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作教学中情绪-情感的诱发
(一)诱发因素
写作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写作教学活动的情绪体验;二是学生对于写作教学,特别是写作的情绪体验;三是写作素材的情感潜在因素。在写作教学中,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并构成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一般说来,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取决于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的情绪-情感对学生陶冶所产生的效力,是任何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赞科夫曾指出:“教学法不仅可以依靠和利用学生的情绪,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情绪生活。”
教师的良好情绪-情感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它是一种心理力量,能感化学生,激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它能开启学生的心弦,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师如果能使自己的内心情感溢于言表,无论是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还是批评表扬,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效果大于空洞枯燥的说教。
(3)它能增强写作教学的艺术效果,把课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不断地叩击着学生的心扉。
(二)写作教学中的情绪调节
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写作状态至关重要,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充分进行情绪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要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命题时,除了要考虑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写作外,还要寻觅学生自己情感的立足点,使师生双方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出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试想,如果教师对命题无动于衷,缺乏了解和情感倾向,那么又怎么会有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兴趣和积极性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的情感和积极性又怎么可能被调动起来呢?毫无疑问,教师要善于捕促能够产生积极情感倾向的命题、素材,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处于共鸣点、共振点、互动点上。
(2)指导要有柔情。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写作基础不同,命题难易程度有别,学生之间会拉开差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教师戒急、戒躁,表现出一种“柔情”,有一种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的精神。如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指导还未完全掌握,可延伸至课外帮助;对写作能力中下的学生更须态度亲切,反复指导或个别辅导,使他们愿意接近教师。教师的柔情熏陶,会促进他们的转化与开窍。
(3)批改要有韧性。批改作文的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并且教师批改的程度如何往往决定了学生作文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通过自己的精心修改,使劣作变佳作,使佳作更好。不仅如此,教师的韧性作用还应体现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地自改作文。可以相信,只要师生默契配合,那么作文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4)讲评要有热情。从一次写作教学的全过程看,讲评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处置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关系到学生的习作兴趣的激发程度和习作欲望的延续程度。在写作讲评时,教师本身要有满腔热情,必须根据批改的实际,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包括不是很成功作文的“闪光点”,进行讲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优秀作文,教师更要表现出热情和关注。不仅在课堂上将其介绍给全班,让其他学生学习欣赏,而且要作出评点,还可将其推荐给有关报刊,为他们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四、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提高效率,克服困难;消极的心境则使人消沉,降低工作效率。不同的心境,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如果心境愉快,就好比戴上了玫瑰色的眼镜,看什么都是喜气洋洋的,使人振奋乐观,朝气蓬勃;如果心境不佳,眼镜就换成了灰色,觉得一切都惹人生厌,使人颓丧悲观,灰心丧气。影响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学习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怎样,以及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人随时都处在某种心境之中,只是不一定为我们所意识到罢了。
心境对写作过程的影响,“记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1992年,鲍维尔(Bower)提出假设:每种情绪均为一种可区分的状态,它在记忆网中形成一个节点。当这种情绪再次发生时,它就会唤起这个记忆网的其他部分。或者说,心境是大脑组织的具体方式,具体的心境更倾向于加工以前体验过的意外事件发生时伴随着的同样情绪状态的记忆。按照此观点,情绪在大脑中可分成“爱-快乐-幸福”、“痛苦-忧伤-悲痛”、“恐惧-恐怖-惊慌”等许多组。对这些组合词的回忆比组合的无关词的回忆更快。这些研究肯定了心境对记忆具有显着的影响,重要的是,当个体发生记忆事件时,伴随的情绪意义是心境对记忆的重要影响。而且,与心境相联系的学习,如字词表,在同样心境状态下会更好地被回忆,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具有情绪性意义的事件,当本人再次体验同样情绪时回忆最快。
心境的动力平衡理论认为,个体往往倾向把他们心境状态的水平维持在稳定的特质水平上,这一过程称为心境的“动力平衡模型”。该理论阐明了心境的平衡机制与失衡机制。心境与写作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对一个人的身心状态起着调节作用。当然,写作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的学生提笔写作文,总感到一种空虚与茫然,觉得自己已进入低谷,其实,这往往是因紧张、烦躁所致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我们知道,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当人处于一种急躁不安、缺乏自信甚至压抑的状态时,别说创造,就连发挥正常水平恐怕也难以保证。我们都目睹过足球运动员临门一脚的经历吧,都不会忘记那一瞬间的从容与果断,那就是自信。假如足球运动员历经艰辛、左冲右突,到球门前却无自信抬脚,结果不言而喻。写作也同样如此,因此,丢弃杂念,调适心态,树立自信,积极面对,这是写作需要的一种良好的心境。具体为:
(一)创造最佳的写作情境
学生易为真实、具体和形象的东西所感化。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良好的习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写作,儿童很乐意,往往能写出一些意趣横生的文章来。因此,写作教学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个与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情境,通过切实可行的艺术手段,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情感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写作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例如,一位教师布置了《城市新变化》写作题目后,学生开始感到无从下手,于是,该教师就用摄像机拍了一些城市的生活场景,如城市广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等(不用任何解说词),在课上放映,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学生们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他们认真观察,从影片中提取了新鲜的素材,引发了平时的生活感受,然后加以整理。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而且富有生活情趣。
(2)现场表演、渲染气氛。为了便于学生认真观察,形成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一些教师会采用现场表演的形式,如在写作课上,利用游戏来渲染气氛。游戏活动本身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在游戏中写作,可以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游戏的过程活泼有趣,游戏的结果千变万化,符合中小学生追求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为此,我们设计了《我最喜爱的故事——》的游戏作文。它并非简单地让学生描述游戏的过程,而是巧妙地将游戏与编故事结合起来,学生要写的并不是共性较多的游戏的过程,而是游戏的精华部分:富有个性色彩的自编故事。学生可以任意从同学讲的故事中挑选他所喜爱的故事写。
(3)音乐激情。寓写作教学于美妙的音乐旋律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进入写作情境。有一种“音响写作法”,教师事前精心录制了各种音响:有风声、雨声、口哨声、风铃声、鸟叫声;有钟声、敲门声、小猫叫声、狗叫声;有关窗声、动听的音乐声、“咚咚咚”的走路声等等。让学生根据这些音响想像出声音之间的联系,想像当时的场面,想像故事里的人物、事情,可以在“写前小笔记”上把想到的内容画一画、写一写。继而独立命题,构思成文,写下自己想像中的画面。听音响作文,既扩展了写作素材,培养了想像能力和创造力,又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觉,产生丰富联想,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依靠想像,将头脑里的表象重新组合成为新的意象。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表现是出色的,他们有的想像了“天鹅夫妇的故事”,有的想像了“小鸟奇奇的故事”,有的想像了小猫和小燕子的故事,还有的描绘了春天的大自然、描绘一年四季日落时的美景、描绘瀑布下的壮观世界等等。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习作训练,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良好的写作心境的形成,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