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18671200000034

第34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

背景介绍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相继在上海和嘉兴南湖召开。

上海地区共产党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地区共产党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湖南地区共产党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湖北共产党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山东共产党代表邓恩铭、王烬美,广东共产党代表陈公博,日本地区共产党代表周佛海等12人出席了大会,共代表国内外党员50余名。陈独秀不能出席会议,指派包惠僧参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也出席了会议。在巴黎的共产党员,因未取得联系,没有派代表。由于会场遭到巡捕的搜查,大会的最后一天,不得不迁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

大会听取了各地共产党活动的报告,起草并讨论了党的纲领和计划,选举了党的中央机构。大会最后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领导工人农民士兵进行社会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组织彩民主集中制,党员和党的组织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指出党在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发展职工运动,党在目前不仅不拒绝而且必须积极号召无产阶级从事革命运动。为更好地领导工人运动,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会议认为,对待其他党派应采取排斥的态度,要求党在政治斗争中,永远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大会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并在各地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产党“一天”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自己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材料 ·“一大”的准备

陈独秀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到上海去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毛泽东“一大回忆”

密探搜查与南湖续会

材料一 “一大”的准备

1920年12月16日,陈独秀由上海去广州,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上海发起组书记的职务由李汉俊担任,《新青年》由李汉俊、陈望道主编。1921年2月,李汉俊与陈独秀关系恶化,不愿再任书记的职务,便把党的工作交给了李达,由李达担任上海发起组书记的职务。陈独秀去广州后,上海发起组继续发挥发起、联络的作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就是由上海发起组李达、李汉俊等人具体进行的。

1921年6月间,荷兰人马林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自莫斯科经欧洲抵达上海。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尼柯尔斯基接替魏金斯基的工作,也抵达上海。马林、尼柯尔斯基与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他们知道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在7、8个中心地区有了组织和活动,因此建议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正式成立。根据党内的酝酿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李达分别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商议,确定在上海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是,李达、李汉俊分别写信通知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以及旅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出席代表大会。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接到通知后,积极响应,推派代表前来上海参加大会。由于当时党的活动处于秘密状态,党正在筹建之中,还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组织手续,各地的政治环境和活动特点也不一样,因此各地代表的产生方式有所不同,到上海的时间也先后不一。

长沙的代表是毛泽东和何叔衡。他们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动身赴沪的。

当时与何叔衡同在湖南通俗教育馆编《湖南通俗报》的谢觉哉,在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上记载:“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

后来,谢觉哉在1952年回忆说:“一个夜晚,黑云蔽天作欲雨状,忽感到他俩的行动‘突然’,他俩又拒绝我们送上轮船。后来知道:这就是他俩去参加者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会”(谢觉哉:《第一次会见毛泽东同志》,《新观察》1952年第11期)。从当时的交通情况看,从长沙到上海没有直达车船,他们从长沙乘船出发,只能先到武汉,再由武汉转到上海,途中约需5天,他们到达上海的时间,应是7月4日前后。

当时,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北大教授和北京“八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等职,又正好是学年终结期间,公务繁忙,不能亲自前往上海出席会议。北京推选的代表,是张国焘和刘仁静。张国焘因为要参与大会的筹备工作,所以先去上海。刘仁静是在7月2日至4日于南京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年会之后,停留了2、3天,才动身去上海的。

陈独秀因为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为筹备广东大学事,走不开,未出席大会。广州推选的代表,是陈公博。他是7月14日启程赴沪,21日到上海的。陈独秀还委派包惠僧参加大会,他比陈公博提前一天到达上海。

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烬美、邓恩铭,日本留学生中党员的代表周佛海,也先后到达上海。

上海代表是李达、李汉俊。他们两人承担了代表大会的联络、筹备和会务工作。

各地代表先后到达上海,除陈公博偕夫人住南京路大东旅社外,大多住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后改蒲柏路,今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内。博文女校的董事长,是黄兴夫人王宗汉,校长是黄绍兰。当时正值暑假,学校师生都已离校。这里距“一天”会址较近,所以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出面联系,以“北大师生时期旅行团”名义,向校长黄绍兰租借房子,作为代表的住宿地。代表们就在楼板上打地铺。当街的两间中,靠东的一间是张国焘、周佛海和包惠僧住,靠西的一间是王烬美、邓恩铭住,毛泽东是住在靠西的后一间。

大会的会址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汉俊的家里。当时,李汉俊与他哥哥李书城住在一起。李书城早年追随孙中山,是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北洋政府的陆军总长。党的“一大”开会期间,李书城正在湖北主持驱逐军阀王占元的运动。李汉俊和他哥哥住的两幢房子(望志路106号、108号),是沿街的里弄房屋,有后门通向贝勒路树德里(今黄陂南路374弄),环境较为僻静。李书城的身份和“李公馆”附近的环境,对“一大”的召开起了很好的掩护作用。

(选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作者庄有为等)

材料二 陈独秀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据陈独秀告诉我,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因事留在广东,没有参加,之所以要他当总书记,是第三国际根据列宁的意见,派一个荷兰人马林来中国转达的。说是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走上政治舞台,党的总书记一职,要找一个有名望的人,号召力要大点。实际是否如此,我不敢肯定,陈既这样说过,我就如实地把它写出来。

陈独秀还告诉过我参加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十三个代表的名字。我记得是,湖南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山东代表邓恩铭、王烬美;广东代表陈公博;东京代表周佛海。

我听了非常诧异,就问他,周佛海、陈公博都在国民党当了大官,后来还当了汉奸,难道他俩从前都是共产主义者吗?他说:“千真万确,一点也不奇怪,人要叛变,就像女人要嫁人一样是阻止不住的。”他对一个人的革命或叛变,没有做出阶级的分析。

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到第五次代表大会,陈独秀在闲谈中谈得较多,不管谈的正确与否,现在我如实地把它写出来,供了解他的政治思想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