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处方
18669900000018

第18章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4)

处理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或数种并用。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这种方法应在伤后立刻使用,有制动、止血、止痛及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冷敷一般使用氯乙烷或冰袋,而后用适当厚度的棉花或海绵置于伤部,立即用绷带稍加压力进行包扎。24小时后拆除包扎固定,根据伤情再作进一步处理。外敷新伤药,使用此法常可达到消肿、止痛和减轻炎症的效果。根据各地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经验,外敷郑怀贤氏一号新伤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若伤后疼痛较剧烈,可服用止痛剂。如局部红肿显着,可同时服用清热、止痛、活血、化淤的中药。

(二)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急救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伤口与外界相通,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如果局部伤口处理不恰当则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因为伤口在受伤6小时以内,细菌仅存在伤口的表面,细菌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尚未开始繁殖。若早期对伤口进行恰当的处理,将大大减少伤口的感染,有利于伤口愈合。

1.擦伤

擦伤(abrasion)是皮肤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皮肤被擦破出血或有组织液渗出。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创口,周围用70%酒精棉球消毒,创口上涂抹红汞药水,待干即可,无须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要用紫药水涂抹;关节附近的擦伤也不宜使用暴露疗法,可用适量消炎药膏涂抹,以免皮肤干裂而影响关节运动。

2.撕裂伤

皮肤撕裂伤(avulsion)多发生于头部,尤以额部和面部较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部被他人肘部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若撕裂伤口小,经止血、消毒处理后,可用粘膏粘合;伤口较大则需缝合,必要时要使用抗菌素治疗。

3.刺伤和切伤

田径运动中被钉鞋或标枪刺伤,冬季滑冰时被冰刀切伤,其处理方法基本上与撕裂伤相同。凡被不洁物致伤且创口小而深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第四节 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一 冷疗法

冷疗法是运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冷水、冰、蒸发冷冻剂)刺激来进行治疗的一种物理疗法。

(一)作用

冷疗法主要通过降低组织温度,达到使周围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及伤部充血现象,减轻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因此有止血、退热、镇痛和防肿的作用。

(二)用法

将毛巾用冷水浸透放在伤部约2分钟换1次,或将冰块装入袋内进行外敷,每次20分钟左右。也可直接用自来水冲淋或将伤肢泡入冷水,或用冰块擦摩伤部,但时间应略短。

有条件可用冷镇痛气雾剂喷射患部。常用的为烷类冷冻喷射剂。使用时应距皮肤3~4厘米垂直喷射,时间约为5~12秒。有时为了加强麻醉作用,可在停止喷射20秒后再喷射1次,但喷射次数不能过多,一般不超过3次,以免发生冻伤。喷射冷镇痛气雾剂后,伤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温度下降并有麻感。面部损伤不宜用此法。

(三)适应证

主要用于急性闭合性组织损伤的早期。

(四)注意事项

冷疗法应在伤后尽快使用,越早越好。但要严格控制时间,并注意局部组织情况,如发现皮肤麻木时应停止使用,防止组织冻伤。

二 热疗法

热疗法是运用比人体温度高的物理因子(传导热、辐射热等)刺激来进行治疗的一种物理疗法。

(一)作用

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加速坏死组织的消除,因而有消肿、镇痛、散淤、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损伤愈合的作用。

(二)方法

热疗包括热敷、熏洗、红外线照射等,它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痉挛,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消肿、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愈合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的治疗。

1.热敷法

最简便易行的温热疗法是热敷法。将毛巾用热水或热醋浸透置于伤部,无热感时更换,每次约半小时,每天1~2次。也可用布袋装热沙或热盐或用热水袋进行热敷。

2.熏洗

用配好的药物加水煮沸,将患部先在蒸气上熏,然后等温度适合后,再放入水中浸泡。洗浴每次20~40分钟,每天1次。

3.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照射治疗时,先接通电源(指示灯亮)预热2~5分钟,然后将红外线辐射器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灯距一般为30~50厘米,照射剂量以伤者有舒适温热感、皮肤出现桃红色均匀红斑为度。如伤者自觉温度过高时要适当增大灯距,术者也应注意照射部位皮肤的变化,一旦皮肤呈暗红色,就是烫伤的先兆,必须及时处理,或增大照射距离,或暂时停止治疗,以防发生烫伤。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

(三)适应证

适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及慢性损伤恢复。

(四)注意事项

应用温热疗法时要注意避免发生烫伤,如有皮肤过敏者应停止治疗。高热、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有出血倾向者及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禁止使用温热疗法。

三 按摩疗法

按摩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重要方法,不仅疗效显着,而且经济、简便、易懂、易学、易于推广,只要使用方法得当,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具体内容见本书第八章)。

四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热力排去罐内的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及皮下淤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陈旧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最近几年还常用抽气方法,人为地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从而达到类似的治疗效果,使用安全、方便。

(一)火罐的选择

最常用的是大小不等的竹罐、玻璃罐。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适宜的火罐。一般而言,面积大、肌肉厚的部位,宜用大罐或中罐;面积小、肌肉薄的部位,宜用小罐。

(二)点火的方法

最常用的是投火法和闪火法。

投火法:把小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把罐扣压在应拔罐的部位上。此法只适宜于侧面横拔,以免已燃的纸片或酒精棉球掉在皮肤上而引起烫伤。

闪火法:用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或纸片,伸入罐内沿罐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抽出,立即把罐扣压在应拔罐的部位上。

(三)留罐的时间

要根据罐的大小及吸力的强弱而定。罐大、吸力强的,可拔3~5分钟;罐小、吸力弱的,可拔10~20分钟。天气寒冷时,留罐时间可稍延长;天气炎热时,留罐时间宜缩短,以免出现水泡。

(四)起罐的方法

一手扶住罐身,另一手的手指按压罐口边的皮肤,将罐扳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即自然脱落。不可硬拉或旋转,以防损伤皮肤。

(五)注意事项

伤者体位要舒适;拔罐时动作要快、准、稳;拔罐的部位一般选择在肌肉厚、富有弹性的部位,有毛发和骨骼凹凸处不宜使用,以免掉罐;皮肤有溃疡、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拔罐。拔罐后皮肤如有损伤或起泡,可涂上1%龙胆紫药水或消炎药膏,盖上纱布,并用胶布固定,防止感染。

五 刮痧法

刮痧法治疗肌肉损伤临床也有报道,其根据是中医理论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施以通经活络、扶正祛邪、调理气血之法,使淤血由内而达表皮,使周身气血迅速得以畅通,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据归予恒等临床应用刮痧法治疗52例软组织损伤患者,显效率为63%。

六 药物治疗

(一)常见损伤的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跌打损伤,有着独特、系统的治疗法则和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具有内外兼治、价廉简便、疗效显着的特点。

中医治疗创伤时有各种外治和内治方剂,前者有各种外敷药、外搽药、渗透药、膏药和熏洗药,后者有各种丸剂、散剂、丹剂、酒剂和汤剂。近些年又研制了各种针剂与直流电导入药等。

(二)常用西药

1.外用西药

(1)红药水。为2%的红汞溶液,消毒防腐作用较弱。对组织刺激性小,常用于皮肤擦伤。但不可与碘酒合用,因两者会起化学作用产生碘化汞,失去杀菌作用,且对人体有毒,用时需加注意。另外,红汞不能用于口腔内伤口。

(2)紫药水。为1%的龙胆紫溶液,消毒作用比红药水强,对组织无刺激性,无毒。可用于皮肤和黏膜损伤,口腔内伤口也可用。但因其收敛作用较强,涂后伤口结痂较快,不宜用于关节部位。为防色素沉着,一般面部不宜使用。

(3)碘酒。常用2%的碘酊,消毒作用强,对组织刺激性大,一般不宜直接涂于伤口,常用于未破的疖、疮及皮肤消毒。

(4)酒精。消毒用为70%~75%的酒精,浓度过高过低其消毒作用都会减弱。酒精对伤口有刺激,一般不宜涂伤口,只宜涂在伤口四周,起消毒作用。

(5)生理盐水。为0.9%的氯化钠溶液,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对组织无刺激作用,常用于清洗伤口。

(6)消炎药膏。具有消炎杀菌作用,常用于脸面部与关节部的损伤。

(7)松节油、樟脑酊。局部涂抹,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注射用西药

(1)1%~2%盐酸普鲁卡因。有麻醉止痛,促进病变组织代谢的作用。常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和中期,作痛点局部注射,一般用量为5~10毫升。

(2)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为醋酸氢化可的松和强的松龙,有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减少渗出液,防止水肿及抗创伤性炎症的作用,并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瘢痕形成。主要适应于腱鞘炎、滑囊炎、肌肉拉伤,创伤性肌腱炎及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等。对于骨折、化脓性炎症、急性损伤有组织断裂、出血及水肿严重者禁用。用法是将药液与4倍左右1%~2%的盐酸普鲁卡因混合后作伤部痛点注射,用量根据损伤的种类和部位不同而异,一般为0.25~1毫升,每周1次。一个部位注射次数以不超过3次为好。使用过多,会影响组织修复,使组织韧度降低,易于断裂。注意不要注射入腱组织内。

3.内服药物

常用的内服西药主要是一些消炎镇痛药,常用的有复方阿司匹林(APC)、优布芬、扑热息痛片、去痛片、芬必得等。

七 针灸疗法

针灸方法较多,常用的有毫针法和灸法。

(一)毫针法

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由不锈钢或合金制成。通过针刺人体穴位并给以一定量的刺激,可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据统计,约对100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进针后,伤者自觉在针刺部位出现酸、胀、重的感觉,称为“得气”或“针感”。实践证明,针感的有无及强弱,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般地说,“得气”快效果好,“得气”慢效果差,无“得气”则可能无效。

针刺深度应根据年龄、体质、部位和病情而定,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脏器为原则。留针时间约15~30分钟。出针时,先用左手拇指、食指持棉球按压在针旁皮肤上,右手持针轻轻捻转并上提至皮下,稍停后随即出针,并用清毒棉球按压皮肤针孔,以防出血。

(二)灸法

把艾绒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一定的穴位上进行熏灼,给以一定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有隔姜灸、温和灸、雀啄灸和温针灸等,在运动损伤中多用于治疗陈旧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

八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到达病变处进行轻微切割、剥离等不同形式的刺激,疏通经络,顺.气血而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目前较多应用于骨伤科、运动系统病变以及软组织损伤。随着近几年临床上对小针刀疗法研究的深入,发现小针刀能较好地缓解肌肉损伤后形成的粘连,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刘玉倩等研究表明,小针刀疗法可以促进损伤部位的肉芽组织成熟,松解损伤组织间的粘连,减轻肌纤维间纤维组织增生,促进损伤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这为小针刀疗法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组织学依据。林飞燕报道,小针刀治疗肩胛提肌损伤52例,一次治愈率为67.31%。

九 保持支持带的应用

正确使用保持支持带,能促进损伤组织愈合和防止再伤。使用保持支持带的原则,是使关节能固定于相对适宜的位置,受伤组织不再受到牵扯,活动时不使疼痛加重。常用的保护支持带有各种护具(护膝、护踝、护肘、护腕、宽带腰围等)、粘膏、弹力绷带和纱布绷带。例如,指间关节扭伤时,用两条粘膏将伤指与邻近健指固定在一起;第一掌指关节扭伤时,粘膏缠绕方向应防止第一掌指关节过伸和外展;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先用2条约4厘米宽的粘膏,自小腿向大腿交叉贴于膝内侧,再用3条粘膏横贴于髌骨上方,大腿及小腿中部;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时,用弹力绷带由足向小腿方向包裹;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时,先用粘膏将踝关节固定于轻度外翻位,再用弹力绷带包扎。

(一)指间关节扭伤粘膏支持带

用2条粘膏将伤指和相邻的健指固定在一起,注意固定的位置不要妨碍关节的屈伸。

(二)第一掌指关节扭伤粘膏支持带

用1条粘膏将第一掌指关节固定,防止该关节过伸和外展。

(三)膝侧副韧带损伤粘膏支持带

1.用2条4厘米宽的粘膏交叉固定于膝关节的伤侧,长度要达大腿下1/3处和小腿中部。

2.用3条粘膏分别横贴在大腿、髌骨上及小腿中部,将前两条粘膏固定。

3.戴上护膝或缠上弹力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