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22

第22章 作家作品修辞(1)

第一节  《围城》的比喻特点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这是钱钟书先生在理论上对文学语言提出的一项审美标准,也是其在实践创作中遵循的一贯准则。他笔下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享誉中外的伟大作品,也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书中精妙绝伦的比喻俯拾可见,读之,如入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园中鲜花千姿万态,令人惊叹、感悟。《围城》称得上是一部比喻的百科全书,书中比喻呈现出三大鲜明的特点。

一、新颖奇特

文学语言贵在创新,比喻的语言也要创新。如果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那么钱先生是天才中的天才。《围城》中的比喻不落窠臼,新颖奇特,它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一)《围城》比喻的“新”“奇”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小说中使用了大量新奇、幽默、别致的比喻,烘托出一个个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人物。例如赵辛楣在苏小姐家第一次遇上方鸿渐,误把他当作情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进行描写:“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这样的“读本”在赵的眼中显然是“一览而尽”,没有什么城府和魅力的。一个比喻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极为巧妙地表现出来。写唐晓芙则是“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把一个含苞待放,水灵灵的少女的形象推到了读者的面前,真正是妙喻佳句,让人回味无穷。写苏文纨“她站起来,提了大草帽的缨,仿佛希腊的打猎女神提着盾牌”。使一个一年前追方鸿渐不成,一年后与方鸿渐相遇便想方设法侮辱他和柔嘉,俨然为“胜利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刻画了苏小姐目中无人,故作高傲的神态。而对于“贵地人”沈太太的比喻,则让人对描写的角色一望而生厌:“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眼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又如写董斜川的鼻子“直而高,侧望像脸上搁了张梯”。写高松年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等。这些比喻,既俏皮巧妙,又富有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人物被“描绘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不得不会心的笑,不得不叹佩作家那机趣的描绘,天才的用喻”。

(二)《围城》比喻的“新”、“奇”表现在喻体的“反常”运用上

一般来说,比喻中的喻体是为人们所常见、所熟悉的,要比本体形象来得具体。而钱先生却违反这一“常规”,反以抽象的事物、事理作喻体来比喻原来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如,描写唐小姐“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本体“大眼睛”是具体可感的,喻体“政治家的大话”是抽象不可捉摸的,这样的比喻不符常规,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她的眼睛绝无骗人的妩媚,而是实在的动人,顺便又对说大而无当的空话的政治家进行了讽刺。又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睛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这里,“绝对观念”指永恒不变的观念,是抽象的事物,用来作喻体,生动地刻画了心口不一的伪君子褚慎明的形象。把褚慎明眼光死死地,一动不动地盯住苏文纨的丑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他自我标榜全然天性,绝无兽性,生平最恨女人,但当苏小姐出现在他面前时,表现出的却是这样一副丑嘴脸。可见他的虚伪,令人厌恶、鄙视。还有,“假如苏小姐也不跟他讲话,鸿渐真觉得自己子虚乌有,像五更鸡啼时的鬼影,或道家‘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道理了”,“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大爷那洋行资本一样雄厚”,“大碟子里几块半生不熟的肥肉原是红烧,现在像是红人倒运,又黑又冷”等。这种“反常”的比喻,并不使人觉得深奥,难懂。相反,读者一经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到个中的趣味,体验到其用喻的新颖奇美。

(三)《围城》比喻的“新”“奇”表现在语言描写的幽默风趣上

小说开头写到出现在法国邮船上的中国留学生鲍小姐的肖像时,写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有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这样的比喻甚是幽默!“熟食铺子”很俗,“局部的真理”很雅。把雅俗合璧的比喻用在这样一位标新立异而又有点俗不可耐的鲍小姐身上,真是刻骨的贴切!同时,这比喻也显示出周围那一群文人看待鲍小姐时的眼色和心态。读者一经品味,更会觉得个中戏谑的妙趣与生动!至于方鸿渐对苏文纨敷衍的吻,文中写道:“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方鸿渐对苏小姐无心,因而这一吻没有感觉,是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而苏文纨在方鸿渐吻她之后,“觉得剩余的今夜像海水浴的跳板,自己站在板的极端,会一跳冲进明天的快乐里,又兴奋、又战栗”。一向骄矜自傲的苏小姐竟然被方一时的逢场作戏搞得如此神魂颠倒,让人觉得既可悲又可笑。这样的比喻,使人忍俊不禁。又如,写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这时他“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一个简洁的比喻一语道破方老先生的虚荣和强烈的功名欲。这样的比喻,幽默诙谐,给人以风趣滑稽的美感,其艺术手段的审美力度和莫里哀指出的那样:“戏剧在纠正恶习上也极为有力,一本正经地教训,即使再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写他的过失更见效的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打击。责备两句,人容易受下去;可是人受不了揶揄。”

二、寓意深刻

《围城》被世人誉为20世纪的“新《儒林外史》”。书中的比喻,蕴意深刻,让人一笑中,深藏严肃的道理。

(一)《围城》比喻的寓意深刻,体现在其比喻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上

如方鸿渐受到老父、丈人两面夹攻,才知道文凭的重要性时,写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蠢都掩盖起来”,认为“留了学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文凭是什么?是将那些空疏,寡陋隐藏起来的遮羞布;留学是什么?

是资本、是幌子、是招牌,是包装虚伪、浅陋的外套。这些比喻,一语道破天机,撕下了文质彬彬的面纱,将不可明言的用意戳穿,揭露出一群“儒林”之士的嘴脸和丑陋心态,嘲弄的锋芒直指腐朽的社会,作家在那高超的比喻中融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这份情感中蕴含着他的渊博与睿智。即使是一些平凡琐事,钱先生信笔一喻,便使其妙趣顿生而又启人深思。如,“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家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段比喻一方面诙谐地说明了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本来就不高明,另一方面也为我们阐明了一个道理:谁都有缺点,而凡人的缺点别人不会那么在意,可一旦有了地位,成了名,人们便开始关注它,这缺点也就变得耀眼起来。它非常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人世常情。又如方鸿渐的高论:“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允许第三者冷眼旁观。”拍马屁——送礼、走后门当然只能暗箱操作,越隐蔽越好,否则若有他人在,这送礼的不但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会被领导轰出门以示他的“廉俭”。正如恋人间的甜言蜜语和一些亲密动作一样,是不允许第三者旁观的,否则将有伤大雅,遭人耻笑了。这接二连三的是妙喻,更是妙理,是作家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彻悟。钱先生似乎不刻意于“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他那独特的妙喻奇譬,确确实实达到了这一艺术境地。小说中,作家致力于挖掘和袒露人物与生活的深层潜质,在一比一喻中,凝聚着作家精辟的见解,最能展现作家独辟蹊径而又蕴意无穷的妙语,可谓“围城”二字了。它不存在理念化的问题,而是将哲理自然地、含蓄地融进这样的比喻中,结婚如“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又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两个比喻,既言简意赅,又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去理解:恋爱中的人可以说它是爱情的方城;结了婚的人可以说它是爱的小屋;也可理解为在当时病态的社会中,病态的知识分子如方鸿渐之流留学回国,寻求职业,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但处处碰壁,理想破灭,被困在了社会环境这个围城里的遭遇;还可以是整个人生情境的奋斗过程,是一个理想不断升腾,又一再破灭的过程。一个简单的“围城”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围城》比喻的寓意深刻,表现在其比喻针砭时弊,鞭挞丑陋上

《围城》在揭露社会各种人物的丑恶嘴脸,无情地嘲讽鞭挞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丑陋上,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如写到方鸿渐以十美金骗得爱尔兰人的一张博士假文凭,作家称:“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从中可见作家对国势孱弱,任人宰割,处处受人欺负而感到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中国政府无能外交的深刻讽刺。又如在苏文纨家,方鸿渐不愿与赵辛楣争风吃醋,作家信手拈来这样一句:“可是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写的虽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但却深含了作家对当时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不战而退,却还要为这种丑行找借口的愤恨。写到做官的人翻筋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总能四脚着地,不致太狼狈”,也是对政府官场的一种揭露。政府杀一儆百以示“清明”。但这种“杀”只是一种假相,猫儿们的软骨能屈能伸,即使栽下来也丝毫无伤筋骨,跌下前甚至还能饱食一餐。官场的黑暗,时政的腐败,于此暴露无遗。崇洋媚外,在当时一些“上层”人物中颇为流行,要知这些人丑态如何,我们只要看一看对在洋行里做买办的张先生的比喻便可知一二:“张先生喜欢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好吃,此外全无用处。”这样的描画是何等的幽默。作家将他看穿看透了的愤怒、蔑视深藏在比喻之中,漫画式地绘出这些为官者们。为了描写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政治腐败,作家还巧妙地用了两个比喻“鸿渐每见她(妻子的姑母)一次面,自卑的心理就像战时的物价又高涨一次”,然而物价又像什么呢?“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似的飞升”。通过这些比喻,我们了解到了当时国统区政治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现实。又如:“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等,如此的奇喻妙譬不胜枚举,读着这些比喻,你会产生一种会心的、讽刺的笑,然而笑过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它达到了“轻松中含凝重,笑噱中有隽永”的艺术效果。

三、形式多样

《围城》比喻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与之相比,其中的比喻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各种形式的比喻皆能觅到芳踪。

(一)明喻

简单地用喻体来比喻本体。这种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明喻在文中随处可见,如董斜川、褚慎明等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说哲学家是他们的朋友,问鸿渐在国外的导师是谁,这时鸿渐想:“他的国文先生都叫不响,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口边卖弄”。“名字”可以像“雪茄”一样“卖弄”,这一喻形象地揭露了某些学者的虚伪,自己没有什么货色却要借助他人的名声来作文章的可叹可怜。

(二)借喻

本体不出现,直接由喻体代本体,如“一行人众像在一机械画所用的墨水瓶里赶路”。这里是由一个陈述句“一行人众在黑洞洞的天地间赶路”和一个比喻句“天地间黑得像一个机械画所用的墨水瓶”叠加而成,作家隐去了本体“天地间”,直接用喻体“墨水瓶”来代替本体。说明这一行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赶路的辛苦。又如写欧亚大旅社的女胖店主:“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直接用“五根香肠”来代替她的五个手指,使人立刻想象出这五个手指的油渍红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