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18662900000028

第28章 景区饭店环境影响的管理框架构建(4)

(三)游客数量控制中的缺陷

通常景区通过门票,控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这种控制方式的缺陷主要有以下方面。

1.忽视了游客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衡

游客进入景区受景区游览路线的引导。在观光旅游的方式中,一般游客都是早上进入景区,沿着景区设定的路线游览,傍晚离开。因此,在景区内,游客数量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在总量没有突破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局部区域环境容量超标是完全可能的。

2.接待设施容量与景区容量的不匹配

接待设施容量对景区环境容量管理的实施造成较大的压力。接待设施容量与景区环境容量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高峰日,景区接待设施容量不足,给出增加供给的信号,接待设施容量逐渐增加,直至接待设施的总供给量大于景区的环境容量。非高峰日,接待设施出现过剩,而各饭店有减少这种过剩的要求,努力招徕客人,最终,有接待的游客数量超过景区容量的趋势,给景区的环境容量管理造成压力。

三、用景区预警系统实现容量动态控制

在景区环境管理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简单的通过环境容量的计算控制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接受的环境改变极限”(LAC)(USDA,1985)、“游客行为管理”(VAMP)、游客影响管理(VIPM)等管理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内容,但都强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管理决策是建立在生态数据、游客行为信息、社会信息等基础上的。这些学者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的范畴,但一般不涉及信息搜集的具体方法。但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这些信息,为环境保护所用已成为他们研究的共同点,本课题提出的生态预警系统构建研究就是出于这些考虑,既要收集实时信息,又要实现实时控制。

对景区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实际上是对具体的一些环境影响信息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游客信息、景区接待设施规划信息和社会信息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成为研究的主体是因为这些信息存在交叉影响,很难用仪器来具体测量不同的地域、时间、文化甚至行为等,产生上述信息交叉影响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景区,这部分信息都需要专门的研究和通过模型来处理,特别需要构建一个信息技术系统来处理以便得到具体的有价值信息,为景区环境管理决策所用。

目前,对这些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了游客的消费选择,特别是游客对旅游接待设施的偏好、景观偏好的研究,以及接待设施的管理层对环境的认识、决策行为方面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依据。

(一)景区预警系统设计原理

景区预警系统设计的原理首先是对原始数据的模型运算,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环节,系统为预警设定所需的阀值,这是景区环境影响能够接受的最高限值,当系统运算后出现接近或超过阀值,系统就会报警,告知环境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设计需要自动控制原理、信息技术原理、影响模型原理的支持。同时结合检测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状态跟踪技术等。从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的角度,景区预警系统实现原理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生态环境管理程序

通过对环境管理的程序形成集成化的各管理部门的功能模块,并按照设置的权限管理和处理业务。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环境管理程序,其环境管理流程设计的原则是通过对景区生态信息的处理,对重要的环境影响要素进行监控。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景区生态变化的情况和旅游活动情况,并针对环境的生态变化落实具体措施,如对旅游活动游客量采取限量控制等。对于游客容量控制的信息可以通过景区网站和景区门口的电子屏展现给游客,其动态信息与景区的电子门票系统实时对接,既满足了景区自动化环境管理的需求,又满足了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需求。

2.建立景区生态信息数据库规范

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景区的生态信息数据库,为实现景区生态环境管理自动化奠定基础。生态信息数据库可以提供给景区经营系统查询,也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给游客对生态信息的查询。通过生态信息数据库,可以建立景区环境信息分析表、游客活动信息分析表,同时还可以建立景区水资源、大气质量、动植物情况等统计报表。根据生态信息数据库规范要求,制订生态信息采集计划并实施该计划。可以通过程序化的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生态信息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自动收集,从而获得景区环境管理所需要的实时生态信息,使预警系统处理所需的信息更加全面、有效和准确。

3.建立生态监控和预警制度

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建设目的主要是监控景区环境质量和旅游活动,一旦发现系统输出结果与设定的阈值产生偏离,就马上采取管理措施和控制人为的旅游活动,确保景区环境指标控制在可接受改变的范围内。景区生态监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景区生态系统的监控,主要是环境的动植物情况、水质情况和大气质量情况;另一个是旅游活动(指游客)监控,主要包括任意时刻的游客量情况以及接待设施运行的排污情况。研究认为,景区生态系统的变化受旅游活动状态直接影响最大,检测景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参数目的就是控制旅游活动的影响参数。预警制度就是景区为了防止环境恶化,借助于预警系统检测数据的比较,可以采取预警管理的一些控制措施,如对游客控制总量或控制游客在景区游览中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情况。

(二)基于预警系统的景区环境管理创新

自然景区经旅游开发后出现环境质量的退化,其真正原因是旅游活动的无控制以及旅游接待设施的盲目建设。根源是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政府行为,利用优质资源发展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以经济效益为重,忽视了环境效益的作用。景区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整合了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组织架构,实现了生态环境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景区预警系统与预警制度的结合,可以杜绝法律监督不到位的状况,保证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发展。

1.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

景区生态预警系统除了具有快速和敏捷的信息处理功能以外,还具有对环境生态监控的功能,是景区环境管理的实时控制系统。建设景区生态预警系统必须掌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景区的环境效益,要把保护环境生态放在第一位。首先景区预警系统要采集完整的生态信息,能真实反映景区环境质量的信息,尤其是接待设施运行所产生的排污信息。二要整体规划。在收集景区环境质量信息的基础上,做好环境容量的规划工作,一个是游客容量,一个是接待设施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景区环境的生态进行监控管理。三是建立互动机制。景区预警系统在监控管理的同时,系统设计必须要有互动机制,环境管理部门之间能进行互动、景区和游客之间能进行互动、政府部门和经营部门之间能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体现了景区环境管理的程序、职能、公示、投诉和协作的规范化和电子化。四是系统构建的生态链原则。景区预警系统处理和展示的生态信息,不管是对经营单位还是对游客行为,都要有一定的约束和指导性,经营单位根据系统展示的排污信息,理解这些信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对自己企业的排污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游客通过展示的生态信息可以获取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并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降低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2.景区的生态信息范畴

景区生态信息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景区内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信息以及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在景区内,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旅游活动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因。如果以维持生态环境为目标,整个旅游活动都能以生态信息提供的数据形成管理决策为指导,那么环境质量就能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基础信息是通过各种检测和监控技术对各类环境因子进行监控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基础生态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旅游接待设施运营的监控、游客时空分布的监控以及游客行为分析等,获得旅游活动信息。两大类信息构成了景区生态信息的主要输入信息。另外,游客对环境的理解和预期以及管理者的决策也会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游客对环境的理解和预期将决定游客的行为方式,管理者的决策将决定景区内环境管理的实施方式,这两者都对景区环境有重要影响,是景区生态信息的重要构成。当然,这两方面的影响有些是直接的,也有些是间接的。已有的研究表明:游客对环境的理解和预期,即游客的需求对景区的规划和运营,例如对接待设施的要求方面,将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Pamela,1997),这也在客观上影响到了景区环境的质量。而管理者的决策理念、依据等直接影响旅游开发的规划和建设的方式,进而影响到景区的环境质量与生态保持。

3.景区生态预警系统设计目标

景区生态预警系统设计需要跟踪景区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景区环境质量是动态变化的,并受到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即使对现状的分析也需要有动态数据支持,否则分析的结果具有滞后性。环境管理的目标是要预防环境质量的下降,而不仅仅是在环境质量下降后采取措施,景区的环境管理更是如此。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能够对环境现状进行动态分析,当出现与环境质量下降对应的动态信息值(一种趋势值)就进行报警,提示景区环境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具体景区生态预警系统设计目标首先要实现景区环境的跟踪管理。即系统能关注景区生态系统的变化(通过环境生态信息),关注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旅游活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景区环境的网络化管理,实现生态信息的共享和对景区环境质量的监控。其次是对景区旅游活动实现过程管理。环境管理需要对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指数进行评价和分析,尤其是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动态分析和累积效应分析,如通过游客电子门票系统和接待设施的付款系统就可以了解游客和接待设施的运营情况,实时模拟环境变化情况,并及时提供有关的指导信息。最后是通过生态预警系统建立环境管理的预警制度。景区经旅游开发后,必然会产生对景区环境生态的影响,如景区水环境污染、动植物品种和数量减少、土壤破坏等“退化”现象,通过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设定可以接受的环境信息阀值,当旅游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接近阀值时,就通过系统的程序化处理进行自动报警,提示环境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以阻止景区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4.景区生态预警系统中的生态链

我国自然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景区生态信息概念不清晰,影响了旅游开发中生态规划内容的落实。在景区经营过程中,也没有对生态信息实时公布和共享,许多景区内的经营接待单位对自己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并不知情,造成景区环境管理不到位。景区生态预警系统中的生态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景区内接待单位经营对环境影响的生态链,另一个是游客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生态链。关于景区内接待设施(包括周边农家乐)运行对景区环境影响是最直接的。已有学者关注到了接待设施的排污和垃圾处理成为环境的焦点问题,主要是排污水对景区水体的污染,但这只是环境影响的一个方面,接待设施的排污还涉及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排放。当接待设施聚集后不但产生交叉影响,还会产生放大效应,形成景区局部的气象“热岛”,这些影响都要通过计算机的建模,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分析。景区生态预警系统通过终端要求景区的接待设施单位每天输入经营中的接待量、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等数据,系统经汇总处理、模型分析,公布影响环境质量的生态信息指标,这样对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约束力,使经营者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经营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会协助环境管理部门做好垃圾和污染物的处理工作。

关于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比较复杂,大型旅游团队集中式游览对景点环境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些游客行为会对景区环境造成直接影响,也有些游客行为仅对景区环境造成间接影响。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生态链可以降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生态影响,首先系统可以通过信息展示来指导游客行为,让游客获取景区环境的生态保护知识;可以通过“生态教育”内容的展示,“生态恢复”知识的展示,以及景区“废弃物”管理要点等展示,让游客知道自己旅游的某些行为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规范了游客的旅游行为,使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