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34

第34章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评价(6)

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电与磁;波(声、光、电磁波)与信息传递;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体的生殖与发育;自然界的信息储存与传递,信息技术。

对物质、能量的进一步认识:酸、碱、盐及常见的有机物;能量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新能源技术。

对人、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生物技术、航天技术。

对自然界的演化的认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圈的形成;物质的循环与转化;天气与气候。

(三)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科学》教科书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

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科学》教科书由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主编。初一年级以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渗透了物质科学;初二和初三以物质科学为主,渗透了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在内容整合上,基本按“综合-分化-综合”的方式处理。每个年级的教科书都注重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3个领域,各领域内容保持一定的相对集中性。教科书采取了主题——专题设计的方式,以体现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统一的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贯穿其中,以体现出整体综合。

第一册教科书:从校园入手,认识科学是为了描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然后通过对水、空气和地球、月球、太阳以及星空的了解,使学生对科学有所接触,引起学生对了解自然的兴趣,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观察、区分、测量方法。第一章首先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科学,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观察和测量;第二章引导学生从认识校园开始走进科学;第三、四章研究自然和生活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常见的物质——水和空气;第五章观察星空,放眼宇宙。全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学与做统一。

第二册教科书:通过对地表形态、阳光、土壤和植物的一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性的知识。通过对静态的知识的了解,进而了解“过程”这一概念。第一章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脚下的大地,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地壳的变动及地震,从而初步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第二章以学生熟悉的阳光为基本线索,使学生了解光和热最浅显的知识以及它们和生命现象的密切关系。至此,生态系统的几个主要因素(空气、水、光、热等)均已呈现。第三章讲土壤,综合以上各部分内容,归结到生态系统(但不具体解释),完成第一个循环。第四章是植物的一生,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历程以及生物(植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又有以下特点:考虑到农村学生的需要,加强了土壤与土地资源的内容;从本册开始,渗透化学知识,了解酸碱性等内容,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初步的了解;渗透系统概念,从生态系统到生态农业等,先给出具体例子,不作解释,待以后由学生自己提升。

第三册教科书:从第三册开始,对自然的研究深入到微观和抽象的层次,例如对生物的了解将深入到细胞的结构层次上;对物体的机械运动作简单抽象的描述,例如,掌握运动的速度,改变物体运动方式和状态的“力”;在生物体上如何实现运动;如何调节人和动物的活动;如何感知外界的信息等等。归结到应用层面,人们改造世界,需要“做功”,为了这一点,人们又制造了哪些简单的工具,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省力。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细胞。在学习了生物的形态、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构成人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以及由细胞构成的组织、器官、系统,使学生认识到人和其他生物的构成是有结构层次的。

(第二章):光和声。光和声是人体感觉外部世界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眼和耳是人体接受光和声这些信息载体的通道。学生将通过本章认识光和声的形成、传播规律,以及人是如何通过眼和耳接受这些信息、形成感觉的。

(第三章):神经系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自身使之与外部世界达到协调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运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自身使之与外部世界达到协调的基本结构。

(第五章):运动系统。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运动系统提得较为分散、模糊。考虑到8年级学生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我们认为有必要让他们多了解一些运动系统的知识。本章集中介绍人和其他动物的运动系统,并介绍了它们在仿生学上的简单应用。

(第六章):工具。工具是为了适应生存、改造世界而制造出来的“创造物”。它是人的运动系统特别是手的延伸。简单机械,虽然简单,但体现出一些关于力、能、功及效率的原理。

第四册教科书:第四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深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在理解微观世界中,借助宏观世界的一些物体,建构微观世界的模型,并应用这种模型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是这一册的重要任务。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和结构。从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始,深入它的内部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例如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常见化合物的性质:酸、碱、盐),金属和非金属(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有机物和无机物,晶体和非晶体。最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合价、化学式。

(第二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例如,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元素和元素符号,常见无机化合物等。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只要了解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简单的化学性质,并不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

第三章和第四章:人体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在上面两章的基础上学习人体对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如何同外界进行交换。同以往的教科书所不同的是,不是将结构与过程分开来讲,而是将结构与过程统一起来,以过程带结构,这样便于学生的记忆,使学生逐渐深入理解“过程”这个科学概念。

(第五章):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的排出。这是前两章的继续。学习血液循环如何向细胞提供营养和带走代谢废物,使身体内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第六章):人体的自我保护。通过皮肤和淋巴系统的介绍,了解人体是如何实现自我保护的。加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第七章):生殖、生长和发育。生殖、生长和发育都是在激素的调节下进行的。人的发育最重要的两个阶段是幼儿期和青春期。

第五册教科书:强调的是变化的概念,大到天气的变化,小到酸碱盐的变化,抽象到电磁的转化。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转化的规律。让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理解各种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规律,乃至于简单应用这种规律。

(第一章):气象与天气。通过日常的天气变化,学会描述天气的各种术语及其变化。学会看电视的云图,听懂天气预报。学会看天气的指标和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进一步体验并理解变化的概念,进而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第二章):电。了解两种电荷;了解电路及常用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压、电流、电阻(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概念;了解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了解用电常识、安全用电常识、半导体和超导体。

(第三章):磁。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与磁场的关系;了解磁场的特性与电磁感应;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生成,以及电磁感应的应用。

(第四章):能源。了解不同形式的能源及其转化。了解能源的匮乏,寻找新的能源。

(第五章):金属。了解金属是常见材料。了解金属容易发生变化。从金属本身到金属的氧化、冶炼、与酸的作用等,从分子结构层面了解变化。

第六册教科书:从大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宇宙)和系统概念的层次上来理解“演化”的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宇宙演化。最后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束本册的内容。

(第一章):宇宙的演化。

(第二章):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

(第三章):生态系统。

(第四章):资源与环境。

(第五章):健康生活。

(第六章):科学与我们。

2.教科书的特点在写法上,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教科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采用了不定语气的描述,以引导学生思考;考虑了地域差异性,并将探究分层体验;有阅读材料丰富的学习内容;资料卡是传统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诵记的或具有工具性的资料,教科书中给予了继续保留。具体地说:

(1)本套教科书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不断发展的性质。教科书摆脱了传统教科书对科学知识完全客观的描述,采用不完全肯定的语气介绍科学前沿,注重学生学习的迁移和自学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探究自然,自主建构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教科书以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教科书体系。每一主题为一章。根据不同的主题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对科学方法和STS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采取了走“暗线”的渗透方式,但对“观察”、“探究过程”和“科学假设”等一些概念在必要时给出少量的“模块”,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按照中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编排内容和设计活动。以“主题”和“科学探究”线索为组织教科书,而不是按学科演绎的逻辑关系为线索组织教科书。在主题的选择和知识的安排上注重自然科学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传统分科教学中学科的本位,也突破了我国现有综合理科的教科书模式,以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并注意讲述的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后的练习等也十分注重联系实际。

(3)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热情、对学习科学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经历科学过程,感受科学的作用,本套教科书在正文中设立了“体验”、“观察”、“调查”、“观察与测量”、“技能训练”、“操作与实践”、“实验”、“演示”、“探究”、“资料分析”等栏目,在课后设计了与传统习题不同的《思考与练习》、《活动》和《课外制作》等栏目。另外,每章之后,列有本章小结,以帮助学生学习总结。

(4)教科书的设计汲取了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注重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在具体知识、技能的取舍上,强调重点学习那些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发展性的科学原理、知识和技能,减少那些记忆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有助于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使对科学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避免繁难的计算。

(5)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教科书语言尽量采用了第一或第二人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教科书选取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提出了许多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科书还选用了大量的插图,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三套教科书都以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来构建知识体系;以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的主要呈现方式;材料的选择注意基础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注意反映当代科技成果;教科书编写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出科学探究及其结论,然后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然而,这三套教科书的程序结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浙江教育出版社版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为线索展开。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开始,过渡到动态地反映自然界的演化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以学生哲学思维发展为主要线索构建的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则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线索展开,先认识自然界的概貌,接着认识静态的物质及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进而认识物质运动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和关系,再认识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最后认识自然界的演化。这是一个以学生科学思维发展为主要框架构建起来的教科书体系。上海教育出版社版从校园入手,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不断深化,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认识论原理,体现了人对世界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国外科学教科书的评介

国外出现的大量的科学教科书中,我们认为德国和日本的初中科学教科书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这里选取这两个国家的科学教科书做些评价。

德国和日本的初中科学教科书对世界的科学课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理解这两个国家的科学教科书可为我国科学教科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