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处方
18669900000019

第19章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5)

(四)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保护支持带

用弹力绷带由足部向小腿方向依次绕圈包扎。

(五)跟腱损伤粘膏支持带

1.伤侧踝关节稍跖屈。

2.用2条3厘米宽的粘膏由小腿后面中部向下于足跟交叉后,再延伸贴至足底。

3.用3条粘膏横贴于小腿、踝部及足底,将前两条粘膏固定。

(六)距腓前韧带损伤粘膏支持带

1.伤者取合适体位,将伤侧踝关节置于轻度外翻位。

2.用数条粘膏将踝关节固定于外翻位。

3.用弹力绷带包扎外层。

第五节 伤后康复锻炼

一 康复锻炼的意义

1.合理安排伤后康复锻炼,可保持健身者已获得的良好运动状态,一旦伤愈就能立即投入正常锻炼,缩短伤后重新参加锻炼的时间。

2.防止因伤后停止锻炼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神经衰弱、胃扩张、胃肠功能紊乱等。

3.运动损伤常与技术动作密切有关,康复锻炼中局部不安排受伤动作的练习,保证损伤组织的修复,避免再次受伤。

4.伤后康复锻炼可改善伤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粘连,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加强关节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5.可防止因伤后停止锻炼引起的体重增加。

二 康复锻炼的原则

(一)尽量保持全身和未伤部位的锻炼

例如一侧肢体受伤时锻炼对侧肢体,上肢受伤时锻炼下肢,立位练习受限制时可进行坐位或卧位练习等,避免伤后各器官系统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下降。但应注意负荷量要适当,不可单纯以加大未伤部位的锻炼量来代替已伤部位的负荷。

(二)对已伤部位要合理安排锻炼内容和负荷量

已伤部位和康复锻炼要做到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和分期进行。急性损伤的早期,伤区可暂不活动,以免肿胀和疼痛加重;急性症状减轻后,在不引起疼痛或疼痛明显加重的情况下,应及早开始活动,进行功能锻炼。一般地说,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在受伤24~48小时后可开始功能锻炼,轻伤无明显肿胀者可提早些;损伤较重、肿胀显着者可稍晚些,基本痊愈后,才能参加正常锻炼。对慢性损伤和劳损,在安排伤后锻炼时必须先了解损伤的性质、程度和受伤机理,以及局部组织的解剖生理特点,然后再决定康复训练的形式、内容和局部负荷量。从对伤情影响较轻的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专项锻炼,要注意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负荷量的大小,以练习后无明显疼痛,次日原有症状未见加重为宜。一般约5~6天后若无不良反应,才可考虑适当增加负荷量。

(三)加强伤部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主要是加强伤部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的练习,促进肌肉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在练习内容和方式上,要把原动肌与对抗肌锻炼、大肌群与小肌群锻炼、静力性与动力性练习、力量性与柔韧性练习密切结合。一般是先以静力性练习开始,逐渐结合动力性练习;由不负重练习,逐渐增加负重练习。要加强伤后康复锻炼的医务监督,每次锻炼都要做好准备活动,伤部要使用保护支持带,锻炼前、后进行按摩,密切观察伤部反应,及时调整负荷量和练习内容。

第六节 常见运动损伤

一 肌肉拉伤

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所造成的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肌肉拉伤。

(一)损伤机制

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足、肌肉能力差、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场地器材不好等使肌肉被过度拉长,或主动收缩超出肌肉自身能力时,就可能造成肌肉拉伤。肌肉拉伤后局部疼痛、压痛,肌肉肿胀,肌肉紧张僵硬,功能发生障碍。收缩肌肉时受伤部位疼痛加剧或出现凹陷,如果局部凹陷及一端异常隆起可能为肌肉断裂。在此以大腿后群肌拉伤为例,阐述肌肉拉伤的损伤机制、症状与体征及处理。

大腿后部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等三块肌肉构成,除股二头肌的短头起于股骨外,其他均共同起于坐骨结节,向下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分别止于腓骨或胫骨的上端。这三块肌肉均是由坐骨神经支配的双关节肌。其作用是伸大腿、屈小腿,当膝关节屈曲位时,半腱肌、半膜肌使小腿内旋,股二头肌使小腿外旋。大腿后部屈肌群在做跑、跳、跨栏等动作时最易拉伤。

损伤机制有:被动拉伤,是在股后屈肌已经处于牵张状态时再受牵拉所致。如“压腿”、“劈叉”,或跨栏时摆动腿(前腿)前伸再突然弯腰,或短跑“屈膝向前”、“摆腿”时,都易被动地拉伤该群肌肉,损伤部位常见于坐骨结节的腱与止点部。主动用力拉伤,主要是跑、跳后蹬时,膝关节由屈曲位移向伸直,屈肌用力收缩时的地面反作用,使该肌群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再加上股四头肌的突然猛力伸膝,牵拉该肌造成损伤,常见于100米赛跑的起跑后至15~30米,或60~70米用力加速时,或跳远踏跑后蹬用力时发生,损伤部位以肌腹为多见。

(二)征象

1.有明显受伤史。

2.疼痛。肌肉拉伤后,伤部有明显疼痛。疼痛因伤情轻重不同,轻者休息位时不痛,仅在重复损伤动作时疼痛;重者走路也痛,出现跛行。

3.压痛。伤部有明显压痛。

4.肿胀淤血。重度损伤可在局部见到肿胀及青紫淤斑。肌腱或肌肉完全断裂时,常可见到膨大的断端以及两断端间的明显凹陷。

5.抗阻收缩痛。用力抗阻运动时,伤部明显疼痛。

(三)处理

急性损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局部充分休息。症状较轻者于24小时后,可采用外敷新伤药、理疗、药物痛点注射、按摩等。肌肉完全断裂或合并严重血肿者,应考虑早期手术治疗。

(四)预防

注意加强屈肌和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使屈肌和伸肌的力量达到相对平衡。此外,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纠正并改进动作和技术的缺点等。

二 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injury of rotator cuff)是指肩袖肌腱和肩峰下滑囊的创伤性炎症。该伤在体操、投掷、排球、举重和游泳运动中较为多见。肩关节外侧肌肉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肥厚坚强的三角肌,内层是肩袖,两层肌肉之间有肩峰下滑囊。肩袖由冈上肌(支配肱骨外展)、肩胛下肌(支配肱骨内旋)、冈下肌和小圆肌(支配肱骨外旋)等四块肌肉组成。其腱扁宽,部分腱纤维与肩关节囊交织,远端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形似袖口样包裹它,故名肩袖,也称腱袖或旋转袖。

(一)损伤机制

主要是由于肩关节的反复旋转或超常范围的活动,引起肩袖肌腱和肩峰下滑囊受到肱骨头与肩峰或喙肩韧带的不断挤压、摩擦和牵扯所致。当肩关节外展尤其是略带内旋情况下的外展时,肩袖肌腱特别是冈上肌肌腱不断地与肩峰发生摩擦及挤压,当外展至60° ~120°时,这种摩擦与挤压最为严重。

而外展超过120°以后,因肩胛骨随之发生上回旋,使冈上肌肌腱与肩峰间的距离增大,此种摩擦和挤压现象随之缓解或消失。肌腱的长期磨损可导致变性,在肌腱发生变性的基础上再遭到外力作用,可发生肌腱断裂。在体育运动中,单杠、吊环和高低杠中的“转肩”,投掷标枪、手榴弹和垒球时的出手动作,排球扣杀和发大力球动作,乒乓球的扣杀和提拉动作,蝶泳和自由泳的划水动作,举重抓举时肩的突然背伸动作等,都是引起肩袖捩伤的典型机制。多数伤者有一次或多次外伤史,部分病例症状渐起,无明显损伤史。

(二)征象

1.有明显受伤史。

2.疼痛。急性肩袖损伤后,疼痛多在肩外侧,部分病例疼痛向三角肌止点或颈部放射,不少伤者夜间疼痛加剧。

3.痛弧试验阳性。肩关节活动受限,主动或被动地使上臂外展至60° ~120°间或内外旋转时疼痛,但继续外展超过120°后或用力牵拉上臂后再开始外展时,疼痛常可缓解或消失。当上臂从180°上举位放下时,同样也在120° ~60°间出现疼痛,小于60°后疼痛又缓解或消失,即出现所谓“痛弧”。这是肩袖损伤尤其是冈上肌损伤的重要征象。

(三)处理

急性期上臂置于外展30°位置,固定并休息。此外可采用针灸、理疗、按摩、中药外敷和痛点封闭等综合疗法。

(四)预防

1.做好准备活动。

2.合理训练,避免肩部负荷过度。

3.正确肩部技术动作。

4.加强肩部肌肉力量。

5.运动后及时消除肩部疲劳。

三 网球肘

肱骨外上髁炎为一种肘外侧疼痛综合征,因网球健身者多发此伤病,故又名为“网球肘”。此外,羽毛球、乒乓球、击剑健身者亦可发生。

(一)损伤机制

网球健身者“反拍、下旋击球”,球的冲击力传导至伸腕肌在肱骨外上髁的附着处,反复牵拉,使该部组织发生慢性损伤。

(二)征象

1.无明显外伤史。

2.开始时外侧疼痛,后期呈持续疼痛,重复损伤动作疼痛加剧,可向前臂或上臂放射。

3.可在肘外侧、肱骨外上髁处、肱桡关节间隙、桡骨小头处有明显压痛。

4.重症者,可出现肘软无力,失手掉物。

5.运动功能检查。

抗阻伸腕试验:伤者伤肘微屈,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检查者加外力于腕背侧,令伤者用力背伸腕关节,肱骨外上髁部疼痛为阳性。

抗阻前臂旋后试验:伤者屈曲肘关节,前臂旋前;检查者握其腕部,令伤者抗阻力,使前臂旋后,肱骨外上髁部疼痛为阳性。

旋臂屈腕试验:伤者伤肢伸直,前臂旋前;检查者将伤者腕部做极度屈曲,肱骨外上髁部疼痛为阳性。

6.X 线检查。有时可见肱骨外上髁表面粗糙或骨质增生。

(三)处理

1.早期症状轻微,按摩、理疗效果良好。手腕和前臂运动时,使用保护支持带(多于前臂肌腹处缠绕弹性绷带),可以减轻疼痛。

2.当肘外侧部出现持续性疼痛时,除继续早期治疗外,应限制腕部用力活动,尤其是腕背伸用力活动。用强的松龙作痛点注射,效果良好。针灸疗法也有较好效果。

(四)预防

加强腕部力量练习,防止前臂肌肉疲劳积累;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肌肉的反应性;正确掌握“反拍”击球技术,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掌指关节除拇指掌指关节外,均为球窝关节;指间关节均属滑车关节。关节囊的背侧较松弛,关节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固,因此,屈的运动幅度大于其他运动,侧向运动受到限制。掌指关节的侧副韧带呈三角形,关节伸直时松弛、屈时紧张;指间关节的侧副韧带则在伸直时紧张、屈曲时松弛。掌指(间)关节扭伤,在排球、篮球运动中比较多见。

(一)损伤机制

掌指关节扭伤是由于手指受到侧向的外力冲击或手指受到暴力作用使关节过伸所致。如篮球、排球运动中常因手指受到球的撞击,或因接球技术动作的错误而发生掌指(间)关节的扭伤,引起侧副韧带和关节囊的捩伤或撕裂,一般多发生在第一掌指关节和其他各指的近侧指间关节,有时伴有撕脱骨折。

(二)征象

急性损伤时疼痛剧烈,关节周围红肿,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局部压痛,若一侧韧带断裂,出现轻度侧弯畸形和异常的侧向运动。关节脱位时,伤指向背侧屈折成畸形。X 光拍片检查,有时可见指骨基底部的撕脱骨片。

(三)处理

急性扭伤后应立即冷敷,然后局部外敷新伤药并固定,若指间关节韧带断裂应将伤指屈曲固定3周。有时也可用粘膏带将伤指与患侧邻近的健指作环形固定,但拇指、小指尺侧和食指桡侧韧带断裂时必须用夹板固定。如果指间关节韧带断裂后侧向运动比较明显或撕脱骨片嵌入关节时,应手术治疗。

(四)预防

手部运动较多的项目,健身者应加强双手协调性的练习,如手指触地俯卧撑、握力练习等,以增强掌指和指间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运动中注意力应集中,准确判断来球的方向、速度、力量,纠正手指的错误动作,避免仓促动作等。

五 疲劳性骨膜炎

在体育活动中由于练习方法不当,局部负担过重就会使胫骨、腓骨、跖骨发生疲劳性骨膜炎,健身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一)损伤机制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是因跑跳练习过多而引起小腿骨疼痛的一种常见损伤。初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患者较多,具有典型的运动史、发病史和反复疼痛史。此伤在田径、篮球等运动中发病率较高。

本症公认是局部骨组织过度负荷所致,其损伤机制目前主要有肌肉牵扯和应力学说。

1.肌肉牵扯学说。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是由于肌肉附着部的骨膜长期受到牵扯,使局部骨膜组织松弛可分离,骨膜淤血、水肿、血管扩张,血液溢出,造成骨膜下出血,成为骨膜炎。久之出血部位机化形成外围组织,进而钙质沉淀,以致骨赘形成。长期慢性患者,能在患处摸到粗糙不平的硬性结节。

2.应力学说。在跑跳时,身体的重力与地面反作用力的应力点主要集中于股骨前面弯曲处,反复作用能够在弯曲度最大处引起应力性损伤,而发生疲劳性骨膜炎。

(二)征象

疼痛是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的主要症状,初期多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疼痛,休息后症状消失。若继续参加过大负荷的跑跳运动,疼痛逐渐加重,部分病例出现夜间疼痛,个别严重者出现跛行。急性期多有局部可凹性水肿,尤以小腿下段较明显。胫骨内侧面、内后缘或腓骨下端有压痛,压痛点一段都与肌肉附着点无明显关系。病程较长的晚期病例,在胫骨内侧面上常触及小结节或肿块,压之锐痛。腓骨骨膜炎的患者,可见腓骨下端膨隆。后蹬痛是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的重要体征,即患者用患侧足尖用力向后蹬地时发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