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传媒技术概论
18668100000004

第4章 传媒技术发展应用概况(3)

1963年,美国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了第一颗地球通讯卫星“电星号”,这颗卫星距地面高度为500~3000千米,速度为11000~18000英里/小时,每160分钟绕地球一圈。这颗卫星可以传送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电话等信号,所有信号来自地面站,卫星借助蓄电池、太阳能等驱动卫星,并放大信号发回地面,该卫星为非同步卫星,每4个小时绕地球一圈。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为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晨鸟号”,它高悬在大西洋中部,22300英里的高空,位于发射站和接受站之间。

1964年10月10日,美国的syncom号卫星(1964年8月19日发射)在太平洋上空37000千米的同步轨道上向美国转播了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这是第一个横穿太平洋的电视画面。并在其后的日子里转播了一些比赛。

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有7亿人实况看到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在月球上登陆的电视画面。这些画面是通过卫星转播的,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

1975年12月,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发射了同步通讯卫星“通讯卫星1号”,这是现代化电缆电视业的开始。这颗卫星的位置是在太平洋圣诞岛上空3300英里处。它装有24个转发器,可以传送24路电视电波。美国全国各地的电缆电视台,只要装有卫星接收天线,就可以收到24个频道的任何一个频道发出的节目。第一家通过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的电视台是“家庭票房”电视台,即HBO电缆电视台。

1980年6月,美国亚特兰大WTBS电视台总经理爱德华‐狄唐纳组织了一个一天24小时连续广播电视新闻的“电缆电视新闻广播网” (Cable NewsNetwork 简称CNN)。据说,这个电视新闻网改变了美国人看电视新闻的老习惯。其节目安排是:傍晚的半小时节目,播出体育新闻;晚上8:00-10:00播出详尽有深度的《新闻纵横》;其余时间不断播出突发性新闻、特别报道、新闻简报和新闻特写。有人说,CNN是20世纪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试制成功1125行60帧的电视机(约100万像素),称为MUSE制式,其清晰度可与35毫米电影媲美,色彩饱和度和声音特性甚至优于电影,图像细部层次清晰,景物的立体感强。

1983年11月15日,美国首次播送可在住户家庭中直接收看的卫星电视节目,这预示着电视传播方式之间竞争新阶段的来临。联合卫星通讯公司是提供直播电视节目的第一家公司。当时,美国观看电视直播节目的家庭大约达到1000户。

1.1.4 新传媒技术时代

1.新传媒技术的概念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传媒技术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而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体系。

这一方面是指这些新技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的技术应用。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由于具有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同时又具有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能力、承载能力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体。

新传媒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广播电视的各个层面,极大地改变了广播电视传媒的内涵和外延。

另一方面也指由这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新媒体”的技术内涵。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多媒体互动平台等。

但无论是哪一方面,他们都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

2.新传媒技术的发展历程

1995年以前,可称作传媒新技术的导入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是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校的物理学家约翰·莫希利(John Mauchly)和工程师珀瑞斯勃·埃克特(Presper Eckert)为首的数十个技术人员和数学家共同开发的。ENIAC长100英尺,宽3英尺,重约30吨,机器中约有18800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70000只电阻以及其他各种电气元件,同时还安装有6000多个开关用于指示运算步骤,ENIAC运行时耗电150千瓦,产生非常大的热量,ENIAC每200微秒进行一次加减运算,每3毫秒进行一次乘法运算,每30毫秒进行一次除法运算。ENIAC运算速度之快,相当于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

1950年,EDVAC研制完成。EDVAC方案有两个非常重大的改进:一是为了充分发挥电子元件的高速度而采用了二进制,二是提出了“存储程序”,可以自动地从一个程序指令进到下一个程序指令,其作业顺序可以通过一种称为“条件转移”的指令自动完成。EDVAC方案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存储程序概念的提出和计算机结构理论的初步确定,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1年6月14日,第一台UNIVAC‐I交付美国人口统计局使用。

UNIVAC‐I是在1945年冯·诺依曼等人提出的EDVAC方案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一种串行运算、同步控制的计算机。UNIVAC‐I不仅能做科学计算,而且能做数据处理。国际舆论通常认为这一天标志着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

1952年美国进行总统选举时,使用了UNIVAC‐I 统计选票和预报选举结果,它预测艾森豪威尔将以压倒优势大胜史蒂文森,公众选票领先几乎20%,结果预测与最终结果一样,UNIVAC‐I 从而名扬天下。

1965年“超文本”这一术语由Ted Nelson 首次提出并设计出了Xanadu系统。Xanadu 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超文本系统,该系统的部分功能在80年代后期得以实现。他建立了一种通用超文本系统的概念,这种系统可将任何人所写的着作联系起来。1990年出现了使用Internet作为信息载体的网络超文本。

1965年,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最初理论首次提出来。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人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1968年I .E .Sutherland研制成头盔式显示器和头部及手跟踪器。这些技术后来在飞行模拟器中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NASA研制成第一套基于头盔显示器及数据手套的VR系统。VR已成为高科技和军事领域中不可缺的技术,正在开发的应用领域有飞行、空间技术、医学、娱乐等。

1969年,美国AT& T Bell实验室首先在PDP‐7计算机上实现了UNIX操作系统,UNIX 是一个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它提供了支持软件开发的基础和环境,可支持多终端用户。UNIX是用C 语言编写的,具有短小精悍、可靠、易于理解、易于扩充和移植等特点。

1969年1月2日,一些由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资助的软件及硬件工程师小组开始研究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其中一个商业性研究与开发机构,位于马塞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BBN(Bolt,Beranek)公司赢得了构造ARPANET初始部件的合同,这次它负责开发并建立首批接口信息处理器IMP (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1969年9月首批提交的4个IMP送到了4个有幸成为ARPANET 第一批网点的机构,它们分别为斯坦福研究所(SRI)、加u26469繺B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以及犹他大学盐湖城分校(UU‐SLC)。在9月2日,这4个IMP 正式开通并开始在各个网点间交换信息,ARPANET诞生了。

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Ⅱ,这是第一种为普通公众制造的个人计算机,它不要求具有电子技术或编程知识。它使用的CPU是MOSTechnology 生产的6502,整体设计采用模块组合方式,提供内置的键盘、声音、图形以及可选的软驱,标价是$1298。

1978年,Intel 推出16位的CPU编号为8086。随后在1979年Intel又推出了8088,使16位电脑成本能够下降。1980年PC市场成形,IBM推出了以8088为CPU的IBM PC(以及随后的PCXT)。1980年,Intel 又推出了80186,随后在82年推出了80286,它采取了许多大型电脑CPU的发展观念与技术,是当时最先具备多任务切换、内存分段保护与虚拟内存功能的16位CPU。到1984年,IBM 以Intel80286为CPU架构,推出PCAT。1985年80386诞生,386采用2微米工艺,由275000颗晶体管组成,个人电脑由此跨入32位时代。1989年,Intel 拟定P9计划,以1微米工艺开发出386SX,原386改为386DX。1989年4月Intel 发表80486,它则由120万颗晶体管组成,全面兼容8086/8088/286/386。

1981年,IBM 推出它的首台PC 机IBM PC (Personal Computer )。

APPLE‐ Ⅱ的成功刺激了IBM,因此设计不到一年就推出了PC 机,它以Intel8088为CPU,还为附属设备提供了扩展槽。见图1‐13。早期PC 机有DOS、CP/M‐86、CCP/M‐86、UCSD P‐System 等四种操作系统,但只有DOS伴随PC 机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

1984年,TCP/IP 成为网上的标准协议。TCP/IP 是一组计算机通信协议的集合,其目的是允许互相合作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共享彼此的资源,而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 Protocol)只是这簇协议中最着名的两个。最早的网络协议是1969年ARPANet 的Host‐Host 协议,到1972年则已由网络控制协议(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取代,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 加进UNIX的内核中,TCP/IP 协议即成了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80年代末TCP/IP 已成为左右世界网络的主导力量。

1990年5月,Microsoft推出第一个Windows成熟版本Windows 3.0,在计算机行业中引起轰动,随后又相继推出了多个版本和在Windows 上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因此Windows技术与产品已经成了Microsoft公司的发展核心。Windows95是用于个人32位机的操作系统,它的功能不断改进和强化。

以后Microsoft开发了WindowsNT,它是真正32位多任务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大量的功能由应用级转移到系统级,既保证了风格的统一,简化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又使应用软件的注意力保持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上,而不是在方案的实现上。功能的实现方式与应用软件无关,这也是软件兼容性的重要保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大学及政府机构为促进其研究工作的迫切要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全美国建立了6个超级计算机中心。

1986年7月,NSF 资助了一个直接连接这些中心的主干网络,并且允许研究人员对Internet 进行访问,以使他们能够共享研究成果并查找信息。最初,这个NSF 主干采用的是56Kbps 的线路,到1988年7月,它便升级到1.5Mbps线路。这个主干网络就是NSFNET。

Internet 上最早的商用网络是UUNET,它于1987年5月开始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用的UUCP 服务,并从1991年1月开始提供可供IP连接的服务。1992年Sprint 公司开始了Sprint Link的商用Internet支持,越来越多的商业性机构加入进来。Internet的商业化趋势日趋明显。

1989年3月,World Wide Web诞生于瑞士。1992年通过FTP已可从CERN 下载获得WWW浏览器,到了1993年1月,已经出现了50个Web 服务器。

1993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开始实行。Intelx86时代结束,CPU进入Pentium 时代。

1994年,Yahoo! 搜索引擎诞生。

1995-2002年,这一时期是传媒新技术的影响期。

全球电信、IT、互联网产业,基于同一个基础平台进行整合,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链互相缠绕,各种标准趋于融合,最终形成.NET 和J2EE 两大阵营,他们以无可替代的强势地位主导了新一代互联网的市场格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整个IT 产业,激起了产业链中诸多企业的创新变革和横向融合。其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向应用服务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