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传媒技术概论
18668100000053

第53章 新传播媒体形态及未来发展(2)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1997年已开始有将互联网比作“第五媒体”(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的说法,但很快被约定俗成为“第四媒体”

(the fourth medium),即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媒体。

1999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开幕词中,引用了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的一段讲话:“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从此,“第四媒体”广为使用。至2000年,“网络媒体”在国内开始取代“第四媒体”这一比喻用法而得到更频繁的使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尽管具有媒体的传播性质和功能,但绝不能看作是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即当使用“网络媒体”这一表述时,绝不能仅仅把互联网完全等同于媒体。但无论如何,互联网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尤其是互联网具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发生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时,见面谈及新闻来源、新闻过程或新闻细节时往往更多地通过网络来关注。

尽管从互联网功能上看,Web 网站、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含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ICQ 等)等,都具有新闻和信息传播的性质,但在中国,当谈及网络媒体时,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媒体网站和登载新闻的门户网站两大类。因为它们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从这一角度去定义网络媒体,也可以这样表述: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运作的、具有公信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互联网站。

区别通信和媒体的基本标准是,点对点传输即通信;点对面传输即媒体,即只要复合点对面以快速扩张及快速影响的方式传播为特征的就是媒体。网络媒体不仅仅是网站一种形态,如人们最常用的电子邮件也可以成为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大众传媒。电子邮件从点到点来看,是网络上个人通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点到多点来看,是团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从点到面来看(以邮件方式发送的电子报刊),则完全具有大众传播的效果。

因此互联网融合了媒体传播和通信(包括即时通信),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组织传播、个众传播等几乎所有的介质传播形态。

当“网络媒体”这一概念出现并开始广为使用时,实务界和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如:

(1)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指互联网,也称因特网。

(2)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

(3)网络媒体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4)网络媒体广义为“遵照TCP/IP 协议传送数字化信息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狭义为“基于互联网这一传输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

(5)经营互联网ICP 业务的网络公司或网站。

(6)依靠互联网发布经过加工的信息,只要具备这一特点就是网络媒体。

实际上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互联网功能下定义,每一个角度强调或突出的是不同的功能或特性。无论如何,互联网具有媒体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2.网络媒体传播特性

网络媒体新闻和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海量、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传播、易于复制、便于检索、超文本链接、自由、交互、造就了实现“一人一媒体”(指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便可通过建立网站、发行邮件出版物等网络功能,发布新闻传播信息,犹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的基础、易逝性、易改性等特点。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基于其TCP/IP 协议及各类强大的功能实现的,这些功能主要有: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网络新闻组(UsenetNews)、文件传送(FTP)、万维网(WWW)、网络论坛(BBS)、网络即时通讯(IRC、ICQ)等。由于这些功能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一种复合使用的状态,故可使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张到极大。

网络媒体的功能是由网络技术实现的,因此,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传播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网上广播( I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播放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被称为“流媒体”(streaming media)的网上实时播放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它使音频视频信息可以一边下载、一边观看,而不必将整个文件先下载到计算机硬盘上再开启应用软件观看。

尽管信息内容经过高度压缩,品质不如MP3或AVI 等影音格式,但能即时欣赏观看的特性,却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美国RealNetworks 公司于1995年率先开发出Real Audio/Video Streaming 技术,其产品包括三部分:RealServer、Real Producer 和Real Player。在进行网上广播时,由Real Producer捕获音频和视频,然后通过稳定的网络连接传给Real Server,Server 再向Internet发布,而用户终端只要安装了Real Player 就可收听收看网上广播。网上广播主要有随时点播和实时直播(直播结束,亦可通过技术手段立刻将内容转为点播形式,长久驻留在网站中)两种形式,提供用户在线收听收看(有的也提供完整下载)。目前提供流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主要有Real Player、WindowsMedia Player、Quick Time 等。自从网上广播技术90年代中期开发出来之后,陆续设立的众多国外、海外的广播电视机构网站均积极地加以利用,同时专门的网上广播影视站点也应运而生,这些反过来亦刺激了网上广播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推进。

再如互联网创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没有中心的中心”,即互联网就好比一张渔网,它的信息分散存放在网上的各个节点上,即使这张网遭到攻击和破坏,只要不是完全的毁灭,那么相关的信息将仍然可以沿着剩余的通道到达目的地,完成它的传输使命。但是,传统的万维网采用的是中心服务器和边缘客户器的结构,所有资料集中在服务器上,用户只能从服务器上调取资料。所以,一旦核心服务器被攻击或封锁,用户就无法看到该网站发出来的信息。20世纪末产生的对等(亦称“点对点”,P2P,Peer‐To‐Peer)技术,一改互联网“中心─ 边缘”结构,采用对称结构,使网络的所有参与者的计算机都成了服务器,有成百上千的用户,也就有成百上千的服务器。这一技术的发明,将网络传播又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由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压缩音乐MP3通过互联网广为流传,而使传统唱片业遭受严重打击。为了打破防火墙的信息封锁,一系列基于P2P 技术的应用也被不断开发出来,如“自由网”、“动态网”、“轻舟网”、“三角男孩”等。互联网上上演着一幕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戏剧。

ICQ 为“I seek you”(“我在找你”之意)谐音缩写,俗称网络寻呼机或网络大哥大,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网上进行信息实时交流的功能。它是以色列一家名为Mirabilis 的公司1996年开发出来的网上工具。在无人投资的情况下,他们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免费下载使用,到了1998年,Mirabilis 公司的ICQ 用户已经发展到1200万人,并以每月100万用户的速度增加。这时候,ICQ 公司由于其潜在的巨大商业广告价值,已经成为许多大公司争相购买的对象,1998年ICQ 公司将自己开发的软件连同用户一起“卖”给了美国在线(AOL),售价2.87亿美元。据美国在线1999年底称,ICQ 使用者已达5000万,其中超过2/3的使用者居住在美国本土以外的世界各地。ICQ 造就的实时通信成了互联网世界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采取这种交流方式的网络用户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全球现有大约2亿人在使用即时信息传递软件,如微软公司的MSN Messenger、雅虎的Yahoo!Messenger,以及中国用户常用的QQ 等。美国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近50% 的年龄在18岁以上的网络用户都对即时信息传递软件很感兴趣,10% 左右的成年用户经常使用这种交流方式,3% 的用户每次上线都会发送即时信息。35% 的美国即时信息传递软件用户表示,这一交流方式至少已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电子邮件。

即使是一个二维动画软件的诞生,也给互联网传播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

如Flash 是美国Macromedia 公司推出的制作网络交互动画的工具软件,它支持动画、声音以及可交互特性,具有强大的多媒体编辑功能。该软件自从1998年下半年推出3.0版后,受到业界的好评,开始风行。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静态页面的状况,许多网友使用后的最强烈感觉是,今后网络世界就是多媒体的世界。Flash 1999年推出4.0版,2000年推出功能更强更完善的5.0版。国内更多的网友迷恋上了这一软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了大量精彩作品,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闪客”(因Flash 为“闪动”之意)。它的出现和普及为各类网站带来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网络广告表现形态的变化;二是图解新闻事件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搜索引擎是解决用户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有目的快速查阅的有效工具。

搜索引擎的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目前最受全球网民欢迎的是Google。199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毕业后创办了Google 公司。他们预见到未来人们会更主动地进行网络搜索,因此开发的产品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集合起来,用户不论何时出于何种原因的需要都可从他们的产品中得到。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更快地实现检索,已经不再是搜索引擎最重要的目标了,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最有价值的搜索结果才是问题的关键。Google 以独有的Pagerank(国内译为“网页快照”)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页面简洁,功能强大,可防止商业因素干扰搜索结果的排列;关键词完全匹配技术,可将最有效的结果返回;关键字定位预览,可以选择最有用的结果;数以万计的服务器,可以提供最快的检索速度;搜索面超过20亿个网页,收录超过3.3亿张图像;提供74种语言搜索服务,包括2000年推出的中文简繁体搜索页面。据最新统计,用户登录Google 的时间总计达到1300万小时,而排名第二的Yahoo 的540万小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2002年9月23日,Google(英文)又推出名为“Google News”的新服务,每天搜索4,000个英文新闻源,将重要新闻按世界、商业、娱乐、科技、体育分类向使用者提供。尽管搜索引擎是一个工具,但实际上也成为网上重要的集成新闻源和集成信息源。

3.网络媒体主要形态

世界范围的传统新闻媒体上网发展,大致可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分界线。这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决定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为少数先行者的探索阶段,如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赛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率先将本报的文字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因特网,从而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万维网及浏览器的推出,网上广播(音频、视频)“流”技术的不断提高,不仅掀起了报刊媒体上网的高潮,也刺激了广电媒体上网的热情。时至世纪之交,可以说世界各国有一定知名度和规模的新闻媒体都已在网上安营扎寨,而且一些着名的传统媒体巨人利用自身的优势也已迅速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巨人。

(1)万维网(WWW)站

网络媒体的最主要形态是万维网站,它是由网页构成的。

万维网(World Wide Web,原译3W 网、环球网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7年7月18日确定此译名)的发展最引人注目。它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于1989年首次提出,之后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又提出了一种超文本(hypertext)的浏览器,为在因特网上查询浏览各种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