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年度技术:WWW、搜索引擎。最新技术:可移植代码(JAVA、JAVAscript)、虚拟环境(VRML)、协同工作工具。
1996年,年度技术:搜索引擎、JAVA、网络电话。最新技术:虚拟环境(VRML)、协同工作工具、网络计算机。
1997年,年度技术:推送、多址广播。最新技术:推送、流媒体。
1998年,年度技术:电子商务、网络拍卖、网络门户网站。最新技术:电子贸易、XML、入侵检测。
1999年,年度技术:电子贸易、网上银行。年度病毒:Melissa(3月)、ExploreZip(6月)。
2002年至今,可称作新技术效益期。
互联网自2000年以来最初两年走向低迷。在感受互联网带来巨大的摧毁式创新的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网络不仅仅要具备外部特征,也要从中产生实际的效益,“有效益的信息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期待,各大型IT 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促进企业和机构实现网络效益。
2003年8月,中国国务院作出批复,隆重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2004年3月19日,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在北京宣布开通,该网络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建成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络。
1.2 新传媒技术的应用
1.2.1 新传媒技术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
目前互联网在以每年16% 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3亿。
广告商开始重新认识报业等传媒,寻找更精准的媒体,从而改变着广告投放的格局和结构,这对传统媒体构成了直接的冲击。
其实,任何一种新媒体出现并快速发展时,人们都有这样的疑问。广播出现时就有人预言广播将取代报纸;电视诞生后又有人惊呼电视将埋葬广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会不会颠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对于目前传统媒体的危机,传统媒体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把广泛应用新技术作为突破口。传统媒体可以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改头换面”。未来的媒体应该是多种多样,传统报纸可演变成电子报纸,模拟电视可演变成家庭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人们可以从报纸上看到电视的痕迹,从电视中看到杂志的痕迹,而杂志也会反映出报纸和电视的痕迹。
就传统报业来说,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改变媒体介质,发展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等;另一方面利用报业内容优势和新技术开发衍生产品的优势,寻找盈利新模式。激光照排新技术就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跨入了“光与电”的时代,适应了报纸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的需求,极大促进了报业的快速发展。尽管电子报纸的发展目前还有一些困难,但随着宽带技术和电子阅读装置的不断成熟,这一传统媒体的新型载体会逐渐发挥其效用。
从广播电视媒体来看,这场新技术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变革最先撞击了广播电视技术平台,波及广播电视节目从采集、制作、存储、传送、播出、发射到接收各个环节。数字化、网络化不仅使整个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质量都有了显着改善,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从形态、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广播电视成为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多种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多功能、个性化服务的强大的新型媒体。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改变的是产品的形式。产品的核心是内容,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是不会变的。新技术改造下的传统媒体将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角。
1.2.2 新传媒技术催生新媒体
新兴媒体大都是以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为基础,正在发生的媒体产业变革本质上是一次技术革命。
1.网络新媒体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引起了传播领域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传播看作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最具潜力的传播媒体。它以其广泛性、交互性、实时性与经济性等优势,在新闻、广告、节目传输等领域与传统媒体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对传统的传播媒介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完全基于计算机网络——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粗略地说,可以认为Internet 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Internet 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组合而成,是一个信息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Internet 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其本身。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无数个网络节点和网页的集合,是因特网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因特网上那些支持万维网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集合。通过它可以存取世界各地计算机或服务器上的超媒体文件。
随着各种基于因特网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推出,因特网已成为各种新形式媒体存在的平台,如电子邮件、FTP、即时通讯、网络电视、网络杂志等新媒体都可以看成是因特网新的服务方式。
2.手机新媒体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原本为点对点语音通话的通讯工具——手机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体。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手机被越来越多地赋予游戏、收发邮件、阅读新闻和小说、看电影、看电视、看报纸和听广播等满足信息传播需要的功能。
与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隐私性和多样性的信息服务。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以外,更是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和信息的同步。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机的新闻传播、娱乐游戏、虚拟社区、信息服务等附加功能越来越突出。
手机用户数的持续快速增加为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3年10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5513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59638亿户,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的国家之一。
到2007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了5.3亿。这个数字是任何传统媒体可望而不可及的。
手机媒体通过与不同传统媒体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目前阶段主要表现为:手机短信和彩信、手机报纸与出版、手机电视与广播等。
3.户外新媒体
20世纪基于电子传媒技术的户外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技术的变革,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城市与环境发展的新观念、传媒发展新观念的发展,户外媒体形态走向了多媒体显示、智能互动、网络互联、精细传播的新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户外媒体再度崛起并获得了新的延伸。开始延伸出如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电视、电子触摸屏、电子车票等。
目前,新媒体正在进行着量变的积累,待到数字版权保护、电子支付手段、无线通信技术和显示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相关产品功能进一步完善,价格更加低廉时,新媒体的应用必将发生质的飞跃。
1.3 新传媒技术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1.3.1 新传媒技术促进传播艺术表现日益丰富
从传媒技术的发展来看,毫无疑问,对传播内容的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包含在对传媒技术和工艺的掌握之中。可以说,任何一次艺术外在形式的创新和内在语言结构的演进,都是通过这种技术语言来表现的,并通过技术和工艺上的革新来实现。这一点对于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明显。
例如在电视文艺创作(如MTV)、电视广告节目和电视片头的制作方面。
电视文艺创作中的“二度创作”成为电视编导的必修节目。光影色妆、机位运动、画面组合、传送变形、字幕交错、心理节奏等,电视视像创作实质上是电视合成图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方法及重组为创作的精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