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
18663900000013

第13章 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8)

(一)战略化趋势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日趋复杂,社会环境变幻莫测,组织与环境联系的日益紧密,管理所涉及的因素日益增多、日趋复杂,组织(尤其是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组织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组织的兴亡。

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家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以长远的影响。但事实证明,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和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唯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

现代中国企业已进入了由面向计划的传统管理到面向市场的战略经营时代,制定战略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战略经营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反应。因此,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比周密的计划更加重要。而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对客观事实的实际了解,分析能力和预测技术的发展使战略计划研究成为决定组织或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实际出发注重对长期计划和战略研究,必将成为管理中突出的热门课题。

(二)信息化趋势

随着以微型电脑、激光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进入重要资源的行列。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前提,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各级管理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作用,把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企业管理者发挥各种职能作用,都要以掌握大量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处理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企业管理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

组织对信息管理的能力,将集中表现在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搜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对信息的管理就成了现代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现代企业和组织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三)人性化趋势

在传统管理中,大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组织中人的作用,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

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

在任何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的这一特征,要求管理理论研究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差不多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人性的假设理论基础上。

许多学派管理理论的不同,主要是出于对人性认识的不同。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是基于“社会人”这一假设,至20世纪50年代又有了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的人性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管理强调实现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现象。管理研究发展史表明,管理学理论明显地存在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为此,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性的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人,以感情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四)弹性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

这是社会管理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过去在组织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长期固定不变,显得僵硬。但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机构应该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并行动敏捷,能够具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简化发号施令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组织管理者将缩小机构,减少层次。在企业各下属机构变小的同时,将赋予它们更大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下放。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企业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决策问题上。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管理学者对日美几家着名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比较后指出,美国企业规模过大,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划分很细,部门间沟通少,管理集权程度高,灵活性差。而日本企业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多,各部门在经营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许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及时扩充或收缩某些业务部门,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这种组织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机动灵活而不僵化,形式多种多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这种富有弹性的组织是柔性组织。

社会正在发展的这种柔性组织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发展趋势。虚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正在发展中的新型公司由许多独立的公司、供给者、顾客,甚至是从前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它们分享技术、分摊成本,互相进入共同的市场。它既没有组织机构,也没有领导层级,而是一种为利用某种特定的机遇而迅速联合起来的协作集团。一旦机遇来临,就采取行动;而一旦机遇不存在了,就解体。在一个虚拟公司内,取众家之长,各公司分摊费用、分享技术,共同来占领全球市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组织机构必然会越来趋于随意和多样,相应于组织的管理,也必将日趋弹性化。

(五)变革和创新

“变革”是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自身改变。这些改变既包括组织战略、体系、程序和实践等一类外在因素的改变,也包括员工价值观、理想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改变,因此是深层次的变革。人们不仅关心组织一些具体事项的变革,更关心其不断变革的能力。变革是组织的现实,对付变革是每个管理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创新”(Innovation)则是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可以看出,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和变革史。许多试图把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实力的组织,无论是大公司还是中小型公司,成功的还是处于危机中的公司,都在努力地进行创新和变革,像机构重组、规模合理化、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系统创新、企业文化重塑、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等。其目的在于改进企业的经营方式,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增强竞争力。

一般地说,组织的创新和变革反映了更广范围内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政府政策的改变、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就业和环保责任,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企业产生的冲击,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技术变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如采购、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产生的深刻影响,都会引发企业的变革和创新。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必须放弃,代之以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今天,无论什么样的组织都面临着创新和变革的挑战,创新和变革是必然的,只不过有的组织主动地进行创新和变革,有的组织则被动地创新和变革,因而出现了两种创新和变革的形式。主动变革、积极创新的组织能预见组织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有计划地进行变革,主动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被动变革、怠于创新的组织则在遇到问题后被迫做出反应,通常没有周密的整体计划,创新和变革的道路比较曲折。

在21世纪,企业变革的迫切性变得更加突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SEI高级管理研究中心在听取某些顾问、院士及某些世界顶尖领导人意见的基础上,描绘了21世纪公司特征的图画,并与20世纪的公司进行比较。

组织领导层如果不能预见创新和变革的需求,把握创新和变革的方向,适时地推进创新和变革,将使组织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查尔斯·达尔文(C.R.Darwin)在描述生物界的进化规律时曾经说过:得以幸存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这在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也适用于组织。曾任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长达8年之久的奥古斯丁(N.R.Augusdne)在总结公司的经验时指出:世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公司长盛不衰?着名电脑生产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立特(B.Hewlett)曾就惠普的经验提出如下“秘诀”:一是应该提高对变革必然性的认识,千万不要阻挡变革的潮流;二是当你发现新的机遇与思路时,就要做好45度大转弯的准备。

第四节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管理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结合管理实践。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即经济体系正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转变。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企业既要使自己能够与经济体系的转变合拍,又要使本来管理水平就不高的状况能够得以改变并有所创新,以跟上世界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步伐。这样的双重任务使中国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管理变革的挑战。

1.经济制度变革的挑战

从计划经济制度到市场经济制度,从理论上说只是一个制度的转换,但对现实世界中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一变革是相当痛苦的,尤其是国有企业。这是因为中国许多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运作,其经营理念、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方法早已形成一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多数是不适应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现实问题,即企业如果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它必须对传统的经营理念、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并重新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学习和建立新的一套理念、方式、方法。这就好比一部机器在运作时,要把其零部件拆下修理,而机器却不能停下,显然困难是相当大的。

2.经济体系变革的挑战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系正与经济制度一起发生变革,这就是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变。计划经济是一种由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则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企业需要到市场上去购置资源和出售产品,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等待资源的计划分配和产品的计划调拨。一旦到市场上购置资源和出售产品,立刻就会引发一系列现代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如市场分析预测、消费者行为心理的了解、购置的具体方式方法、出售的方式方法、遇到竞争后应采取的应急策略等。这些问题虽然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早已得到解决,但对中国的许多企业来说依然需要了解和在实践中加以摸索。有一些国有企业确实由于不能对自己的状态做出迅速调整,以及由于对市场缺乏了解而导致亏损甚至破产。

3.企业制度变革的挑战

中国的所有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都已经有一张企业制度变革的时间表,即都要在近几年中将现有的制度变革为现代企业制度,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独资公司。于是,中国的企业就面临产权的重新确认,对股权结构、股东大会及其议事规则的认识,从过去的厂长经理制向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改革,财务制度的变革,分配方式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种全新的体制带来企业内部管理的全新变化,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