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18671200000062

第62章 怎么评价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出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现象,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在总体上来说仍然存在一致性,它始终坚持抗日方针,没有向日本妥协投降,从而为中国迎来抗战的最后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在8年全面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令日军伤亡50万以上,国民党军队伤亡逾300万。许多国民党军队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都值得中华民族永久尊敬与纪念他们。

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主要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敌后战场

这是敌后战场的草创阶段,全面抗战之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相继深入敌后,开辟了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收复了大片国土,牵制了日伪军的部分兵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在相当程度上挫败了日寇把沦陷区作为日本的后方基地,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企图,极大地发展了敌后抗日力量。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国民党军在敌后坚持抗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抗战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随着日军战略方针的改变,侵华日军将相当一部分军力用于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逐步上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抗战最重要的战场。

敌后抗日力量也进入了最为艰苦卓绝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在敌后抗日的国民党军武装,大多数无法坚持下去,相当一部分军队投敌成为伪军。而八路军、新四军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敌后战场的主要力量和中国抗战的主力军之一。敌后战场的抗日武装(以八路军、新四军为绝对主力)在这一时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有效地牵制和吸引了日军过半数的力量,极大地制约了日军在正面战场发起进攻的力量,极大地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抗战反攻阶段的敌后战场

在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敌后抗日力量从一九四三年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从一九四四年开始转入局部反攻。日益壮大的敌后抗日力量不仅收复了大片国土,并对敌后日军形成了战略包围,为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一九四五年八月,敌后抗日力量发起对日寇的总反攻,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起主导作用的敌后战场,在全面抗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放手发动人民武装,建立起大批坚固的革命根据地,有效地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大批有生力量,最终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最重要的战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在全面抗战中坚忍不拔,决不投敌,是抗战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中国人民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在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和领袖风采的展现过程中,赴重庆谈判这一英明之举,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毛泽东的胆识、气魄和领袖素质集中展现的典型范例。毛泽东此举打开了国统区和解放区联系和了解的通道;打开了国统区民众和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以及毛泽东领袖素质和行为风采了解的通道。毛泽东此举征服了广大国统区的民众和民主人士,大大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的形象,打破了旧有的对立格局;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原来在国统区民众中所作的所有谎言和骗局;极大地推动了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开展;也极大地改变了当时旧有的政治格局。

要深刻地理解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意义,我们必须从此前的政治格局和国民心态说起。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在整个抗战时期,一直以执政党的身份周旋于国际事务间,发令于全国民众中。抗战的胜利,使它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中国民众中尤其是在国统区民众中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执政的国民党与日伪合流,仍然是强大而有力的。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致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和巩固,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抗战的中坚,从而扩大了它的国际影响,在中国民众中尤其是解放区民众中扩大了声望。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不仅中国共产党本身日臻成熟,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亦得到了发展壮大。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0万党员、政治上完全成熟的大党。因此,国共两党对中国的前途具有同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国民党仍掌握着全国政权,共产党只掌握着一部分解放区政权,但是,正如周恩来说的:此时,“中国的问题,要没有共产党的过问是不行的。”可见,在当时政治格局中,国共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与此同时,在抗战过程中,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民主势力也得到重大发展。故在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三种势力,他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主张。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想重新把中国拖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上去,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人民大众的中国共产党坚决要把中国引向光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以民主同盟为首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希望走第三条道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是中间势力,虽然没有军事实力,却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些人甚至幻想取国共两党的地位而代之。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三大势力的三种主张极其明显,但广大民众并不是一开始就认清了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光明前途,也不是一开始即认清国民党的落后本性和民主党派的“第三条道路”行不通。这种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的明确性,只能在当时复杂的斗争中方能得以展现,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施展出高超的战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