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素养引论
18665800000012

第12章 媒介生产:大千世界的新闻书写(3)

新闻的失实和虚假会带来很多危害。比如,失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会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一些街头的“小报”往往是靠轰动性和煽情性新闻获得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对这样的报道终有厌烦的一天,受众希望得到的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新闻报道。而主流媒体如果出现了虚假新闻,最终削弱的是公众对媒体的信赖度,媒体无论在发行量,还是在实现舆论引导的功能上都将处于不利的境地。

新闻的失实会降低新闻传播的感染力。新闻产品和其他产品一个较大的区别在于,真实性是其价值所在。受众绝对不会花钱买一堆“假货”。失实报道或许在一定的时间能够骗取大家的信任,但是一旦被揭穿,媒体将蒙受极大的名誉打击。不论记者将报道写得多么的生动精彩,一旦被受众发现是虚假新闻,他们不仅会对记者产生怀疑,甚至对整个媒体都会产生不信任感。

新闻失实还会给报道中涉及的当事人带来负面的影响。报道中对当事人任意的拔高或者贬低,都会给当事人造成尴尬和不便,甚至会给当事人惹上很多麻烦。

新闻失实更为严重的情况可能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局面造成影响,或者引起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紧张,或者造成人民生活中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虚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二、新闻生产的流水线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采访

在新闻生产的流水线上,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或者收集新闻资料是新闻产品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缺的首要环节,换用通俗的说法,新闻采访就是获得原材料的过程。

1.新闻记者的主要活动

对于奋战在新闻活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来说,他们的日常工作大致有三种主要的活动:

一是采写最新的新闻信息。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采集新闻并将它报道出去。新闻记者职业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体现,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有专门的人来从事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递,职业化的记者因此产生。因此,新闻记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二是反映社会问题。新闻首先是新近发生并且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但是有些问题还必须要考虑时宜性的问题,可能目前还不能报道。这时候,记者可以将这些问题写成“内参”,递交到新闻单位内部或者交给相关领导部门作为参考。从某种程度上看,“内参”的作用并不亚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因为它往往能够促成问题的解决。

三是联系广大群众。记者平时还必须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可以接受群众的来访、建立通讯员队伍、接受群众的意见反馈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可以加强媒介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实现传播效果的更大化。

以上的三项工作,不论是在哪一种媒介中工作的新闻记者,大体都是相同的。

2.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件发生的信号,也是新闻记者采访活动的出发点。新闻线索就像信号灯,指引着新闻记者进入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不倦探寻中,去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方式主要有:

从上级机关和领导部门那里得到新闻线索,尤其是某些党政部门的文件和领导的讲话以及活动中往往会蕴藏着较好的新闻。

从各类会议中获得新闻线索,会议是传达各种政策、措施、发展方向等重要问题的主要载体。

从编辑部那里得到新闻线索,编辑部是媒体运作的指挥部,承担着新闻采访任务的分配和协调等工作,这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规也最简便的方式。

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不同的媒体关注点不同,往往会有新闻背景、事件发展的蛛丝马迹等出现,记者可以变换一个角度,突出其他媒体没有关注的细节。

从查询、急救电话中获取新闻线索,公安局、医院、消防队等地方是记者经常“蹲点”的地方,这里常会有突发事件,如车祸、火灾、抢劫等。

从记者的“脚底板”中获取新闻线索,对于记者来说,新闻常常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光要眼勤、耳勤、嘴勤,还要脚勤。

从闲聊中获取新闻线索,记者在平时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不妨多多聊天,说不定,好新闻就出现在聊天的过程里。

从新闻热线中获取新闻线索,这是获取新闻线索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方式。现在由此发展而来的新闻线人就是重要的消息提供者。

从互联网中获取新闻线索,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新闻记者的“资料库”和“数据库”,记者能够从互联网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3.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

一般来说,新闻采访包括资料搜集和访问两层意思。资料搜集主要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新闻背景材料;而访问就是记者和被访者对话,获得新闻信息的过程。访问是记者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完成新闻作品的基础。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常用的采访方式有:

面对面采访。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采访方式。记者可以通过单独采访或者集体采访的形式完成。单独采访往往能获取更新鲜而独家的新闻,集体采访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新闻发布会。

电话采访。这是一种比较便捷的采访方式,而且这种采访不受采访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记者无法当面和被访者见面,这种采访具有较高的效率。

书面采访。这种采访是通过记者提交书面信件的方式进行。记者会事先将自己要了解的问题写成提纲,被访者也可以通过书信回答寄回给记者。记者也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回收信息。这种方式的时效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线采访。这是依托于网络进行的采访,可以通过受众点击来进行公众调查,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发送来进行采访。这种采访方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

除了这些常规的采访方式外,近年来,采访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诸如隐性采访、体验式采访等新形式。新的采访方式的运用,成为新闻记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

相关链接:狗仔队的新闻生涯

“狗仔队”原为意大利文“Paparazzi”,首次出现于1958年,正式翻译名应为“追踪摄影队”。1960年,在意大利费里尼导演的电影《甜美生活》中,男主角马斯杜安尼就是八卦新闻记者,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寻找题材而搜肠刮肚。1963年,费里尼的《八部半》再度出现八卦新闻记者的角色,奠定了“Paparazzi”形象。中文翻译的“狗仔队”,则是由香港人所开创。50年代的香港警察刑事科擅长追踪案件,以跟踪、窃听的调查方式闻名,这些便衣刑事侦查员(俗称0记),外号“小狗队”,取意在于狗类擅长灵敏的嗅觉追踪猎物。这种调查追踪方式后来被香港记者发扬光大,而由于长时间的追踪、守候,非一人所能独立完成,所以这群善用镜头捕捉漏网消息的记者,也就被统称为“狗仔队”。

一位老“狗仔”的新闻观

我1974年大学毕业,那时在台湾读的书,于是起初在台湾做记者,后来回到香港,算下来一共做了28年记者,换了7家媒体。除了体育没报道,其他都做过,主要是因为我的眼睛不好。

我最风光的时候是跟踪窦唯,当时他和王菲刚刚离婚,和那个叫高原的女孩子在一起。我在窦唯和王菲家门口足足等了两星期。那是中秋节前后,北京的天气好冷呀,每天早上不到7点我就“站岗”,一直站着,还不能老上厕所,怕失去镜头。当然还有其他报社的同行和我一样站在外面,冻着。窦唯也很狡猾,他出来后会绕着住所跑一圈,看有多少记者。跑到他的酒吧,他还会跑到二楼看楼下的记者。晚上窦唯会开着车走,我们也有车,是租的,我的车技一流,不会跟丢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一直跟他到华侨大厦。那天他有点急了,走过来对我说,你这个老头子,整天跟着我干什么?说话很不客气。我当时脸就红了,有些挂不住,我决定刺激他一下。我说,你也不出名,没什么名堂,我跟着你还不是看在王菲的份上。香港600万人,台湾2300万人,都认识王菲,没有人认识你!这一招真灵了,窦唯开始对我们说话,两个星期以来我终于做出了稿子。窦唯的稿子刚做完,老板打电话来说王菲带着女儿从香港飞上海,叫我立即启程去上海。在上海,我盯了王菲,她不说话,我就逗她女儿玩,怎么办,跟着吧。为什么会出现狗仔队?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说话,而报纸和读者需要更多的信息。

在香港追车是家常便饭,前面是警车或救护车,我们跟在后面,也打出标志来,这样别的车就会让开。抓到犯人,从警车带到警署里只有几步距离,我们必须拍下照片,而故事可以慢慢找。盯到一条猛料,老板不会给任何奖励,因为做得好是应该的,漏掉新闻就要小心被炒鱿鱼了。同样,如果你盯的人一直不说话或不出现,老板也要养着你,这是成本也是公平。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防止作假,防止记者为了个人利益欺骗公众。

我想新闻的底线应该是讲真话,王菲签约索尼时,曾经把记者请到游船上玩,但是公众依旧看到了她曾经在北京刷马桶。章子怡在《卧虎藏龙》里很风光,但她也曾穿着单衣裤哆哆嗦嗦地练剑。

(二)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新闻写作

如果说,新闻采访是获得原材料的过程,那么,新闻写作就是把原材料加工成合格产品或者半成品的过程。在加工这一环节中,主要的操作者依然是新闻记者。

1.不同媒体的新闻写作特点

从媒介大家族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新闻媒介分为印刷媒介和视听(电子)媒介,如果我们都把新闻作品的制作过程称之为“写作”的话,那么,不同媒介中的新闻写作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报纸——报纸的新闻写作强调的是抢时间,尤其是针对日报发布的新闻,要求记者的采访快、构思快和发稿快;报纸的新闻写作主要集中在消息、通讯和评论的写作上。由于报纸的版面受到限制,因此在写作时要考虑版面的容量;报纸的新闻写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随着专业类报纸的增多,不同报纸针对的读者对象有所不同,因此,记者既是“杂家”,又应该成为“专家”。

杂志——杂志的时效性不是很强,新闻写作的重点在于对事实和材料的组织与分析,一般来说,能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观点和独家分析文章较容易被受众认可;杂志的新闻写作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可读性、深刻性或者娱乐性上,因此,没有像报纸那样划分明确的不同文体。杂志的容量较大和出版周期较长,所以,记者可以有较为充裕的表现空间。

广播——广播的特点在于快,因此广播的新闻写作首先也要达到“快”的要求;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因此,广播的新闻写作强调的是通俗易懂,新闻作品必须是绘声绘色,让大众乐于接受;广播的新闻写作必须要符合听众的听觉习惯和思维习惯,要让人能够听得下去,就必须多用实实在在的材料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和事,只有几个华丽的词语是绝对不能说服听众的;而广播语言是具有亲和力的口语,因此用词太过生硬也不能吸引听众;广播稿通常采用消息、通讯和评论等体裁。

电视——电视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声画的同步传播,往往给人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力;除一般常规性的节目之外,电视还可以进行直播,可以消除事件发生和信息传递时间的距离,使观众第一时间看到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电视主要通过画面来说话,因此,电视应该多摄录人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而现场气氛的拍摄也显得尤为重要;电视的传播范围较广,在传播语言上除了同样要具有口语化的要求之外,还特别要注意语言要尽量精练、活泼,千万不要用死板老套的八股强调;分镜头脚本是电视新闻写作最常见的方式,电视分镜头脚本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画面和解说词一致;正常的播音速度是每秒钟3个字,每分钟180个字左右,在写作电视脚本时必须考虑文字的速度和画面搭配。

网络——和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体的优势,它突破了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模式,而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因此,“受众中心”的理念是网络媒体写作的核心思想。在时间上,可以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受到信息发布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新闻的更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在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段上,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多媒体化的优势,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因人而异。在新闻的写作上,由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比较随意和个人化,因此,新闻写作要求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个性化。

2.不同媒体新闻稿的形式

(1)报纸新闻稿

可以说,报纸是在各类新闻稿的写作中发展最为成熟,也是体系最为复杂的。我们常见的报纸新闻稿有以下一些形式:

消息。这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早期报纸的消息基本上都是一事一报的方式,也就是一条消息只报道一件事,而且只讲发生“何事”,而不讲“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