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重要性,历来为哲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所重视。苏联哲学家巴赫金认为,世界的基本结构成分有“我对于自我”、“他人对于我”和“我对于他人”,现实生活和文化的全部价值都是围绕着这些基本结构点构建起来的。情感教育目标的构建原则是找出个人在世界中的基本关系,人的生命在这些关系系列中永恒地存在着、生成着、完善着。情感领域更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情绪-情感的心理学基础
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期,学者们都把Emotion(情绪)称为Passion(苦难),其根本意思是遭受变化,尤其是指较坏的变化。由此,被动性就蕴涵在情绪概念中,例如,人们坠入情网或充满怒气等。然而,人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可能要强于其含义中的被动性。因为,人对自身的体验与监测能对情绪行为和其他行为起调节作用,这一机制使人的情绪控制成为可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认知活动受情绪的驱动,情绪对认知活动起到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正性情绪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负性情绪破坏、瓦解和阻断认知活动,鲍维尔(Bower,1981)在心境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愉快情绪下学习单词比在悲伤情绪下回忆量要大。同时有人发现愉快情绪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相关(孟昭兰,1984,1985,1987),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进行学习效率最大。霍夫曼(Hoffman,1986)认为,情绪对认知的作用表现为: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进行选择性加工;组织回忆;促进情绪的分类和图式的形成;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
总之,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
(一)情绪与情感关系
当人们用情绪、情感这类术语来表示某种心理现象时,其心目中所反映的内涵是不同的。例如,人把同生物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感情反应称为情绪,而把受社会规范制约的感情状态称为情感(Feelings)。综合有关文献,感情(Affect)是指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现,并与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性反应的统称;感情是标示这一感情状态和反应的普遍的概念。它一般包容着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既有情绪的含义,也有情感的含义。无论情绪、情感或感情,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情绪或情感术语时,指的是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Affective domain,国内也有人译为情意领域)联系起来。
1956年,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大领域,并对认知领域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解释。这本书在刚刚出版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60年代早期,随着美国政府和公众对教育目标的兴趣日益增长,特别是克拉斯沃尔及其同事在1964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之后,教育目标分类学才开始受到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经常把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挂在嘴上,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区分在美国教育界几乎人人皆知,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情感与情绪关系密切,情绪的感受体验是观念和概念形成的首要因素,在社会价值很高的感情体验中也如此,如助人为乐、同情和保护弱小者是人类社会集体生活所应有的特征,也是人类在社会形成过程中获得的行为方式。人类成员得以继承或产生利他行为的可能,是由情绪体验状态的不变性所促成的。这表明,只有在人的利他行为具有同样的体验,诸如同情心和自我满足感发生时,人们才会在相互之间去做利他之事。
只有在感情体验上恒定不变时,才会获得社会文化进步和促进文明的养成。情绪体验的恒定不变性,乃是社会文化、道德素养提高的心理根源之一。霍夫曼指出,同情体验成分的不变性和稳定性是助人行为的心理基础(Hoffman,1983)。
(二)情感目标分类
目前,研究者大多将情感划分为3至9类,同时假定其他情感可以由这几种基本情感派生。到底有多少种基本情感?其他情感是否可以由基本情感组合派生出来?情感是如何通过表情、语音等表达出来的?如何描述每种情感的属性?如何准确地抽取情感特征?不同的情感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从一种情感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情感状态?这些问题将涉及到心理学、语音学、生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多门学科。由于“情感”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难以精确地界定,目前还没有能为大家所公认的解释。当被问及“什么是情感”的时候,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往往不会正面回答,而是通过正反举例的方式来加以说明,比如,“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都属于情感变量”,或“情感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笼统地说,情感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
从这一个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之相对应。从内部成分上来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与人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惯常理解不同,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①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认为: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情感教育即根据此五大系列构建自己的目标。以这五大关系来建构情感教育的目标,着眼于现代社会的需求,每一个系列都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情感要求,同时又以这些基本要求为基础而衍生其他一些情感目标。一个具有基本价值的情感目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是永恒的、稳定的、传统的和要素的东西,它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同情、仁爱、尊严感、终极关怀等。此外,它在人类社会的生活空间中具有广延性,如责任感就是迁移能力很强、弹性很大的情感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和认知是统一的,是相互联系、渗透、转化的。
二、情绪-情感对写作的意义和影响
写作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何种教材,都不能单纯地进行写作基本技能训练,还要充分利用和诱发学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与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为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弗洛伊德也认为,一切创作活动都源于人的内在情感性冲动。说到底,没有情感的冲动就没有感人的作品。写作应该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悟,是学生张扬个性、抒发真情的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心智活动。
可以说,情感是写作的润滑剂、催化剂。有了热情,写作才有可能成功。
(一)情绪-情感对写作的意义
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本质,就是学生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是学生与客观事物关系的反映和评价。当这种反映和评价成为一种特有的精神创造,出现在文章中时,它就构成了文章的内容。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会直接影响人的写作积极性,愉快与满意会使学生写的文章充满活力,懒散与冷漠会使文章缺乏生机,愤懑与抑郁会使文章萎靡不振。“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正好说明了情绪-情感的作用。对于同一个写作主题,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会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揭示不同的主题。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对主题的理解也不同。
同时,人类的情绪-情感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性和驱动性。如果学生主观上没有写作的积极情绪-情感,而老师强迫其写作,他就不能写出好文章来。在写作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在某类题材的写作中,会突然高出一筹,超越其他同学,如一位平时写作一般的学生,写的《我的家庭》一文竟使不少同学为之哽咽。文中描述了她幼小心灵饱尝了家庭离异的创伤,正是这种独特的情感经历触动了她,使她比其他同学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力量,使她笔下生情。
在写作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提不起精神。某些老师也会训斥学生,认为其不认真或脑子e,其实,很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体验。此时,仅靠训斥或知识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而尝试用情绪引导方法,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写作态度,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情绪-情感是写作的基础,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情绪-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这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天长日久,学生积累了写作知识,培养了写作情感和意志,可以攻下写作关,使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教师帮助、指导、调控学生成功而高效地完成好写作的学习任务,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使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善于积累,抓住学生的点滴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学生的写作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情感有关。
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多方面的心理功能。第一,信号功能。情绪、情感是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借助表情、动作、语言、文字达到彼此的了解与沟通。第二,动机功能。人的一般性动机来源于内驱力,内驱力在情感、情绪的作用下提高,形成产生行动后果的动机性。第三,易感性功能。
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力,在写作中作者借助文字对情绪、情感进行表达,读者从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以达到写作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
(二)情绪-情感对写作的影响
情绪、情感对写作目的、内容和思维具有深刻的影响:
第一,对写作目的的影响。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想通过文字体现某种社会价值。要使文章反映一定的主题,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要清晰、明确,以指导文章的立意、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
写作的目的也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影响文章的社会价值。写作是为了读者,读者的情感需要、理解能力作者必须关注,作者应该具有为读者服务的高尚情感,使作品具有广泛的可读性。
第二,对写作内容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指出:“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主要是要意思好……技术的问题是次要的,自己努力,别人帮助,慢慢就会提高。”这里强调了写作内容的重要性。写作是为社会服务的,作者的情感是否高尚,作品的特点是否突出、准确、生动,至关重要。
第三,对写作思维的影响。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写作思维要向规范性和创造性两个方向展开。应用文要体现规范性;科学、文学作品应该体现创造性思维。写作思维要体现作者的情操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好的写作思维严谨、流畅、清晰、活跃,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能使作品流光溢彩。写作思维也要满足读者求新、求美的心理要求。作者的情感借助文字完成信号功能,向读者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读者也能从中了解作者的心理品质、思维能力。写作思维是通过理论层次和感情层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感受形成的,作者的情感决定写作思维能否严谨、流畅、清晰、活跃。因此,作者要注重情感的自我培养,使作品具有逻辑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可见,在写作活动中,作者应该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努力把握自己的情绪、情感,有目的地不断培养自己的情操,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