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18673400000013

第13章 定位人才培养应用型(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整体上是连贯的,但是两者的培养路径并没有绝对的划分,是交叉耦合的,也就是说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具有灵活的选择权,能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进行流动,包括转学(transfer)与反向转学(reverse transfer)。从表3‐3中我们也可发现,普通高等学院可以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到普通高校深造,具有学位的学生也可以到职业教育中获得职业(或技术等级、或职务等级)资格,这是终身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结构的显着表现。

以美国加州为例,1998-1999学年,从加州社区学院转学到加州大学的学生数为10161人,转学到加州州立大学的学生数为44989人,2003-2004学年,从加州社区学院转学到加州大学的学生数为12580人,转学到加州州立大学的学生数为48321人。此外,每年还有数千名社区学院学生转学到加州以外的大学。从1998-1999学年到2003-2004学年,加州社区学院学生转学到加州州立大学的数量年均增长1.5%,转学到加州大学的数量年均增长4.4%。

在美国,还存在着学生从四年制院校“反向转学”(reverse transfer)到两年制院校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调查显示,9%的社区学院学生是反向转学的。1983年的调查显示该比例上升到了16%,在这些反向转学学生中,一部分是在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情况下到社区学院学习。在整个80年代,没有学士学位的反向转学学生大概占社区学院学生数的10%。这些反向转学主要由学术失败、对专业的不确定等原因导致。

此外,美、英等国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用型与学术型教育的结构比较合理。美国把硕士学位分为应用型硕士学位与学术型硕士学位,应用型硕士学位接近终结性学位,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大约有85%的硕士学位注重实践,注重科研的硕士专业只有15%。学术型硕士学位是过渡性学位,主要是为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做准备。在英国,硕士学位分为研究型和课程型两类,课程型硕士主要以系统听课和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获得学位,与美国的专业硕士相似。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各科学研究委员会在发展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鼓励课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发展。在博士研究生阶段,美国分为研究型博士和应用研究型博士两种类型,此外,美国的第一专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 degree,也叫专业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与博士学位平行,是取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基本学位要求。美国应用研究型博士学位的授予数量相对较少,只占美国年授予博士学位总数的8%左右。但是,第一专业学位的数量与研究型博士学位的数量大体相当。自从专业博士学位在英国出现后,其发展非常迅速,从1998年到2000年,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从109个增加到153个。

第二节 我国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

不同的人才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不同的社会功能要求导致人才知能结构的差异,不同知能结构的人才要求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因而相应的人才类型通常是由相应的教育类型来培养。前面提到,应用型人才从低到高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理论性四个层次。我们认为,操作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应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应是高职院校,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应是一般本科院校,理论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应是研究型大学。

一、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从19世纪60年代的实业教育算起,以学习西方技艺、培养实用人才为主要内容。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应用型人才还是由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进行,主要是中等教育,且发展缓慢。

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院系调整,新建和充实了一大批新院校,特别是中央各个业务部门兴办了一批行业性院校并以行业命名,如北京航空学院、鞍山钢铁学院等。这些院校在办学方向上已开始强调向应用发展,这也是新中国最早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但随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高等教育刚刚开始的应用型教育改革进入停顿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作重心的转移,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开始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相继成立了一批地方或区域性、专门性的本科高等学校,也就在这一时期,应用型高等教育和地方、行业院校纷纷涌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系表现得更加密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调要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以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实际需求。一批独立学院和地区性、专门性学校产生,这些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和政府的政策要求,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开始了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01年,部分新建工学院、工程学院和工业学院成立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在南京召开了“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立项研讨会,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国际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等的迅速崛起,并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因此,选择应用型本科是抓住机遇、发展自我的明智之举,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的准确定位。高等教育应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不同层次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案分析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此,我们以浙江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以及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为例,通过比较三者在人才培养定位中的差异,从而更加具体地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一)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能在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宽、专、交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市政工程和岩土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培养计划设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愿望系统地自我设计、自主修读课程,在五个专业课程组中任修一组以上进行专业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科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制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掌握建筑材料、结构原理与设计、给排水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土建结构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4)掌握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实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5)了解土木工程各主干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学制与学位

计划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钢结构原理与设计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给排水工程、工程经济与管理。

特色课程:弹性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流体力学(双语教学课程)、结构力学(双语教学课程)、弹性力学(原版外文教材课程)、土木工程自主创新实验(研究型课程)、土木工程概论(讨论型课程)。

5.主要实验性教学环节及专业技能

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学年论文、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6.课程体系结构及比例

总学分169学分,其中课堂教学152学分,占89.94%;实践教学17学分,占10.06%。

(二)河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设计、施工、监理、研究、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监理等两个专业方向。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力学、流体力学和市政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实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得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工程规划、设计、试验、监理、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3.学制与学位

计划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主要课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砼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多高层结构、结构抗震、砌体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企业管理等。

5.主要实验性教学环节及专业技能

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结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6.课程体系结构及比例

总学分199学分,其中课堂教学143.5学分,占72.11%;实践教学55.5学分,占27.89%。

(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监理专业培养计划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熟练掌握工程监理专业知识的,具有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能力的,适应工程监理、建筑施工及相关企业的监理、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并获得双证书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2.培养要求

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查阅中英文专业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中文应用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程监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具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3)具备工程进度控制管理能力。

(4)具备工程投资和费用管理能力。

(5)具有熟练运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进行施工放样和检验的能力。

(6)具有熟练运用CAD、PKPM 软件进行一般房屋建筑和结构设计的能力。

(7)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省一级考试;具有一定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8)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建筑类中级岗位证书一至二本。

3.学制与招生对象

计划学制:三年

招生对象:参加全国或省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

4.主要课程

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建设监理、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工程预算与投资控制、工程监理综合实训等。

5.主要实验性教学环节及专业技能

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监理实习、工程监理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6.课程体系结构及比例

总学分148学分,其中课堂教学70学分,占47.30%;实践教学78学分,占52.70%。

(四)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差异比较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