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18662900000006

第6章 我国景区饭店的环境影响现状调查(1)

为了了解我国景区的环境现状,尤其是景区饭店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影响,课题组对国内的部分景区进行了抽样调查。本章是对调查情况的描述、统计、分析和比较。通过景区的现场调查,可以发现,景区饭店的环境问题基本没有得到关注,景区饭店是景区主要的污染源,是景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隐患。

第一节 我国景区饭店发展模式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景区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现状,课题组对国内部分风景区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景区类型有:山脉型、湿地型、海滨型等。

一、黄山景区内饭店发展模式及环境影响

2007年7月,课题组对黄山风景区的环境现状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向黄山风景区内的饭店发放了调查表。

(一)黄山景区环境资源特征

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山上年平均气温仅7.8℃,年均降雨量2348.2mm,2005年森林覆盖率为84.7%,植被覆盖率为93.0%。

黄山是全球闻名的旅游风景区,它景观独特,方圆154平方公里处处是风景,具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景区内还具有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早在1985年,黄山作为唯一的山岳凤冠,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蜚声中外,令世人神往。

黄山周围,景观云集、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莲花峰、光明顶、十六泉、二十四溪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的“四绝”。新开发的齐云山风景区、太平湖风景区、桃花源景区造就了黄山集观光、休闲、修学、美食、文化、寻古、探险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黄山的气候和自然生态系统造就了黄山四季景色各异、晨昏晴雨、瞬息万变,黄山的日出、晚霞、华彩、佛光和雾凇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真可谓人间仙境。这些景色需要环境培育,良好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完好的自然风光。

(二)景区环境现状

黄山风景区的游客量逐年在递增,1979年仅为10.43万人,2006年增至181.20万人,2008年增至224万人,目前平均每天的游客量超出1万人。游客量的不断增加,给黄山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1.黄山风景区声环境污染情况

黄山属于山岳型旅游风景区,衡量其声污染的标准采用的是《山岳型风景区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中关于环境噪声质量的推荐标准:在风景区各景点采用0类标准,在食宿地段采用Ⅰ类标准,在各道路口或附近采用Ⅱ类或Ⅲ类标准。根据实地调查和考察,黄山风景区的噪声源主要是旅游噪声(多数为游客)、接待设施设备运行中的噪声、交通噪声以及部分施工噪声。根据近年来声检测结果来看,黄山风景区的声污染属于轻度污染,即风景点、食宿点以及景区大门口等交通路口等检测数据都超过了相应的推荐标准。景点噪声最大的依次为云谷寺、玉屏楼、光明顶、西海和温泉等景点。交通噪声最严重的是景区大门口位置,数据显示已超出70分贝,其次是温泉、紫光阁等路段。

近年来,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采取了许多措施,以降低景区环境的声污染。如导游不允许采用扩音设备、车辆喇叭声的限制、餐饮和娱乐场所的隔音等措施,并采取了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使旅游噪声降到最低。上述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虽然游客量增加,但是监测数据表明景区的噪声排放量没有明显增加。

2.黄山风景区大气环境情况

景区的大气环境总体情况比较好,一方面黄山的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最近几年治理环境的力度比较大。

如在山上和山下同时建立了高标准的大气自动监测站,及时监控环境的大气情况,对于山上的饭店设施,积极开展餐饮业的油烟净化工程。在游步道设计上,尽量扩大游步道分散范围,减少游客量过于集中对环境大气的影响。但是,随着旅游设施的迅速增加,黄山风景区的大气环境还是存在问题,尤其是北海和西海等景点游客量较为集中,餐饮企业也比较集中。在游步道上,餐饮的油烟气味比较重,餐饮店油烟净化措施没有充分实施,影响了景区大气环境质量。

3.景区环境的主要问题

黄山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虽然不严重,但近年来的变化趋势不容乐观,游客量的增加对自然景区造成的环境压力主要有四个方面。

(1)游客量的控制问题

虽然黄山景区全年的日平均游客量没有到设计的环境容量值,但游客高峰时段的游客量已远远超过设计容量值。目前黄山景区周末游客每天在1.5万~2.5万人,平时每天在1万人左右,最高峰超过3万人,根据原设计容量景区容纳游客每天2.5万人计算,目前已接近饱和状态。景区饭店目前星级饭店客房数在1000间左右,但还有部分经济型客房、农家乐和露天帐篷(供出租用),因此留宿在山上景区内的游客每天有几千人,这还不包括饭店的工作人员和服务员,据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介绍,景区内8家饭店的服务人员有1000多人,这些服务人员全部住在景区内(配有公寓楼),一般都是1~2个月回家一次,如此多的人员住在山上景区内,给景区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超过设计容量值的游客量控制,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2)景区水资源的问题

黄山景区游客量的增加,给景区环境的水资源造成压力。一方面黄山景区水资源存在不足,如果景区饭店不加以控制,农家乐经营也不加以控制,则景区水资源压力将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景区水资源使用越多,相应的生活污水排污量也越多,这将给景区污水处理带来压力,而且目前农家乐数量迅速增加,使污水问题愈加严重。

(3)景区饭店留宿游客的控制问题

黄山景区的夜间留宿游客数量目前基本没有控制,在客房满员的情况下,还存在各种简易帐篷招揽游客的留宿,这给景区的环境质量带来很大的压力。山上游客留宿过多,给水资源消耗、生活垃圾、大气环境都会带来压力。近年来由于鼓励新农村建设,农家乐发展也给景区环境产生影响,许多农家乐设施的排污问题、油烟过滤问题、垃圾分类处理问题都没有达到景区环境监测的要求。因此,黄山景区内的游客留宿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4)怎样评估景区饭店的环境绩效

在景区饭店的经营中,基本上饭店管理者都对自己经营中的排污问题很有自信,认为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都很规范,黄山旅游景区的饭店也不例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目前景区还没有一个量化的环境绩效考评标准(或规范),无法定量说明环境影响哪些是由饭店经营引起的,在环境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景区饭店每天都在产生废气、污染物和生活垃圾,怎样评估这些污染物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如何计算景区饭店的环境绩效,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景区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粗放型管理,景区的自然生态信息数据库还没有建立,黄山风景区也是一样,环境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

(三)黄山风景区内饭店发展模式

1.黄山风景区内饭店现状

目前黄山风景区内有8家星级饭店。

2.黄山景区内饭店的发展过程

黄山景区饭店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黄山景区内饭店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景区中的饭店有较长的历史。在景区内的饭店中,最早开业的是1958年建成的黄山北海宾馆,饭店建设的目的是出于接待的需要,成为接待领导人等特殊客人的接待场所。20世纪80年代又陆续建设了黄山云谷山庄、西海宾馆、桃源宾馆,以迎合旅游开发初期的要求。在发展的初期,饭店为国有企业,之后,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饭店数量逐渐增加,饭店性质从事业单位逐渐向自负盈亏的企业转变,逐渐成为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饭店。90年代,黄山景区内又建设了四家饭店,之后,黄山景区内饭店的建设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基本停止建设。但是,黄山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内的饭店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黄山景区外的饭店迅速增加,目前有200多家。黄山景区外的饭店众多,大部分饭店直接或间接使用了黄山的资源,对黄山的环境压力比较大。

黄山景区内的饭店在选址、环境保护等方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将环境保护的要素列入决策范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困难较大,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新建饭店与原有的饭店在资源共享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不均衡。

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饭店群发展模式及环境影响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调查主要是通过访谈进行,并结合实地观察,了解该景区饭店群的发展模式及其环境影响。

(一)景区资源环境特征

近年来,国内湿地旅游开发方兴未艾。据统计,长三角已部分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大小湿地公园16个,总面积接近200平方公里。国家林业局2005年评出两家“国家湿地公园”,全在长三角,其中一家就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城区西部,东起紫金港路,西至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和五常大道,北到文新路延伸段,占地面积10.08平方公里,先后分三期开发。西溪湿地属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是平原上的一块积水洼地,以连片蜂窝状结构的鱼塘水池为主,河港、湖漾与村落、农田相间,是国内罕见的次生湿地,它既具有视野开阔的平原特点,又具有变化无穷的水曲景色,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它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性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

西溪湿地从2005年5月开园至2006年3月,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1800多万元,已经成为西湖的姐妹篇,是杭州旅游西进的重要项目。

湿地资源具有三项重要功能: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人类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人类对湿地利用经历了以资源利用为目标到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转变过程。因此,目前以开发旅游、度假为主要利用方式的湿地管理和开发普遍开展。

(二)景区环境现状

湿地景观通常由水和植被构成,因此,水和植被是湿地中的主要环境要素。本项目在调查中,对西溪湿地的水环境和植被情况进行了观察。

1.西溪水环境

在现场观察中发现,西溪的水质状况一般,水体透明度不高,呈深绿色,属于有机物污染。调查发现,西溪的水质污染主要受到城市排污的影响,有一路城市排污直接排入西溪,严重影响了西溪的水质,而西溪湿地的功能却明显的得到发挥,污水流经湿地后,水质得到改善,因此,在西溪湿地,无法判断旅游活动,特别是旅游设施对水环境的影响。

2.西溪植被生态环境

整体上,西溪湿地公园建成后,动植物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具有标志性的是鸟类种类逐年增加。但是,景区内游步道周边的植被被踩塌情况严重。课题组对西溪内的游步道、游客行为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

观察发现:在一般的游步道上,游客一般1人或者2人并排行走,有时会出现2个大人、1个小孩或者3个大人并排走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由于这些游步道的宽度大约在1~1.5m之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植被的踩踏行为,但当3人并排行走的时候,就会踩踏到游步道两边25公分范围内的植被。在游客集中的景点,游客一般3人并行,有时会出现由于拥挤,对游步道周围的植被产生踩踏行为。在木板路附近,由于周围泥土松软,踩踏情况较少出现。在整个景区内,目前的游步道周围的植物受踩踏范围基本控制在两边各25公分的范围内。西溪湿地景区内的几个较大景点的人流量要高于景区内的平均水平,游客一般会在这些景点做一段时间的停留。

3.西溪湿地的环境问题

(1)游客管理是西溪的主要环境问题

西溪湿地面积较大,按照面积法控制游客数量是不合适的,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另外,为了满足游客体验野趣的要求,公园是“开放式”的,因此,游客行为对景区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2)接待设施的管理以餐饮设施为主

西溪湿地在环境管理中的一项优势是景区靠近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帮助景区解决排污等问题,因此,景区接待设施的排污对景区的影响较小。接待设施管理以接待设施对土壤、植被的影响为主。一定规模的中餐,会产生油烟的排放和食品制作过程中对周边土壤的影响,西溪湿地内有比较集中的餐饮设施4处,这些餐饮设施均有上述问题。

(三)西溪景区内饭店发展模式

1.西溪景区内饭店情况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一个旅游景区,为了满足旅游度假客人的需要以及湿地研究科研工作人员的需要,同时为了构建西溪文化创业园,建造了相应接待容量的度假型旅游饭店群。这一饭店群建设在西溪湿地边缘,依托城市的基础设施,因此,这一建筑群对西溪产生的直接环境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