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内源主导型:浙江的开放模式
18672200000030

第30章 内源主导型开放的经济效应(下)(3)

本节利用1994-2006年的浙江统计数据,用包含港澳台商直接投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FDI、港澳台商直接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FDIG 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FDIW 这三组数据代表FDI在浙江的发展状况,用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PI、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PO 代表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外资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影响效应。

在Eviews 中运行后,结果显示如下:

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商直接投资的FDI既是浙江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也是浙江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增加的格兰杰原因。外商直接投资是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港澳台商直接投资是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既是FDI的格兰杰原因,也是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港澳台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

这表明,FDI对浙江民营企业的综合影响效应是积极的,FDI的流入既导致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也导致浙江民营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增加。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促进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可以说对民营资本产生了挤入效应;而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对当地民营企业的影响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增加了民营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技术溢出效应。

同时,浙江本土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吸引FDI流入浙江的重要因素。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来看,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与FDI的流入存在良性互动。FDI的流入促进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则吸引更多的FDI流入浙江。

综上所述,本部分分别考察了FDI对浙江民营企业挤入-挤出效应、技术外溢效应及综合影响效应。

挤入-挤出效应方面,FDI对浙江民营资本表现出挤出效应,且这种挤出效应具有滞后性。这表现为,当期的FDI对当期的民营投资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前一期的FDI表现出对民营资本的挤入效应,具体来说,每1单位前一时期的FDI将挤入0.58个单位的当期民营投资;前两期的FDI表现出对民营资本的挤出效应,具体来说,每1单位的前两时期的FDI将挤出1.81个单位的当期民营投资。在分别考察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后,发现了这两种不同来源的FDI对浙江民营资本的影响效应(挤入或挤出效应)是不同的。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对浙江民营资本表现出一种趋同于FDI的挤出效应。这表现为,当期的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对当期民营投资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前一期的外商直接投资表现出挤入效应,具体来说,每1单位前一期的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将挤入1.61个单位的当期民营投资;前两期的港澳台商直接投资表现出挤出效应,具体来说,每1单位的前两时期的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将挤出2.9个单位的民营投资。而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民营企业表现出滞后的挤入效应。这表现为,当期和前两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民营资本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前一期的外商直接投资表现出显着的挤入效应,具体来说,每1单位前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将挤入0.83个单位的当期的民营投资。

综合影响效应方面,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商直接投资的FDI既是浙江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也是浙江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而外商直接投资是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港澳台商直接投资是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换句话说,包含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FDI对浙江民营企业的综合影响效应是积极的,FDI的流入既促进了浙江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也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浙江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港澳台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浙江民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浙江民营企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阶段,现已成长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作为外资大省,浙江的FDI呈现也出加速增长的势头,FDI的流入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也对浙江民营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FDI的外源性和国别属性,为了充分发挥FDI的积极影响,限制其负面影响,对于浙江省政府来说:

(1)在引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不同国别、不同性质的FDI对浙江民营企业的不同影响。要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开FDI在浙江省业已成熟的产业进行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有目的有选择地引入那些能够填补浙江产业空白的FDI,充分发挥FDI在新兴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2)继续坚持并深化改革和开放,促进形成有利于发挥FDI积极影响的市场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增加浙江省人力资本的积累,营造鼓励浙江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浙江民营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

(3)要充分利用浙江经济的块状特征,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树立或巩固浙江作为专业产品世界制造基地和贸易基地的地位,扩大浙江在世界市场中的影响力,以充分发挥FDI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浙江省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和谐、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中央决策层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浙江省掀起了新一轮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提高浙江区域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就2007年1-10月间,浙江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01个,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投资遍及6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4.4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90亿美元,总投资和中方投资分别同期增长62%和70%,完成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近19亿美元,外派5854人次,期末在外劳务24268人,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机械、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行业(资料来源:浙江省外经贸厅网站)。30年来浙江省有一些知名企业在政府政策的外在作用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驱动下,纷纷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以万向为例,万向集团“走出去”较早,积极实施全球经营战略,成功收购了美国的“百年老店”洛克福特公司、GBC 公司,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31家公司,在全球市场建立服务网络,并在美国设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生产基地,成为浙江乃至中国本土的着名跨国公司。

1.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7年)属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探索和萌发阶段。

1979年,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国务院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这是中国在经历30年的建设历程后政府第一次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政策确立下来。这项政策的确立,为对外直接投资开辟了道路。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提出的“要出国办企业”的政策,1981年原外经贸部颁发《关于在国外开设合营企业的暂行规定》及《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企业的暂行规定》,1984年又制定《中国对外投资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暂行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政府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境外企业——富春公司。与此同时,一些长期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专业外贸公司和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验的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纷纷跨出国门到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阶段(1988-1999年)属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政府推动阶段。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各方的努力,浙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走出去”发展思路。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进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试点,通过试点来探索对外投资的管理检验。经过1988年的试验调整,国内包括浙江许多大型企业也陆续走出国门,寻找发展机遇,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时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有所扩大。1995年,浙江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年对外直接投资121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2亿元,比1994年增长近1倍。1999年浙江省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两个推动”即:推动本身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到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推动省内商品专业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在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上,从以往的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转为以私营企业为重点推动对象。这一思路调整,使浙江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属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新时期,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也加快了世界性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调整。

而国内的买方市场,生产能力过剩这一现象没有改变,现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产业结构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因此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加入到全球的资源配置系统中,将有利于改变我们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水平和层次,在深层次的一体化过程中,促进浙江经济的结构调整,增进经济效率。

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成为规避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且,通过成功企业的标杆示范效应和政府的推动,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动性不断得以提高,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大幅增长。

2000年浙江省的境外企业项目从以前每年的十几个,一跃上了100个,2005年创历史新高突破400个,从2000年至今对外直接投资额则以年均63.84%的速率在增长,且2007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中方投资额都比2006年翻了一番,速度明显加快。

2.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

就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而言,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在所有这些现状中,以下特点尤其显着。

(1)浙江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比较小。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发展来看,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较晚,且由于为发展省内建设而把重点放到引进外资上,使得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滞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很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历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看,虽然浙江省在绝对量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从1993年的556万美元到2007年的60894万美元,提高了100多倍,但在相对量上就体现出其弱势,2007年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全国水平的3.26%。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而言,从全球平均水平看,1988-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外向存量占GDP比重呈显着上升趋势,从7.14%到23.89%,其中发达国家从7.85%上升到27.88%,发展中国家从3.70%上升到12.48%,而浙江在2000年才处于0.4%水平,远远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2.6%。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都显得微不足道,发展严重滞后,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浙江省对外投资的增长空间很大。

(2)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来看,投资经营主体结构复杂,其中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力军。浙江最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是从国有、集体企业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一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新生力量,如万向、华立、飞越、康奈等。从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向多种所有制主体转变,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经过前些年的摸索,浙江省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步适应了国际市场,增强了国际化经营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近5年间,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有2/3的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总投资中有3/4来自民营资本,每年新增“走出去”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都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