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36

第36章 汉语与民族文化(3)

在成语里,各个音节高度凝练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又语音和谐、铿锵悦耳,富于匀称美和韵律美。例如:

(1)叠音

叠音音节构成的成语具有韵律美的优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其中又有两种类型。

①AA BB式

唯唯诺诺、 兢兢业业、 浩浩荡荡、 浑浑噩噩。

②AA BC或 BCAA式

孜孜不倦、 沾沾自喜、 娓娓动听、济济一堂、 振振有词 、 信誓旦旦、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兴致勃勃、风尘仆仆。

(2)双声

斑驳陆离、 淋漓尽致、 踯躅不前、参差不齐、八面玲珑。

(3)叠韵

孤苦伶仃、 惨淡经营、 招摇撞骗、从容不迫、 鹏程万里。

(4)平仄相间

①平平仄仄

翻云覆雨、 防微杜渐、 幡然悔悟、同舟共济、分庭抗礼。

② 仄仄平平

海誓山盟、 近水楼台、快马加鞭、 望子成龙、 并驾齐驱。

③平仄平仄

曲尽其妙、 风起云涌、 胸有成竹、 坚壁清野、 肝胆相照。

④ 仄平仄平

眼高手低、 谨言慎行、大相径庭、 闭门造车、画龙点睛。

叠音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的美感。使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双声和叠韵关系使成语具有语音美感,诵读起来节奏匀称、音调铿锵,易于记忆,给人以音乐语言的想象和享受。从平仄的角度上斟酌,抑扬有致、和谐动听,自然地显示出语言的音乐旋律。

(二)表达内容上的文化蕴涵

从表达内容上看,汉语成语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民族历史景象,也包括民族审美情趣、态度价值观等意识形态。

汉语成语中反映、表现民族特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成语非常多。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再衰三竭”、“城下之盟”、“初出茅庐”、“纸上谈兵”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反映出汉民族历史上秦赵之争,“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和历史人物毛遂有关,“乐不思蜀”刻画了历史人物班超,“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叶公好龙”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这些成语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体现出汉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

汉语成语深受孔子、老子思想影响,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群体观念,“同心协力”、“众志成城”、“齐头并进”、“同仇敌忾”是这一思维意识的体现。和谐、和睦,是人们追求的人际关系的目标,成语“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表现人和的有“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致祥”等成语。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必须事先了解当地的禁忌,需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目的是协调关系,避免误解和冲突。为了达到和谐和睦的目标,人们还要严格进行自我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求,关心体贴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因而又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投其所好”等成语。如果同对方产生了误解或矛盾,应当尽快自我调整,“存异求同”、“舍己从人”、“顾全大局”,必要时要“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即使跟对方产生了摩擦,也要“先礼后兵”。

汉语成语非常重视忠贞意识。古人讲究忠君、忠贞、忠孝、忠信、忠诚,“忠”成为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切准则,也是古人们追求的最高的道德要求。于是汉语成语,就有相当一部分反映古人这种普遍的忠贞意识。如:“忠君爱国”、“尽忠报国”、“忠心贯日”、“忠肝义胆”、“忠孝节烈”、“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忠孝节义”、“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以及“披肝沥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

古代忠君与爱国常常联系在一起。《杨家将》第五十二回:“忠君报国之丈夫,马革裹尸,肝脑涂地,所不辞也。”忠与孝互相沟通,“忠孝双全,方是好汉”。成语“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是最深刻的反映古代的忠贞意识的成语,忠君之臣不降敌,节烈女子不改嫁。

除此之外,古代道德观念还十分强调“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界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是孟子提出的,他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墨子认为,义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汉语成语中很有一些受“义”的道德观念规约的词汇,如:具有义的情感的成语“义形于色”、“仁至义尽”、“义愤填膺”;具有义的行为的成语“见义勇为”、“大义灭亲”、“舍生取义”、“义无反顾”、“仗义执言”;具有不义的行为的成语“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不仁不义”,等等。

汉语成语还反映出汉民族特有的文化感情色彩,这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一些动植物的褒贬好恶上。汉民族特别喜欢“龙、凤、鹿、鹤”,它们被看作是美好、高洁、吉祥的象征而大加赞赏。“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所崇拜的神物。《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其形象由几种动物综合而成:象鼻、牛头、鹿角、马鬣、蛇躯、鳞身、鳄棘、鱼尾、鹰爪、龟足。古代人对龙是很尊敬的。传说中有些远古氏族便是以龙为图腾。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成语中用“龙”构成的成语便具有对龙神的崇拜和褒扬的比喻义。如:“龙眉凤目”,形容人的神态英俊、气度不凡;龙驹凤雏,比喻聪明有为的少年;龙行虎步,形容人的威武气概。此外,还有“龙虎风云”、“龙骧虎步”、“龙韬虎略”、“龙飞凤舞”、“虎卧龙跳”、“龙腾虎跃”等。在《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包含有“龙”字的成语近百条,所有与“龙”有关的成语,都有褒扬、赞美的含义。

凤凰是中国传说中的瑞鸟,在百鸟中雄居首位,它与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成语里,“凤”常与龙配合,表示吉祥。如“凤凰来仪”,指凤凰起舞而有仪容,是吉祥的征兆;“凤凰于飞”,比喻夫妻相亲相爱;“凤毛麟角”,比喻稀有、珍贵的人才或事物;“凤鸣朝阳”,比喻贤才遇良机;“鸯翔凤集”,比喻人才会聚。鹿是福禄、长寿的象征,又是帝位的象征,“逐鹿中原”、“鹿死谁手”,都用鹿比喻帝位。鹤常被比喻人才高尚,如“鹤鸣之士”,指未出仕而德才兼备,极有名声;“鹤鸣九皋”,比喻贤士身隐名着;“一琴一鹤”,赞美为官清廉。

在成语里,具有正面积极形象的,还有马牛羊。马以其奔腾雄壮,引起人们的赞美,并借以比喻雄伟的气势。如“万马奔腾”、“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进;“一马当先”,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比喻带头作用;“千军万马”,形容兵马众多,声势浩大。牛为人出力不小,但在成语中常是“大而笨”的象征。“牛鼎烹鸡”,用煮牛的大鼎来煮鸡,比喻大材小用;“牛刀小试”,宰牛的刀稍微用一下,比喻有大材的人在小处略显身手。这都表示大人物。但在“对牛弹琴”、“牛鬼蛇神”、“牛头马面”中,牛就变成了愚昧邪恶的象征。羊跟人类关系密切,成语里的羊,常常表示善良、卑小和可怜的意思,如“如狼牧羊”、“羊入虎群”、“羊肠小道”。而豺狼虎豹,由于它们生性残忍凶狠,在成语里往往是鞭挞贬斥的对象。“如狼似虎”、“狼子野心”、“纵虎归山”、“养虎遗患”等,都用以比喻坏人和罪恶势力。此外,狗的凶狠卑劣、鸡鼠的猥琐卑微,在成语里也有所反映。

除此以外,还有松、竹、梅、菊、兰、艾等植物,以及日、月、山、川等自然景观。它们都广泛存在于成语中,每一种形象都包含有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成语的流传,集中、典型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汉人的好恶褒贬。

透过成语,我们了解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汉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成语里处处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光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成语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汉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节、谐音禁忌词的文化心理分析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为“塔布”(Taboo),它的本义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由此转化为“禁止”和“抑制”,汉语中称之为“禁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中对此曾有过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禁忌是人类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信仰习俗。

《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写到一个老魔头,他有一件法宝(葫芦),他叫一声某人的名字,如果那人答应了,这件法宝就会把他吸进葫芦里。在今人看来,这样的故事已披上了一层浓重的神话色彩。但在古人看来,这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依附在人的名字上的,因此,要把灾祸降于这个人,只需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或者再加上某些必要的东西--例如他的生年,再加以某些特殊的处理--例如用符咒作难他,灾难就会降临此人。由此可见,在传统观念中,人名或者说一种特定的语言就成为与实在事物相对应的一种符号,对符号的诅咒作难就等同于对对应事物的诅咒作难。语言,具有了一种神力,在人类的发展演化中成为一种让人恐惧又被人崇拜的对象,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产生了语言禁忌。人们禁忌某些语音,甚至不愿发出或听到某些与被禁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导致了谐音禁忌的产生。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心理学认为,回避行为就是人们有意识地避免那些不愿接受,甚至厌恶的事件或事物在自己面前出现或将它降至次要地位,从而避免或减少不利刺激的行为。谐音禁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印证。以“岁岁平安”来避忌打碎物体的不吉利便是谐音禁忌的一个例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追溯它的本源,不难发现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一、巫术原理

谐音禁忌体现了对语言的崇拜习俗(更多地体现在语音上),这种对语言的魔力崇拜表现在多个方面,突出表现在语言之“名”与语言之“实”的关系中。当人们把语言的“名”完全等同于语言的“实”时,作用于语言(包括语音)上的任何力量就完全等同于作用于实际事物上的力量,这是一种原始的巫术思想。“从语言人类学和文化符号论的角度看,谐音民俗是一种语文巫术或其流变而来的俗信。语文巫术是基于语言与文字的领悟崇拜而成立的,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人们可以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进而支配与他们相关联或由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这正如“行法”时,巫师所念的“咒语”、“口诀”,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一样。基于同样的理解和心态,当某种事物或行为需要规避时,首先在语言上避忌它。于是在许多民俗事象中,出现了诸多谐音禁忌,例如在婚俗中,添箱贺礼忌送钟、伞。添箱贺礼乃是结婚礼俗程序之一,送“钟”谐送“终”,“伞”谐“散”,这两种事物的谐音都不吉利,因而是需严格忌讳的。这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凶邪事件的回避,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谐音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此外,谐音禁忌也暗合了民间“同声相应”的巫术原理。根据巫术原理的观点,同声相应,这个“声”包括事物名称、俗称或其他命名,只要同音或谐音,就有互谐的关系,从而相互发生作用与影响。例如,渔民和船夫忌讳“陈”、“帆”、“箸”等字词,“陈”、“沉”相谐,“帆”、“翻”相谐,“箸”、“住”相谐,这对行船都是不吉利的,因而同声相应,同声相谐,自然有了同声相讳,于是将“箸”改称“筷子”,取其“快”意。

上述几组词,虽然不同义不同形但同音,互谐顺理成章,意义的转化水到渠成。犯了共同的禁忌,而有了别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种语言膜拜与同声相应的巫术原理的产生不仅与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阶级压迫深重,人们不得不屈从于大自然,屈从于“命运”等等政治的、经济的因素相关,更与思维发展水平低下和社会心理定势的影响脱不了干系。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语言本身也是生产手段之一,是团结氏族成员,促进社会发展最有力的工具,是集中狩猎或抗敌时唯一能使所有人统一行动、密切配合的武器。于是人们充分肯定语言的力量并无限夸大语言的力量,语言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幻想,甚至被认为是祸福的根源。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做铺垫,语言膜拜和同声相应才自然而然地产生,谐音禁忌也才随之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