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34

第34章 汉语与民族文化(1)

第一节  成语的范围界定与民族特征

一、成语的定义分歧

汉语是世界上古老而又发达的语言之一,有着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形式的固定词组。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中一类重要的语言单位,它具有一般词所不能比拟的表达能力。多年来,发表、出版的关于成语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着作,成语词典等,数量上都已不少。但究竟什么是成语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尚未获得共识,不仅一些权威的工具书说法不一,而且许多论着中也有较大分歧,至于一些《成语词典》由于收录标准不一而显示出的成语定义,差别就更大。

什么是成语,1936年出版的《辞海》“成语”条说:古语常为今人所引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耳相闻,为众所熟知者。1963年完稿的新《辞海》对成语有了进一步解释:固定词组之一种,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

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等;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等。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成语定义解释又有变化: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知多为确定的转义,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如“患得患失”出于《论语》,“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36年出版的《辞海》成语条说偏重于成语的习用与通行方面。1963年的《辞海》则又进一步,由侧重内容到内容和结构并重,这是对成语认识的重大改变。而1999年出版的《辞海》对成语解说又有突破:首先,它把成语归入熟语的一种。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都是熟语的一个部分。这样不仅确定成语是固定词组的一种,并且把成语放在与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其他种类熟语并列的地位。其次,指出成语“所指多为转义”,这是对成语定义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成语意义双层性的肯定,也是成语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成语的划分界定

虽然《辞海》对成语定义的解释较为详细,但是人们在具体划分过程中仍出现不少分歧,如李一华、吕德申《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在“收词以现代常用的成语(包括一部分熟语)”的原则指导下,辑录了“一条线儿,拴俩蚂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明人不做暗事”,“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失足成千古恨”,“灭自己志气长别人威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心有灵犀一点通”,“一阴一阳谓之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等谚语,名言,俚句。而《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则取从严一说,只采收严格意义的成语和由谚俗等其他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一般的谚俗、惯用语、格言名句以及结构松散的语句等,不予收列。因此,上述《汉语成语词典》收录的各条,《中国成语大词典》

都未收录。可以看出,分歧主要在于部分成语与其他种类的部分熟语相混淆,界限不明确。

早期的成语研究中,经常把一些“定型短句”的单位当作成语,1996年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仍把成语解释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但现在已很少见到再有把“定型短句”当成成语的理论阐述,人们在此问题的认识上已渐趋一致,认为成语是“定型短语”。因为“定型短语”和“定型短句”两者性质上无相似性:

“定型词组”形式是词与词的组合,作用相当于一个词,使用中一般充当句子成分,而“定型短句”形式上具有完整的句调和语气,是独立的句子,内容上是对现实的具体判断,表达一定的思想,作用上通常是作为一句话被直接引用,并不充作句子成分。不难看出成语与“词”一样,具有建筑材料单位性质,属于语言词汇。因此能进入成语并为它所概括的,只能是那些具备了建筑材料性质的“定型词组”。

“定型短句”与它性质迥然不同,不能与它并列合为成语。所以,谚语,名言,俚句与成语异质,不能归为一类单位,如上所引的“一条线儿,拴俩蚂蚱”,“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等都不是成语,不能收入成语词典。

三、成语与其他固定短语的区别

把成语限定在固定短语中,而固定语的内部十分复杂,成语与固定语中的哪些部分相当,各家意见不一。对成语的性质,显然仍需要作出深入探讨和剖析。

(一)成语与专名、专语、歇后语

固定语中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专名语,专用语等等。成语与专名语、专用语比较好区分。专名语体现了某一对象的特殊概念,如“南京长江大桥”、“宁波日报”、“浙江大学”等等;专用语体现了科学概念或一定行业领域内的特有概念,如“历史语言学”、“光合作用”、“集成电路”等等。这两类意义内容上较有特色,与成语容易区分。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定结构的语句。它有两类,一类是以一些现成的,大家较为熟悉的语句作为基础,说的时候,省略其后面要用的部分。如,一士人家贫,与其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

“醉翁之意不在……”(《古今概言·巧言》)另一类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说完了前半截的比喻,稍微歇一歇再说出后半截的说明来,两部分中间的语气有较长的停顿,这部分歇后语中有一些与成语具有可逆转化的性质。例如“水中捞月——场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些歇后语,歇去后一截就成了成语。而“鹬蚌相争”、“班门弄斧”、“得陇望蜀”等成语,分别加上“渔翁得利”、“漫不自量”、“欲壑难填”等解说,又还原成了歇后语。由于歇后语具有独特的形式,所以与一般的成语也比较容易区别:(1)成语的结构相当固定,通常是由四个音节组成的短语;歇后语则是音节不固定的短语或句子。(2)歇后语在使用中,在语法上的变动比较灵活;成语则不然,完全是典型化、规范化的。(3)相对而言,成语书面性较强;歇后语则口语性较强。

(二)成语与惯用语

惯用语和成语,有时很难分辨。它们都体现了一般的类别概念,表示了一般性的意义。但这两部分,人们没有因为它们都表达的是类别意义而认为它们就可以形成一个无任何内部差异的共同类聚,相反,在对它们条分缕析之后,挖掘、归纳出了两个类别的一些差异。

但是具体落实到什么是成语什么是惯用语上,分歧又产生了。运用中,具体到一个固定词组,如“敲竹杠”、“一窝蜂”、“穿小鞋”,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是成语,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是惯用语。学者们试图建立个标准、原则来区别成语和惯用语,提出了“意义的双层性”标准。“惯用语是从字面上可以直接理解的固定词组。由于它的意义就是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组合,它没有成语那种比喻的形象烘托。”“惯用语不同于成语,没有字面的比喻义和真实意义之分,是直接指明对象的。”张清常教授在为徐宗才、应俊玲编写的《惯用语例析》中写的《有关惯用语一些问题》一文中提到“基本上支持上述意见”。并且指出,惯用语“表示一般的概念,字面上的意义就是它真实的意义。虽然有一些惯用语也具有一定形象性和比喻意义,但这却不是所有惯用语都必定有的特征。”王吉辉明确提出以“意义双层性”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他在《成语的范围界定及其意义的双层性》一文中指出:“意义的双层性对成语来说,是其本质的一面,鉴别某一个固定语是否为成语,实质上就是看能否从该固定语中找到双层的意义。”“根据这一标准,不仅在分类时可做到没有遗漏,更重要的是能把成语、惯用语与意义的有无双层性相互整齐地对应起来,简洁而又明了,更加便于掌握。”这里所指的“意义双层性”标准,分别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能从字面上看出来的意义,把各部分成分的意义连缀起来,就可以得到固定语的表层意义。

而深层意义较为抽象,只能透过表层意义方可对其获得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深层意义都是通过对表层具体意义的比喻而形成的比喻义。只有极少数的深层意义是通过对表层意义的借代而最后形成的。

提出成语意义的双层性有一定的进步性,这是对成语性质的又一重大认识,但是简单地把意义双层性作为成语、惯用语划分的截然而唯一的标准,是不妥当的。如“穿小鞋”、“开后门”、“扯后腿”、“炒鱿鱼”,不难看出,这些固定短语有一层字面上的意义,同时透过它又有一层隐而不露的意义,而且这隐含的意义才是固定语所表达并为人们普遍理解的意义。因此,依据“意义双层性”标准,这些固定短语应看作成语。但是这么归类,正确吗?意义的双层性标准要求划清成语与惯用语的界限,似乎认为两者可以截然划分而没有任何交错现象。而事实上,上述固定语都具有一般人们所承认的惯用语区别于成语的特点:三个音节,都是动宾式,结构都不固定而且都带有口语的色彩等等。

因此,依据意义的双层性标准把一部分具有明显区别于成语特色的固定短语划入成语的范围是不恰当的。首先,成语具有意义双层性是正确的,但不能由此否定惯用语就不具有意义双层性。有学者已注意到:“应该指出,成语和惯用语并非处处都能区别得那样明显。有的成语只有微弱的或不完全的意义双层性……有的惯用语部分的组成成分含比喻性,因而字面意义局部地不是真实意义,多少有点近似成语……”甚至有学者指出某些惯用语本身就具有意义的双层性。“虽然惯用语的构成成分大多数能单独用来造句,但构成惯用语后,其意义实际上就突破了三字格的字面义组合而通过比喻或引申的方式产生了一个新的深层整体意义,意在言外了。”作者以“敲边鼓”、“开绿灯”、“穿小鞋”几个固定词组为例进行说明。其次,“意义双层性”提法本身还不够严密。固定短语的意义双层性,指既具有字面的表层意义又有隐含在字面以下的深层实际意义,但“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具备两种关系:一类是本义与转义的关系(包括比喻义和引申义);另一类不是本义与转义的关系,而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两者无源流关系。惯用语中以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居多,但也不乏本义与转义的关系;成语中以本义与转义的关系为多。

其实不仅仅是成语,其他俗语也有相当多一部分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因此,用意义的双层性来作为区分成语与惯用语的标准,是不恰当的。

究竟怎样来区分成语与惯用语呢,我们提出一些条例,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区分两者,作为界定成语与惯用语的标准。

1.从形式上来区分

从形式上来看,有以下几条:

(1)音节数目。成语的主要形式是四字格,惯用语则以三字为主。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上,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几乎应有尽有,惯用语以述宾式为常见。成语的构成成分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四个单音节就可以表示相当于四个词的意义单位。就汉语语法关系讲,四个意义单位几乎可以配合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在应用上足以表达复杂的认识。如,物(主)以类(状)聚(谓)、化(谓)险(兼)为(谓)夷(宾)、莫(状)衷(谓)一(定)是(宾)、不(状)落(谓)窠臼(补);三字格惯用语往往是动宾式的,如,打先锋、吃干饭、敲竹杠,也有非三字动宾式的,受夹板气、放烟幕弹等,这些非三字动宾式大都由一个动词和一个三字格名词性偏正式惯用语组成。

(2)结构的固定性。惯用语不如成语那么严密,它可以改变成分和音节结构。

成语一经定型,它就只有一种形式是规范的,不能任意换用同义或近义成分。如“四通八达”,其中的“四”与“八”在形成时并非是固定的,可以被另外的数字如“七”“五”所代替,但一经定型就不能任意更改。同样,“一清二白”不能改成“二清一白”、“二清二白”、“三清四白”等等。而惯用语换同义近义或相关成分的例子比较常见。如“矮半截”,比喻比别人低下,多指身份、地位等。也说“矮一截”、“矮一头”、“矮三辈”等,这三个短语的意思和用法与“矮半截”是一样的。

“扯后腿”,比喻利用亲密的关系或感情牵制别人的行动。也说“拉后腿”、“扯后脚”、“拉后脚”、“扯腿”、“拉腿”;“陈谷子烂芝麻”,也说“陈谷子旧芝麻”、“陈糠烂芝麻”等。

成语的成分不能随意增减。“鸡犬不宁”不能说“鸡犬不安宁”,“胸无点墨”不能说成“胸中无有一点墨”,“背信弃义”不能说“背信义”,“惊弓之鸟”不能说“惊弓鸟”。惯用语不然,以动宾结构为主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和补语。如:摆架子——摆臭架子;打交道——打过几次交道;挖陷阱——挖起一个又一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