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处方
18669900000016

第16章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2)

3.前臂悬挂法

分大、小悬臂带两种。

(1)大悬臂带

常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损伤。将三角巾的顶角置于伤肢的肘后,一底角拉向健侧肩上,伤肢屈肘90°,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将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并包住前臂,两底角在颈后打结。最后拉直顶角并向前折回,用胶布粘贴固定。

(2)小悬臂带

常用于肱骨或锁骨骨折。先将三角巾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宽带,也可用宽绷带或软布带代替。将宽带的中间置于前臂的下1/3处,屈肘90°,宽带的两端在颈后打结。

二 止血法

正常情况下,血液只存在于心脏、血管内,如果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流出到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称为出血。

(一)出血的分类

1.根据损伤的血管分类

(1)动脉出血

血色鲜红,血液像喷泉样流出不止,短时间内可大量出血,易引起休克,危险性大。

(2)静脉出血

血色暗红,出血方式为流水般不断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但大静脉出血也会引起致命的后果。

(3)毛细血管出血

血色红,多为渗出性出血,危险性小。

临床上所见的出血,多为混合性出血。

2.根据出血的流向分类

(1)外出血

外出血(external hemorrhage),体表有伤口,血液从伤口流到身体外面,这种出血容易发现。

(2)内出血

内出血(internal hemorrhage),体表没有伤口,血液不是流到体外,而是流向组织间隙(皮下肌肉组织),形成淤血或血肿;流向体腔(腹腔、胸腔、关节腔等)和管腔(胃肠道、呼吸道)形成积血。由于内出血不易发现,容易发展成大出血,故危险性很大。

(二)止血方法

正常健康成人血液总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健康成人平均每千克体重约有血液75毫升,总血量可达4000~5000毫升。若急性大出血达到全身总血量的20%,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口渴等急性贫血的症状;若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怀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1.绷带加压包扎法

用生理盐水冲洗伤部后用厚敷料覆盖伤口,外加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2.抬高伤肢法

用于四肢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方法是将患肢抬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降低出血部位血压,达到止血效果。此法在动脉或较大静脉出血时,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3.屈肢加压止血法

前臂、手或小腿、足出血不能制止时,如未合并骨折和脱位,可在肘窝和腘窝处加垫,强力屈肘关节和膝关节,并以绷带“8”字形固定,可有效控制出血。

4.指压法

这是现场动脉出血常用的最简捷的止血措施。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管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可暂时止住该动脉供血部位的出血。这是动脉出血时的一种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根据全身动脉的走行分布,在体表有一些动脉搏动点,即为压迫止血点。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压迫止血法

一手扶伤者的头并将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其耳屏前上方一指宽处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迫在颞骨上(图4‐12)。它适用于同侧前额部或颞部出血的止血。

(2)颌外动脉(external maxillary artery)压迫止血法

在下颌角前约1.5厘米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将该动脉压迫在下颌骨上。它适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止血。

(3)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压迫止血法

在锁骨上窝内1/3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把该血管压迫在第一肋骨上。它适用于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动脉(brachial artery)压迫止血法

将伤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三指将该动脉压迫在肱骨上。它适用于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动脉压迫止血法

手指出血时,用健侧手的拇、食两指压迫患指两侧指根部,并抬高患肢。

(6)股动脉(femoral artery)压迫止血法

伤者仰卧,患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摸到搏动后,用双手拇指重叠(或掌根)把该动脉压迫在耻骨上。它适用于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踝关节背侧,于胫骨远端摸到搏动后,把该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在内踝后方,将胫后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它适用于足部出血的止血。

5.止血带止血法

在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时,通常用止血带(tourniquet)止血。目前常用的止血带有充气止血带、橡皮带止血带、橡皮管止血带。现场急救中常用携带方便的橡皮管止血带,缺点是施压面狭窄易造成神经损伤。如果无橡皮止血带,现场可用宽布带或撕下一些衣服以应急需。

止血带结扎的标准位置点,上肢为上臂中、下1/3交界处,下肢为大腿中、下1/3交界处。上臂中、上1/3处扎止血带易损伤桡神经,为禁区。

止血带的压力要适中,要达到既阻断动脉血流又不损伤局部组织的效果。

上止血带的时间要注明,如果长时间转运,途中上肢每半小时、下肢每1小时应放松2~5分钟,以使伤肢间断地恢复血循环。放松时应以手指在出血处近端压迫主要出血的血管,以免丢失大量血液。止血带使用不当可引起局部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甚至导致肢体坏疽。因此,一般只在其他止血方法不能奏效时才用止血带。

(1)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法

先在要用止血带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垫好,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食、中指夹住靠在垫上,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绕肢体2~3圈(压在留出的那一部分止血带上)后,将残留端夹在食、中指间拉出即可。

(2)紧扎止血带止血法

在伤口处用绷带、三角巾、宽布带等勒紧止血,其中第一圈绕扎为衬垫,第二、第三圈分别压在前一圈的上面并适当勒紧,然后打结。

三 固定法

(一)骨折的临时固定

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或完整性遭到破坏叫骨折(fracture)。在剧烈运动中,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中,骨折并非罕见。

1.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骨折处皮肤完整。

开放性骨折(opened fracture):骨折断端与外界或空腔器官相通,易感染,可并发骨髓炎或败血症。

(2)根据骨折线分类

可分为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等。

(3)根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完全骨折:骨折断端完全断开,如横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不完全骨折:骨折断端部分断裂,如疲劳性骨折、颅骨骨折、青枝骨折(多发于12岁前少年儿童)等。

2.骨折的原因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跪倒时引起髌骨骨折,踢足球时误踢胫骨造成骨折等。

(2)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远离暴力接触的部位,如摔倒时手掌撑地而发生前臂或锁骨骨折等。

(3)肌肉强烈收缩

由于肌肉急骤地收缩和牵拉而发生的骨折,如举重运动员突然的翻腕动作,可因前臂屈肌群强烈收缩而发生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跨栏时引起大腿后群肌肉起点部坐骨结节的撕脱骨折等。

(4)积累性暴力

如在硬地上跑跳过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折,体操运动员支撑过多引起尺桡骨疲劳性骨折等。

3.骨折的征象

(1)疼痛和压痛

由于骨折时骨膜破裂,周围软组织受损伤,血肿和水肿压迫神经,以及骨断端对周围组织、神经的刺激,局部肌肉痉挛引起疼痛,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此外,在骨折处有明显压痛。

(2)肿胀及皮下淤血

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后均伴有血管、淋巴管破坏,从而形成肿胀和皮下淤血。

(3)功能障碍

骨折后,因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撑作用及剧烈疼痛、肌肉痉挛等造成功能障碍。一般不完全骨折的功能障碍较轻,完全骨折及有移位的骨折,功能完全丧失。

(4)畸形

骨折处由于多种原因断端可发生移位,与健侧相比,可发生异态,如出现成角、旋转、侧突或短缩等畸形。

(5)震动或叩击痛

在远离骨折处沿纵轴轻轻震动或叩击骨端,骨折处可出现疼痛。

(6)骨擦音

在检查骨折局部时,可感到或听到骨擦音。这是因骨断端相互触碰造成摩擦发出的声音。但检查时要慎重,不要有意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加重伤情和增加伤者痛苦。

(7)假关节活动

完全骨折后,在关节以外的地方出现类似关节的异常的活动。

最后应通过X 线检查确定是否有骨折及骨折的类型、性质、移位的方向等情况,以便为治疗提供依据。

4.骨折的现场急救处理

(1)急救原则

对骨折患者的急救原则是防治休克,保护伤口,固定肢体。即在发生骨折时,应密切观察,如有休克存在,则首先是抗休克;如有出血,应先止血,然后包扎好伤口,再固定骨折。

(2)骨折临时固定的注意事项

骨折时,用夹板、绷带将折断的部位固定包扎起来,使伤部不再活动,称为临时固定。其目的是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避免断端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和其他组织,减轻伤者疼痛,避免再伤和便于转送。临时固定的注意事项如下:

①骨折固定时不要无故移动伤肢,为暴露伤口,可剪开衣裤、鞋袜。对大小腿和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以免因不必要的搬运而增加伤者的痛苦和伤情。

②固定时不要试图整复,如果畸形很厉害,可顺伤肢长轴方向稍加牵引。

开放性骨折断端外露时,一般不宜还纳,以免引起深部污染。

③固定用夹板或托板的长度、宽度,应与骨折的肢体相称,其长度必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如没有夹板和托板,可就地取材(如树枝、木棍、球棒等),或把伤肢固定在伤者的躯干或健肢上。夹板与皮肤之间应垫上棉垫、纱布等软物。

④固定的松紧要合适、牢靠,过松则失去固定的作用,过紧会压迫神经和血管。故四肢固定时,应露出指(趾),以便观察肢体血流情况。如发现异常(如肢端苍白、麻木、疼痛、变紫等),应立即松开重新固定。

(3)各部位骨折的临时固定

①锁骨骨折。先取3条三角巾并折叠成宽带,在双肩腋下填上棉团或软布团,然后用2条宽带分别绕过伤者两肩在背后打结,形成两个肩环,再用第3条宽带在背后穿过两个肩环,拉紧打结,最后将两前臂缚扎固定或将伤肢挂在胸前。

②肱骨干骨折。用2块长短、宽窄适宜的有垫夹板,分别放在伤臂的内、外侧,屈肘90°,用3~4条宽带将骨折处上下部缚好,再用小悬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最后用宽带或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体侧。

③前臂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分别放在前臂中间位的掌侧和背侧,屈肘90°,用3~4条宽带缚扎夹板,再用大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

图4‐21 肱骨干骨折的临时固定图4‐22 前臂骨折的临时固定④ 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棉团或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于胸前。

⑤股骨骨折。用2块长夹板放在伤肢的内、外侧,内侧夹板上至大腿根部,下至足跟;外侧夹板上至腋下,下达足跟。然后用5~8条宽带固定夹板,在外侧打结。

⑥小腿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宽带分别在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

⑦腰椎骨折。疑有腰椎骨折时,要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者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不论伤者是仰卧或俯卧,尽可能不要变动原来的位置。用硬板担架或门板放在伤者身旁,由数人协力轻轻把伤者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并用数条宽带把伤者缚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悬空,应在腰下垫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担架,伤者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严禁抱头、抬脚式搬运,以免使脊柱过度弯曲而加重对脊髓的损伤。

⑧颈椎骨折。若固定与搬动方法不当,有引起脊髓压迫的危险,可立即发生四肢与躯干的高位截瘫,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务必使头部固定于伤后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转,数人协力把伤者搬至木板上,头部两侧用沙袋或卷起的衣服固定,用数条宽带把伤者缚扎在木板上,严禁头颈左右旋转或屈伸。

(二)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

脱位或脱臼是指关节面失去正常的联系。关节脱位可分为损伤性脱位、先天性脱位、习惯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开放性脱位和闭合性脱位,以及完全脱位与不完全脱位等。关节脱位同时可伴有关节囊、骨膜、关节软骨、韧带、肌腱等组织的损伤或撕裂,严重时还会伤及神经或伴有骨折。

1.原因

关节脱位在运动中大多是由于间接外力所致。如摔倒后用手撑地,可引起肘关节或肩关节脱位,这在田经、球类、体操等项目中时有发生。也有少数为直接暴力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