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处方
18669900000015

第15章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1)

第一节 运动损伤概述

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sports injuries)。多数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动作特点密切相关。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防措施、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间的研究,有利于改善运动条件,改进体育教学和健身锻炼方法,使体育锻炼更好地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 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类

损伤何种组织即为何种损伤,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囊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等。

(二)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分类

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一是开放性损伤。伤部皮肤或黏膜破裂,创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称为开放性损伤(openedinjuries),如擦伤、刺伤等。二是闭合性运动损伤。伤部皮肤或黏膜完整,无创口与外界相通,损伤后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称为闭合性损伤(closed injuries),如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

(三)按发病的缓急分类

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一是急性损伤。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损伤称为急性损伤(acute injuries),发病急,病程短,症状骤起。二是慢性损伤。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损伤称慢性损伤(slow injuries),发病缓慢,症状渐起,病程较长。此外,还可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过早恢复运动而转变为慢性损伤。

(四)按伤情轻重分类

按伤情轻重可分为:一是轻伤,不影响工作、健身锻炼和训练。二是中等伤,24小时以上不能从事工作、健身锻炼和训练。三是重伤,须住院治疗。

二 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健身教练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及缺乏预防知识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二)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技术上的错误

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次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投掷手榴弹时,在上臂外展90°、屈肘90°(甚至肘关节低于肩关节)的错误姿势下出手,引起肩臂肌肉拉伤,甚至发生肱骨投掷骨折等。

(四)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

(五)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着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的动作,就可能发生损伤。

(六)组织方法不当

在教学锻炼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以及比赛的年龄分组原则;在组织方法方面,如学生过多,教师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以及比赛日程安排不当,比赛场地和时间任意更动,允许有病或身体检查不合格的人参加比赛等,这些都可成为受伤的原因。

(七)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教学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是篮球、足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八)场地设备的缺点

运动场地不平,有小碎石或杂物;跑道太硬或太滑;沙坑没掘松或有小石块,坑沿高出地面,踏跳板与地面不平齐;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表面不光滑或有裂缝;器械安装不牢固或安放位置不妥当,器械的高低、大小或重量不符合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特点,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踝、护腰等);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等等。

(九)不良气象的影响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

三 运动损伤的发病特点与规律

(一)发病特点

不同运动项目各部位的损伤发生率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肌肉筋膜、肌腱腱鞘、韧带、滑囊等各种组织的小损伤多,慢性损伤多;骨折、关节脱位等严重损伤少,急性损伤少。这些慢性小损伤一般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但却严重影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发病规律

不同运动项目各有其不同的易伤部位及专项多发病。例如,体操易伤腰、肩、膝和腕部;投掷手榴弹和标枪易伤肩、肘关节及腰部;篮球运动易伤踝、膝关节和手指;排球运动易伤肩、膝关节和腰部及手指。为什么各项运动损伤会有其发病规律呢? 主要与两个潜在因素有关:一是人体的运动机能水平未能达到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二是身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点。在教学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或技术动作不合理等直接原因作用下,就易发生损伤。

例如,篮球运动员最易伤膝,是因篮球运动的一些基本动作都要求膝关节处于半蹲位(130° ~150°)屈伸、扭转与发力,而膝关节的这个角度又恰是它的解剖生理弱点,关节的稳定性相对减弱,易发生内外旋或内外翻,髌骨与股骨之间也会发生“不合槽”运动,因而易引起膝关节损伤。又如,体操运动员易伤肩,是因经常要做悬吊、转肩动作,肩部承受的牵拉力很大,而肩关节运动时的稳定性主要靠肩袖等肌肉来维持,肩袖肌腱又易受到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的挤压和摩擦,一旦活动过多将引起肩袖损伤。

四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一)加强运动损伤预防的科学知识宣教工作

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要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加强对体育教师、健身教练和体育运动参加者的预防运动创伤重要性和知识性的教育,是提高运动成绩,确保健身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

(二)重视全面身体训练,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并保证身体健康,就需要有足够的肌肉力量,如爆发力、平衡、协调能力及良好的心肺功能,有了这些良好的素质条件,就能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或降低损伤的严重程度。此外,还要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注意加强易伤部位及薄弱环节的练习,提高局部机能,满足专项要求。

(三)科学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健身运动和比赛

在制订和执行教学、健身锻炼计划时既要符合科学的锻炼原则,也要符合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规律。首先,应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如锻炼和比赛中负荷较大和容易受伤的部位,应重点做好准备活动。同时准备活动应根据所要进行活动的性质、健身者个体情况以及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开始的间隔时间以1~4分钟为宜,身体达到充分活动“开”(即微微出汗),以良好的机能状态进入正式体育运动和比赛。

其次,要合理安排运动量,既要遵守系统性循环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又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和伤后的锻炼安排问题。

(四)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健身者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初次参加系统体育锻炼时都应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伤病检查。如果健身者患有先天畸形,畸形部位又是该项目负担较重的部位,则不宜从事该项目的练习,如腰椎先天畸形不宜从事体操、举重等腰部负荷较大的项目,髌骨软骨病不宜从事跑跳项目等。

体育运动参加者必须加强自我监督,学会专项多发病的自我监督方法和内脏器官的机能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五)加强保护与帮助工作

运动中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增强健身者的信心。

健身者必须根据项目特点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体育教师和指导者也应熟练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技巧,建造一些必要的保护设施。此外,健身还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保护支持带,以减少损伤的发生。

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应严格实施场馆、设备的卫生监督,对场地器械和防护用品要定期进行卫生安全检查,对有安全隐患的场地器械应及时检查、维修,还应注意运动服装的卫生要求,以及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从事运动和比赛时的相应防护措施等。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

运动损伤急救(sports injuries emergency treatment)是指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在运动现场进行的紧急临时性处理。现场急救不仅能挽救伤者生命,减轻痛苦和预防并发症,而且可以为伤病者的转送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现场急救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伤者常因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发生休克,必须首先抢救休克。其次,急救必须争分夺秒,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院处理。以下介绍常用运动损伤现场急救方法。

一 绷带包扎法

绷带包扎法是急救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绷带有卷带和三角巾,现场还可用毛巾、头巾、衣物等代替。

(一)绷带包扎的作用

绷带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以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种作用。

(二)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1.包扎时应使伤者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者的位置。

2.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中。

3.卷带包扎一般应从伤处远心端开始,近心端结束,末端用粘膏或别针固定。如需缚结固定,缚结处应避开伤口。

4.螺旋形包扎、反折螺旋形包扎、“8”字形包扎,每圈都要压住前一圈的1/2~2/3。

5.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三)绷带包扎的方法

1.卷带包扎法

卷带(bandage)包扎法可根据包扎部位的形态特点,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额部等,也是其他包扎法的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包扎法。包扎时,先张开绷带,把带头斜放在伤肢上并用拇指压住,将卷带绕肢体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然后继续绕圈包扎,每圈都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扎时,先作2~3圈环形包扎,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每圈都盖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包扎时,先作2~3圈环形包扎,然后用左手拇指压住绷带上缘,将绷带向下反折约45°,向后绕并拉紧绷带,每圈反折一次,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处不要在创口或骨突上并互相平行。

(4)“8”字形包扎法

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方法有二:一是先在关节处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斜形环绕,一圈在关节上方缠绕,一圈在关节下方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相交,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最后在关节上方或下方作环形包扎结束。二是先在关节下方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来回作“8”字形缠绕,使相交处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作环形包扎结束。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scarf bandage)的大小可根据需要选定。一般有大小两种,用1米见方的白布对角剪开为大三角巾,小三角巾是大三角巾的一半。三角巾应用方便,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这里只介绍手、足和头部包扎法。三角巾依三角形命名,有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等名称。

(1)手部包扎法

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

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下反折,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2)足部包扎法

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3)头部包扎法

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压住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