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处方
18669900000008

第8章 运动医务监督(2)

前后位检查可采用触摸法、划痕法以及脊柱弯曲测量计或悬垂测量等方法进行测试。按脊柱侧弯的形状有“C”型和“S”型两类。按侧弯的范围可分为全脊柱侧弯和部分脊柱侧弯。按侧弯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第一度(轻):棘突连线离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在2厘米以下。(习惯性)

第二度(中):侧弯程度在2厘米以上,5厘米以下。(固定性)

第三度(重):侧弯程度达5厘米以上。(固定,不可逆)

7.胸廓形状检查

胸廓形状的检查可采用视诊和胸廓测量。后者需用胸廓径测量仪或卡尺、骨盆测量器等。胸廓前后径:从胸中点,左右第四胸肋关节连线中点或正中矢状面的最前点,至胸椎棘突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胸廓横径:在胸中点平面上的,两侧肋骨向外最突出处之间的直线距离。根据胸廓前后径和横径的比例关系,将胸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正常胸(横:前后=4:3)、扁平胸(横:前后>4:3)、桶状胸(横:前后=1:1)、鸡胸(横:前后<4:3)、漏斗胸(前凹胸)、不对称胸,等等。

8.腿的形状检查

检查时,被检查者取自然姿势站立,检查者面对被检查者,用特制的内径卡尺测两膝之间和两足之间的距离。再根据两膝之间与两足之间的距离将腿的形态分为:

正常腿:两膝和两足的内侧面能互相接触,或两足并拢时,两膝间隙在1.5厘米以下。

“O”型腿:两足并拢,两膝间的间隙超过1.5厘米以上。

“X”型腿:两膝并拢,而两足分开超过1.5厘米以上。

“D”型腿和“K”型腿:一侧膝正常;另一侧踝内翻称为“D”型,踝外翻则称为“K”型。

9.足的形状检查

着重检查有无扁平足和弓形足。检查足弓的方法有印迹法、足高测量法和X 线摄片法,其中摄片法最准确。常用的方法是用足底印迹法:在一瓷方盘内铺上棉花或海绵垫,用淡红、淡蓝或淡绿色墨水将它浸湿后放在坐凳前面。嘱被检查者坐在凳上,赤足,把左、右足分别踏入瓷盘内,足底全部润湿后,再用力均匀地踏在16开大小的白纸上,使显出清楚的足印。在足印迹内侧,自足跟内、外缘分别引一直线,用尺测量印迹空白区的最宽距离和实心区的最窄距离,计算两者之比来评定足弓形状。

正常足弓:a:b=2:1。

轻度扁平足:a:b=1:1。

中度扁平足:a:b=1:2。

重度扁平足:足印无空白区。

弓形足:足印区狭窄处断离不相连。

另外也可用足弓指数来进行评定。跟骨结节至最长足趾尖的距离为足长,足舟骨上缘最高点至地面的距离为足背高。足弓指数=(足背高/足长)×100,正常为27~29,一般扁平足为25~27,严重扁平足为25以下,弓形足为29以上。

扁平足患者足部容易疲劳和疼痛,也不利于走、跑、跳时弹跳力量的发挥,在剧烈运动后常患足痛、腿痛、膝痛、腰痛。一般认为有扁平足者,其下肢支撑和弹跳能力差,不利于从事跑跳运动。据报道,运动员中扁平足发生率比较高,运动员扁平足多发的原因与早期进行过多过重负荷的练习有关,由于腿部肌肉力量代偿了足弓的缺陷,看不出其运动能力的发挥上有什么障碍。

预防扁平足发生的主要手段是参加体育运动,加强腿部和足部肌肉肌力训练,以维护并发挥足弓的良好性能。此外,平时穿合适的鞋子也是预防扁平足发生的措施。一旦扁平足发生,可使用矫形鞋和做专门的医疗操进行矫正。

(三)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是对人体外部形态,包括体重、长度、宽度、厚度及围度在内的各种测量。人体测量不仅是反映生长发育状况和体质的重要方面,而且对运动员选材也有重要意义。

1.体重

体重是指身体的净重。该指标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等重量的综合变化情况,有助于说明营养状况和肌肉发育程度。一个人的体重在一天之内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测量体重的时间最好一致。一般使用杠杆秤或弹簧秤,使用前要用标准砝码校准,误差不得超过0.1%。体重明显降低时要考虑体内是否存在消耗性疾病,是否训练量过大或营养不良等。

2.身高与坐高

身高是指人站立时头顶正中线最高点至地面的最大垂直距离。它是反映人体长度的重要指标,尤其能表明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同一个人的身高在一天内有变化,早高晚低,一般可相差2厘米左右。主要因为一天的身体重力压迫,使椎间盘变薄,以及足弓变浅、脊柱弯曲度增加等。所以测量的时间也最好一致。

一般采用身高坐高计进行测量。使用前用钢尺校正测量刻度,误差不得超过0.2%。被测者赤足,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以立正姿势背靠立柱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躯干自然挺直,足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与立柱保持接触。头部摆正,两眼平视前方,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处于同一水平线。测量者站在被测者侧方,用手将水平压板轻轻下滑,直至接触被测者头顶为止。测量者平视水平压板读数,测试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

坐高是指人取坐位时头顶正中线最高点至坐凳面(坐骨结节)的垂直距离,是表示头及躯干长度的指标。一般采用身高坐高计进行测量。使用前校正测量刻度,误差不得超过0.2%;坐板高度成人40厘米,儿童25厘米。被测者坐在身高坐高计坐板上,骶部、两肩胛间及头部的位置、姿势要求等与测身高相同。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上肢自然下垂,不得支撑于坐板上;双足平踏于底座。

3.胸围和呼吸差

胸围是表示胸廓大小和胸部肌肉发育情况的指标。呼吸差是深吸气胸围和深呼气胸围的差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呼吸器官的发育情况。使用仪器为带尺,使用前用钢尺校正,每米误差不得超过0.2厘米。测量方法:被测者裸露上体自然站立,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平静呼吸。测量者最好有两人,一人手持带尺面对被测者,将带尺环绕胸部一周。在背部,带尺的上缘放置于肩胛骨下角下缘;在胸前,带尺的下缘放置于乳头上缘(对于乳腺已发育的女性,带尺应放置于乳头上方与第四胸肋关节水平)。另一人站立在被测者身后,协助将带尺扶正,防止滑脱,并要及时提醒和纠正被测者耸肩、低头、挺胸、抬臂、驼背等不正确姿势。平静时胸围在平静呼吸的呼气末测量;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各测胸围一次计算呼吸差。测试时误差不得超过1厘米。

4.四肢围度

四肢围度包括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以及关节的围度等。四肢围度反映四肢肌肉发育情况。由于皮下脂肪会影响四肢围度,所以对四肢围度进行分析时应当考虑皮褶厚度。测量仪器为带尺,使用前用钢尺校对,每米误差不得超过0.2厘米。四肢围度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

上臂紧张围和放松围的测量:被测者自然站立,右臂向前右侧平举,掌心向上握拳,用力屈肘。检查者将带尺放在肱二头肌隆起最高处绕臂一周,测量上臂紧张围。之后,在带尺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令被测者慢慢将前臂伸直,手指放松,测量上臂放松围。臂围差对反映肱二头肌发育程度的意义更大。

前臂围的测量:被测者自然站立,上肢自然下垂,带尺水平绕前臂最粗处测量之。

大腿围的测量:被测者两足分开同肩宽站立,平均支撑体重,带尺由臀皱襞下缘水平地绕大腿一周测量之。

小腿围的测量:被测者姿势同上,带尺水平绕小腿最粗处测量之。

5.肩宽与骨盆宽

肩宽指两侧肩峰尖之间的直线距离,它反映身体横向发育情况。骨盆宽指两侧髂嵴最宽处之间的距离,它反映骨盆的发育情况。肩宽和骨盆宽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了肩窄臀宽或肩宽臀窄体型,所以是运动员体型选材的重要指标。

使用骨盆测定仪进行测量,使用前应检查0点,误差不得大于0.1厘米。

被测者两肩放松自然站立,测量者立于其背后进行测量。

肩宽的测量:用食指沿被测者两侧肩胛冈向外上方触摸,直至摸清两侧肩峰尖,再进行测量。

骨盆宽的测量:用食指沿被测者两侧髂嵴触摸至髂嵴最宽处的外缘,再进行测量。

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

6.皮褶测定

皮褶是指皮下脂肪的厚度。人体脂肪组织约有一半存于皮下,因而可用皮下脂肪厚度(皮褶)来评定人的身体成分和推算全身脂肪量。

所用仪器为特制的皮褶卡钳。卡钳钳头接触皮肤的面积为20~40平方毫米。测量时钳头钳压皮褶的压强规定为10克/平方毫米。测量前需进行校正。

(1)测量方法

令被测者仅穿短裤(女性可戴文胸),自然站立。测量者右手持卡钳,左手捏起测量部位的皮褶(注意切莫将肌肉捏在内),用卡钳钳住。钳头应靠近捏皮褶的手指处,相距约1厘米。然后松开左手手指,读数。

(2)测量部位

一般测量右侧,常测的皮褶部位为以下几处。

上臂部:上肢自然下垂,于肩峰与尺骨鹰嘴突连线中点处,垂直捏起皮肤。

肩胛下部:肩胛骨下角下方约1厘米处。皮褶方向向外下方,与脊柱成45°。

腹部:脐旁1厘米处,垂直捏起皮褶。

髂部:髂嵴上方脐线与腋中线交界处,垂直捏起皮褶。

大腿部:腹股沟中点与髌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中点。皮褶方向与大腿纵轴平行。

(3)皮脂推算公式

从皮褶数值推算瘦体重和体脂百分比的公式甚多,现举以下公式为例。

女性体密度(DB)=1.0764-0.00081×髂部皮褶(mm)-0.00088×上臂部皮褶(mm)

男性体密度(DB)=1.1043-0.001327×大腿部皮褶(mm)-0.00131×肩胛下部皮褶(mm)

根据体密度再运用下列公式计算脂肪百分比:

脂肪百分比=(4.570/DB -4.142)×100

根据下列公式再求绝对脂肪(即储存体脂的总重量):

绝对脂肪(kg)=体重(kg)×脂肪百分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