班子成员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各项工作的能力,拓宽了班子成员的视野和思路,为学校的融合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该着眼于对人的细致入微的关心,张浚生这样说,也这样做。他非常关心广大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只要是教师、学生找他,他一定会抽出时间和他们见面。他经常叮嘱有关部门和身边工作的同志,“目前学校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完善,师生员工能坚持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们向学校反映的困难,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认真帮助解决。”

1998年夏天,张浚生到高分子系看望沈之荃,发现沈院士的实验室条件很简陋,四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连直线电话都没有。回来后他心情非常沉重,并在当天要求有关部门尽快为沈老师办公室装上电话。有一次,华家池校区有几位女生向学校反映住宿条件方面的问题,张浚生没过几天就带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前往了解情况,学生们看到张书记汗流浃背的样子,得知张书记是专程为解决她们的问题顶着烈日找了好几幢楼才找到她们时,十分感动。

几天后,他又亲自了解问题的落实情况,一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才放心。

张浚生不仅关心师生的生活、工作困难,还非常重视他们的成长,经常和师生一起谈心、交流思想。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成果,他比谁都高兴。

最近浙大的青年学者结集出版自选集,张浚生获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提出为书作序,并在序言中勉励他们创立“浙江学派”。学生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如“浙大绿色营”、“课外科技成果展”、“博士生服务团”等等,他都设法挤时间参加,有时还亲自带队。张浚生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他是第一个在网上与学生“交谈”的党委书记。他说,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有许多优势。学生参与网上“交谈”热情很高,提出的问题涉及面很广。通过网上“交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沟通思想,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思想问题。这种交流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效果很好。

张浚生十分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消除和化解矛盾,保持校园稳定。在与邪教“法轮功”的斗争中,张浚生多次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处理“法轮功”座谈会,与练习“法轮功”的学生、教师多次谈心,鼓励他们摆脱邪教,从而使绝大多数“法轮功”练习者及时得到解脱和转化。

去年5月10日晚,浙大西溪校区的部分学生,因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的标语被毁坏一事,与留学生发生争执,张浚生知道情况赶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