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传媒技术概论
18668100000052

第52章 新传播媒体形态及未来发展(1)

学习要点

掌握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掌握网络媒体的概念、了解其基本形态

掌握手机媒体的概念、了解其主要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

8.1 新媒体概述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播媒介的存在和发展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诞生了新的传播媒介,即所谓的“新传媒”或“新媒体”。并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

8.1.1 新媒体的概念

诸如“新传媒”或“新媒体”这样的称谓已广泛进入社会理论和实践之中,有越来越多讨论新媒体的文章,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有关新媒体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是怎样的?对此,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认识的深度也不尽相同。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最初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的,被认为是美国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 .Goldmark。他在1967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 (new 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 .Rostow在向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的称谓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很快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与以往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由于以数字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传媒技术的急速发展,新的媒介产品层出不穷,未经准确定位便都归为新媒体之中。ICP(网络内容服务商)们称自己“新媒体”;个人网站称自己“新媒体”;刚刚创建的财经类纸质媒体称自己“新媒体”;早已创建的都市类、时尚类、IT 类媒体等等纸质媒体也纷纷旧貌换新颜,将自己扮作“新媒体” ……然而,尽管“新媒体”这个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广为认同的解释。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

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体和新媒体。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科技日报社汤东宁副社长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和媒体产品服务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博客(blog)”报道形式首创者丹·吉尔默2001年9月28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了“新闻媒体3.0”(Journalism 3.0)的概念:1.0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但新闻传播方式并没有实质改变,仍是集中控制式的传播模式。而媒体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 media。

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吴征在新浪上的专栏中发表文章《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给出的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过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从前任何媒体都不曾具备的力度。他在文章中所解释的新媒体更为狭义: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他的定义着重于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以及新媒体的重要特性之——互动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看,诸如MP3音乐播放器等媒体的出现,他们并未具有互动的特点,却仍然可以被定义为新媒体。

前一段时间将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目前仍然可以见诸报端,但是由现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新媒体”的定义似乎又已经超越了网络媒体。

由此可见,我们不可能再向过去一样,把报纸、书籍、期刊非常硬性无误地归为纸质媒体之中,因为新媒体所包含的媒介形式仍然处在发展之中,并且其膨胀趋势还在扩张之中。

可以认为,新媒体这一概念就其内涵而言,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显着区别于传统媒体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传播形态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Internet)媒体、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户外媒体等。

8.1.2 新媒体的特征

关于新媒体的特征,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例如,曼诺维奇曾经从数字技术的层面上提出了新媒体的五个特征,包括:以数字的方式展示(numericalrepresentation);模块化(modularity );自动化(automation );可变性(variability );转编码性(transcoding)。与传统媒体相比,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拥有一些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征。

1.超媒体

超媒体性是指在多种媒体中非线性地组织和呈现信息。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所谓超文本是一种按照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

在信息文本中含有指向其他文本的链接,受众不需要顺序阅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点击”链接选择性地阅读文本信息内容,受众完全掌握了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超文本是在早期网络只能传输文本信息的条件下提出的概念,现在,依靠数字技术对多媒介信息的整合,新媒体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这些多媒体信息同样按照超文本的方式组织。用户通过“点击”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的文本信息,还可以获得相关声音、影像信息,这便是新媒体的超媒体特性。

虽然并未真正实现多媒体信息的任意转换和链接,但超媒体信息服务确是新媒体发展的方向。随着计算机芯片微型化和网络融合,手机、数字电视等装有微型计算机芯片的新媒体也可以同电脑一样连接至互联网,成为与互联网相连的信息接收终端,超媒体信息服务将会成为各类新媒体提供的基本服务。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中这样描述未来新媒体所能提供的超媒体信息服务:“假设你正在观看新闻,你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与英国首相走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谁。你用电视的遥控器指着这个人,这个动作就会带给你关于她的小传,还有最近出现过她的其他新闻报道名单,指着名单上的一件东西,你就能阅读或观看它,无数次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

2.高共享和高交互性

共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众多的软件在从单一功能升级的过程中都把文件共享和传输的功能考虑在内。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线聊天软件都可以实现文件的互传,其中有一些更已经实现了硬盘内容的直接共享。高度的共享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为人们提供着个性化服务,实行“按需分配”,这与以往的“我说你听”的传统电视广播模式完全不同,受众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当前有一些软件已经实现了点对点的信息传递或者共享服务模式。例如从2001年开始的P2P 技术,所谓P2P 就是Peer to Peer(对等网络),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也就是说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服务器到服务器、服务器到PC机、PC 机到PC 机,PC 机到WAP 手机……所有的网络节点上的设备都可以建立P2P 对话。这使得新媒体技术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高度共享性。

交互是新媒体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包括两个含义: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交互性则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数字技术使新媒体中的信息采集、制作非常简单,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可以利用文本输入系统(电脑、手机键盘,书写触摸屏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轻易地制作、采集数字信息,有些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已经将文本输入、数码照相、摄影等信息采集技术与信息发送技术融为一体,使数字信息的采集、发送更加地简易可行。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降低又为人们提供了廉价的传播渠道。这就使任何拥有联网信息终端的个人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发送者,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新媒体的超媒体性使参与者对信息交流过程具有平等的控制权,参与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地交流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中,交流双方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传播。

3.信息的深度、广度与发散度

在新媒体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海量信息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你在哪个新闻网站阅读新闻,你所看到的相关信息链接都是非常丰富的,事件背景信息、相关话题报道、各种专家评论甚至网友意见还有图片及音像信息,这些都是传统的平面媒体无法给予的。

新媒体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完全打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收到由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另外,无线网络的发展,还使新媒体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

新媒体还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

即时传播。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受众不能直接进行反馈,只能利用其他媒介,如书信、电话等进行反馈,而且反馈也是延迟的。新媒体提供的在线评论功能使信息反馈的时间大为缩短,电子邮件可以将任何信息在几秒钟内传至全球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即时通讯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使信息的交互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不论从信息的深度、广度和发散度其中任何的一个角度来看,新媒体都远远胜过了传统媒体。

4.个性化信息服务

新媒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使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终端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固定的地址,如IP 地址、手机号、电子邮箱地址、QQ 号码等,信息传播者可以根据地址确定一个或多个受众向其传播特定信息。另外,受众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控制权,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订制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这样,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发布和接收完全个性化的信息,使大众传播转变为“小众传播”。

8.2 网络媒体

8.2.1 网络媒体的概念及形态

互联网(Internet)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运作后,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和空前普及。199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为0.4亿。1999年底,达到2.59亿。到2001年,除个别国家(如朝鲜),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均已接入互联网,使用人口高达4亿。据IDC 的研究报告预估,预计2009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会超过10亿,2001-201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7%。正像报刊、广播、电视传媒一样,互联网已成为今天重要的传媒形态,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人口的增长和规模是保证网络媒体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当未来全球更多的人参与互联网之中时,当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时,其影响力必将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1.网络媒体定义

计算机信息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故称之为网络媒体(NetMedia,或Online Media),目前主要指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亦称互联网媒体(Internet Media)。

在中国,自1995年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入服务后的两年多时间中,并没有人将它与媒体联系在一起,即使是网站的经营者也没有这一意识。这主要是由于网络使用人口的数量很少,网站也没有大规模地进行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