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18672800000054

第54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构(13)

2004年9月,由文化部主办、浙江省政府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是新世纪第一次国家艺术盛会,也是中国艺术节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加人员最多的一届。杭州为主会场,宁波、温州、绍兴、嘉兴为分会场。51台全国第十一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演出102场;邀请了41台省内外、港台地区和外国祝贺演出剧目演出近130场;安排了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7个门类和成人、少儿、老年3个组别的16场评奖决赛演出和3个终评展览。同时,浙江全省各地也举办了包括部队、工厂企业、大学、老年、少儿、残疾人文艺专场在内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由组委会主办的各类展览展示、学术研讨及交流项目24个,涉及美术、书法、摄影、文物、服装、舞台美术、演艺器材、电影、网络文化等多个方面,各分会场和有关县市也举办了丰富多样的展览活动50余项。在这届艺术节上,参加各类演出、展览和研讨活动的人员达1.5万人,直接参与艺术节各项活动的观众近100万人次。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的黄先钢、薛亮、柳河认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前所未有的盛大规模、整体水平、创作机制和人民的广泛参与,充分地体现了‘发展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主题和‘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节庆文化活动一直丰富多彩,每年推出开茶节、女装节、啤酒节、旅游购物节、工艺美术节等。杭州市也一直试图突破其他城市节庆活动的框框,突出自身城市人文特色,并体现人民群众共办共享的特征。清河坊历史街区举办的吴山广场节庆文化活动,就属于这方面的典型尝试。从策划吴山广场节庆活动开始,主办者就已经意识到,如果重蹈覆辙,“克隆”别人的主题内容,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要想加深市民对吴山广场节庆活动的印象和认同,就必须树立品牌,做出特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4年7月,经过包装策划的“状元迎亲”这台古装大戏隆重出台,并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别开生面地举办了“中国·杭州清河坊民间艺术节。”杭州万人空巷、市民奔走相告,争睹这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活动。2005年又在进行形式创新的基础上举办了“吴山庙会”,市民的热情也是“空前的高涨”。吴山广场文化节不仅体现了杭州城市的人文特色,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民众共办共享”的理念。按照主办者的说法,在吴山广场进行的各种节庆活动,“虽然都以政府的名义举办,但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贴近市民生活、市民参与的特色,淡化了政府办节的官方色彩,政府在节庆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宣传推广者。”比如,“状元迎亲”活动,包括“状元”等很多角色的扮演者并非专业演员,而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体验兴趣的人群。又如,“吴山庙会”活动,更突出了群众参与性,真正成为“民众办节庆”。其中,风筝大赛就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美食斗菜”活动,邀请的都是市民来做评委。

类似的节庆文化活动,在浙江其他城市也十分活跃。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节庆文化活动,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历程。自2005年以来,宁波已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宁波的主要节庆活动有宁波文化节、小百花艺术节、海曙区商贸艺术节、鄞州东钱湖文化艺术节、镇海区文化艺术节、大剧院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家庭文化艺术节、鄞州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外来建设者文化艺术节、北仑区大港文化节等。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节,显然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

除了举办节庆文化活动以外,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通过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楼道文化、墙门文化、家庭文化、庭园文化等多种渠道,创新服务机制、增加服务手段,以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形式,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升公众精神素质。这一点,宁波市鄞州区的做法,在全省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比如,根据鄞州区委宣传部的说法,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活动,鄞州区“从媒体的强势宣传,到主要道路、公交车辆甚至三轮上的公益广告,对文明创建进行了大容量、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与此同时,鄞州区也以“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吸引广大群众对文明创建活动的关注。“区文明办牵头组织了‘百场有奖电影进社区’等活动,印制了1.2万件‘共创文明城市’的宣传文化衫,免费向建筑工地工人、三轮车主、出租车、公交车司机发放;区交警大队利用驾协短信平台,向全区近8万余名司机发送‘我为争创文明城市加一分’的短信提示语;区直机关党工委组织机关干部和雅戈尔、奥克斯、亨润、杉杉等企业职工上街开展交通执勤活动;各街道也利用各类文化阵地和文艺队伍,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宣传和实践活动,如腰鼓队背宣传肩带巡演、开展有奖知识竞答等。”这种全方位的宣传方式所产生的功效,显然已远远地超出了“文明创建”活动本身,不仅有助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而且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鄞州区不仅以学习型社会创建、文明礼仪、形势政策、鄞州精神等宣传教育等为内容,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而且也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树立文明风尚。比如,“2006年,以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开展了‘知荣明耻,共育文明乡风’主题教育活动,参与人数多达40万人次,在全区初步形成了‘知荣明耻,共育文明乡风’的良好氛围。”

(三)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文化权益

在浙江有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社会群体,即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浙江省不仅吸纳了一千余万本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而且还吸纳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至2007年6月,全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1670余万人,与常住人口比例为1:3,其中外省籍流入的占84.4%。其中,绍兴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115万人,占全市人口1/4强,近年年均增幅更在20%以上。2006年,绍兴市外来务工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他们构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主体。

2007年,嘉兴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有180万人,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约占88.2%,1年以上的占69.6%,以中长期居住为主,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比例为0.53:1。嘉兴市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四川、安徽、江西、河南、贵州等省,15至49岁青壮年占85.42%,初中及以下占87.9%。2006年,台州市流动人口总数达到148.03万人,属外省籍的流动人口占91.72%,四川的22.7万人、湖北的15.3万人、贵州的14.2万人、江西的13.7万人、安徽的19.2万人、河南的13.6万人,来自这6省的流动人口占台州市流动人口总量的66.71%,16-40岁的青壮年占84%,平均年龄为28.6岁,流动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占6.46%,第二产业的占61.12%,第三产业的占32.4%。舟山市到2007年6月底有外来人口22.85万人,近三年来年平均增速达28.1%,16至50岁的占92.6%,大多数来自外省,安徽、河南、四川三省占到总数的65%,而安徽的就占到40%。据杨建华等预测,2020年浙江人口总量将达6000万,其中人口增长方式将由自然变动为主,转为机械变动为主,即以人口迁移增长为主。这样,从现在起到2020年,浙江仍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入,浙江将成为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流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