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调整
(一)确立政府宏观控制、独立学院自主办学的基本格局
与普通高校一样,政府对独立学院要行使管理权。政府行使管理权要注意宏观把握,对独立学院的审批、管理过程及教学质量等进行控制和规范,负责独立学院的大政方针、事业规划、标准规范、宏观协调、检查评估等;独立学院在政府的宏观控制下自主办学,充分享有内部用人、教学科研、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自主决策和自主管理的权力。
(二)建立母体高校监督指导、资本投资者适当参与的办学机制
母体高校投入无形资产,是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举办者,参与独立学院的事务管理是必然的,但应主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独立学院的各项事务,这是由独立学院办学性质决定的。在法律关系上,独立学院具有法人地位,与举办高校是平等的,拥有办学自主权。因此,举办高校对独立学院主要的管理职能是指导监督以及相应的处罚权。同样,作为另外一个管理者和举办者,资本投资者应在独立学院的资本运营事务方面起主导作用,对独立学院的行政事务管理则只能适当参与,而应由独立学院自身主导内部事务。
(三)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职责的合理界定
首先,要通过健全代表各自权力的组织机构,在机构职能发挥上进行明确的界定,规范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领域,避免对学术事务干涉;而学术权力机构则应专注于学术事务,避免对行政事务干扰;要通过制度设计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进行界定,营造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从权力实现方式上合理界定两种权力。其次,独立学院要重视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一方面提升学科实力,提高独立学院科研和总体实力;另一方面,强化学术机构力量参与到独立学院学术事务中。
第四节 独立学院的组织结构设计
独立学院的组织结构是独立学院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结构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组织结构设计合理,就能政令.通,管理到位,克服扯皮,提高效率,使组织者的精力尽快地从解决管理矛盾转移到抓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来;组织结构设计合理,基层管理人员就能心情舒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为此,应当根据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独立学院组织结构中的基本问题,分析利弊得失,趋利除弊,以确保独立学院办学目标的实现。
一、独立学院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功能不全,重点职能不突出
在独立学院初创时期,办学规模不大,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人数较少,因此普遍采用了管理层次较少的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如独立学院初期的教学安排,是由教务部门直接安排到任课教师,采用的是一级管理模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深度广度的逐步增加,原先的一级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管理工作的开展,表现为许多机构的功能无法适应组织规模扩大的要求,使许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高层管理者忙于应付各类具体事务,不能集中精力考虑学院发展大计。
此外,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管理理念正在逐步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和方式处在不断地尝试和改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在组织机构上,就是部门工作职责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或者发挥作用的方向出现偏差。因此,独立学院需要进一步理顺部门的职能。
(二)权力过于集中,“顶部聚集”现象明显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到地方高校,基本采取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施集中统一的管理。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建院校,自然按照这一模式组建管理机构并实施管理。因此,与传统高校一样,独立学院的权力分配依然是重心向上,表现出权力“顶部集聚”现象。独立学院的这一权力分配模式导致的问题是,高层管理者过多忙于日常管理事务,对影响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反而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决策民主化和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不高,以致贻误时机,甚至决策失误之事也时有发生。
(三)与母体组织结构“类似”现象
一部分独立学院是从二级学院转变而来的,其组织结构本身就按照母体高校的二级学院进行构建;部分独立学院是由母体高校申请成立,由于历史和现实需要,同样吸收了母体高校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习惯于“依赖”
母体,不少独立学院的管理“母体”痕迹明显;同时,由于独立学院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一次模式创新,创办历史短又无其他的经验可借鉴,在尚未真正了解独立学院办学规律和特点的情况下,部分母体高校的管理干部自然会将母体的管理经验用于独立学院,出现组织结构和管理经验的迁移。
二、独立学院组织结构设计权变因素分析
权变理论认为,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确定和变化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称为“权变因素”,包括组织战略、环境、规模与技术等。不存在一个唯一的“理想”组织设计适合于所有情况,不同的组织应该针对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那么,影响独立学院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又有哪些呢?
(一)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在组织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环境下,组织的结构应适应环境,与环境协调一致,即在简单、稳定的环境中,组织应采取简单的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采取灵活性强、机动性高的有机结构。
通过分析环境特征,设计和选择与环境特点相一致的组织结构,是独立学院组织结构设计的重要任务。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1.高等教育竞争态势明显
独立学院经历几年的发展,至今已有相当的规模。当前,各独立学院逐步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不断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质量提升和特色凝练工作,而且取得了不少成绩,各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逐步形成。为此,独立学院要在今后的教育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适应性。
2.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而大量工业时代的制造业也乘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东风升级换代,向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大量缺乏知识和技术的人员逐步被市场淘汰,所空缺职位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社会需求。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
不同高校的发展战略需要有不同的组织结构来确保其实现。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确定其发展战略之后,组织结构必然要满足战略的需要。如果是实施前瞻性战略,则应采用灵活机动的组织结构。如加州大学在《1960-1975年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的主导规划》提出加州大学到1975年在校学生总数将达到l2万人的战略目标后,对其组织结构作出了相应调整,加州大学的分校由原来的5所增到了9所,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事业部结构,保证了加州大学在校生达到l2万人的战略实施。而如果实施保护性战略应采用稳定性强的组织结构。实施教育服务区域战略,组织结构则必须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设置了由杭州市各委局办负责人参加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方便;后又组建了合作与发展部,专门负责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络交流,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与规模
不同创办时间、不同规模的高校,在组织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别。通常情况下,高校的运行时间越长,办学规模越大,其行为越规范,其结构越精细。为此,办学历史和办学规模同样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办学初期,学校采取一级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权力集中在学校领导和行政职能部门,这样便于集中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办学时间的持续和学校规模的扩大,单由学校一级来组织管理工作变得比较困难,迫切需要把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为此,学院设置了八个二级分院,学校主要进行目标管理,而分院主要进行工作的过程管理,组织结构在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转变中发生了变化。
三、独立学院组织结构设计策略
(一)两种高校组织结构模式对比
1.最有序的高校组织结构
为了规范管理,高校通过建立自上而下金字塔式严密的等级制结构,实行最有序的管理。该结构注重科层属性,有一系列的运作流程和规范制度作保障,部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员工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明显。最有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管理的职责分明,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组织更具稳定性,但过分追求有序将会带来对外部环境适应性差和缺乏发展活力等问题。
2.最无序的高校组织结构
有些学者认为,高校是一个提倡自由和鼓励创新的组织,应提倡采用“弹性”的组织结构,形成最无序的组织结构。这种管理体系注重高校的知识属性,有利于学术发展、知识创新,但是往往会出现管理层无法控制运作的有效性,无法及时地捕捉外部环境出现的机遇,将很可能被竞争对手超过。
(二)独立学院组织结构设计
1.设计理念
注重市场导向、强调行政效率、强调学术自由,是独立学院在组织结构设计上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极端有序和极端无序的组织结构是许多高校在建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很容易堕入的陷阱,强调行政属性容易死板,强调学术属性容易松散;依据企业创新管理的经验,独立学院的组织结构应该努力寻求市场、行政、学术三种因素的平衡点,建立适应型的创新的组织结构。
我们提倡独立学院组织结构设计应与市场导向结合,使组织结构能够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行为的适度创新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能够更迅速地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并迅速地建立起符合战略需要的创新能力。
2.设计策略
(1)学术机构设置
学术机构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机构,因此在设置学术机构时,要考虑学科特点。为了便于管理和发挥学科交叉功能,在院(系)等机构设置上要考虑学科群的相互依托;而学术机构发挥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平台是科研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独立学院在此类机构设置上要尽可能考虑与区域经济需求相结合,提高机构的效能。
目前,独立学院设置的学术机构主要有:学校层面设置的发展或咨询委员会,学校、院系层面设置的各级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校层面设置的职称评审或推荐委员会,跨学科设置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