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七辑)
18674700000026

第26章 绍兴市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机制和环境研究(1)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发展的灵魂,任何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在第四届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为中央和地方的创新活动指明了方向。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区域的自主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各类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区域创新战略的核心任务。绍兴市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的城市,优化机制和环境、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区域创新,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动创新和人才工作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提升绍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内在要求。

为此,必须立足区域创新视角,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出发,梳理绍兴市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机制和环境的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

一、现状和问题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绍兴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GDP年均增速呈逐年加快趋势。到2005年,绍兴市GDP达1440.48亿元,人均GDP为3.31万元,均居浙江省第4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列全国第41位、浙江省第3位。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第18位,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浙江省第2位,被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发展的主线,自主创新则是经济全面进步和转型的动力来源。

1.特色产业优势凸现,块状经济实力雄厚

绍兴市已经形成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十大产业。

2005年,纺织、机械、医药化工等前三大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1.2%。目前,绍兴已形成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36个,其中有9个销售收入超过百亿。36个块状经济分布全市,如绍兴县的化纤、制造、印染、服装;诸暨市的袜业、珍珠、五金、衬衫;上虞市的伞业、化工、机电照明;嵊州市的领带、厨具、小家电;新昌县的医药、轴承、纺机;越城区的纺织、家私、食品等。尤其是领带、轻纺、袜业、珍珠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较大影响力。块状经济占了绍兴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5%,成为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产业基础。

2.政策扶持效果显现,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绍兴市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和自主创新工作。“十五”期间,绍兴市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整合力量,创新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和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制定了大量鼓励人才自主创新的政策和优惠举措,同时积极落实国家、省扶持高新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绍兴市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3.产学研合作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平台更加广阔

绍兴市深化了与浙江大学的全面合作,与中科院等20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实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构筑平台驱动,围绕绍兴块状经济,着力建立长毛兔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领带业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微特电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绍兴市已建成绍兴、上虞、新昌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材料、纺织、医药、环保装备、精细化工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绍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层次人才载体平台建设,能增强人才吸附能力。

4.人才结构逐渐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2005年底,绍兴市各类人才总量为44.64万名,占总人口的10.26%。其中党政人才16938名;规模以上工商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7673名;专业技术人才228355名;高技能人才153560名;农村实用人才29850名。目前,全市各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行列。绍兴市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四个“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之一,“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并已连续五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位居浙江省第三位。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新昌县被确定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

5.高新技术产业粗具规模,科技投入较快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粗具规模。至2005年,绍兴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已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3家。初步形成了纺织、环保设备、生物医药、家电、化工、电子信息等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推进了绍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科技投入较快增长,企业对技改和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3、2004、2005年全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分别达22.3亿元、33.8亿元、37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2.04%、2.57%、2.56%。较大规模的技改投入提高了企业设备水平,夯实了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硬件基础。研发投入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更为直接。到2005年底,绍兴市已有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46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0家,其中重点研发中心24家,占浙江省的38%。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2005年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73.7%,可见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是绍兴自主创新的主体。

6.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丰硕

“十五”期间,绍兴市累计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37项,省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4项,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211只;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到2005年底,累计授权专利6285项,其中发明专利367项。绍兴市拥有“中国名牌”26只,“中国驰名商标”10只,约占浙江省总量的1/5,成为中国12个“品牌经济城市”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1.创新机制严重失灵

(1)长期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缺乏,导致创新短期化和创新层次难以提高。职业经理人市场缺失使得管理人才无法获取剩余索取权,缺乏有效激励,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整,无法避免管理人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科技人才较多采用项目承包、项目奖励等短期激励,缺乏长期激励。调查问卷显示,95.91%的企业对研发人员的主要奖励方式是岗位工资加一次性项目奖励,采用期权、收益分享、职位晋升等激励方式的企业分别只占0.63%、1.50%、1.97%,同时企业大多是传统管理模式甚至家族式管理,财务模式无法支持期权等现代激励方式;对实用人才的激励不足使得与绍兴产业相适应的实用人才也存在较大缺口,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等产业的熟练工人流动频繁,能工巧匠和农村经营人才的缺乏使绍兴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2)促成人才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学习机制缺损,导致人力资源积累不足。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绍兴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突出,对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几乎没有培训,而对实用人才大多仅限于简单的岗位培训。核心竞争优势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和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绍兴企业尚未形成学习型组织,对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利用不足,对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创造力也不够重视,企业从员工身上吸取、整合知识、组织形成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但是很少有企业内部职工互相学习,通过学习吸纳对本企业适用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和增强知识创新的能力,然后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使企业获得创新能力。

(3)推动创新分工协作的合作机制缺失,导致创新平面化和低层化问题突出。在产业组织中领先企业要成为产业领袖专注于做品牌、营销和网络,而用外包、配套等分工网络把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价值链分工。由于绍兴领先企业的功能升级受阻,市场拓展能力有限,尤其是企业依托国内大市场(品牌、营销、研发)实现功能升级的成本和风险无穷大,大大限制了外包分工体系的发展,实现与中小企业的价值链分工,优化产业组织,来汇聚大企业的市场势力。一方面,现在领先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的价值链分工范围有限,功能层次低;大都停留于弥补领先企业季节性的生产能力不足,或领先企业因生产规模扩张管理费用和固定费用分摊过高,而向中小企业发包。另一方面,领先企业较大量的外包中仍属再包,也即领先企业从外贸中介接单再分包给中小企业,这种外包(再包)并非是领先企业功能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方面,调查问卷显示绍兴的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之间的沟通合作较为薄弱,企业从科研院所等处获得的支持与信息较少。民外合璧方面,通过与外资合作引进知识和创新还十分少见。

(4)市场低成本的产品信息甄别机制失灵,导致“次品市场”问题和创新投入不足。领先企业品牌建设面临普遍仿冒和次品市场的冲击,调查问卷显示,有69%的企业曾被其他企业仿冒过,其中还有43%的企业经常被其他企业仿冒,仿冒的企业基本上本地和外地都有;商业性品牌和设计正在发育之中,以商位为微观主体的功能升级步伐十分缓慢,在绍兴市场中,已发现有部分商位经营户开始自创商业性品牌,少量开始自主从事结构和外观设计(研发),从而向生产企业发放订单分包,探索控制掌握品牌、销售和设计高端价值环节,向生产企业渗透,进而控制生产企业,与它们实现价值链分工。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发展倾向还在发育之中,做大做强受商位为微观主体的经营和资本积累规模的约束,进一步发展更要受国内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环境的约束。

(5)区域产业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缺失,导致人才自主创新落入低水平陷阱之中。绍兴专业化产业区基础上分工的深化,带来了大量的且是浅层次的递增报酬。包括形成了各类生产协作体系上的弹性生产体系、企业内外部超细密的专业化分工,灵活的外企网络,知识的溢出和转移,丰富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等。但这种递增报酬是浅层次的,本质上是短期不可持续的。首先是因为这种递增报酬依据的创新,是浅层次的、短期的创新;其次,这种递增报酬以外部经济为主,是典型的马歇尔古典式的报酬递增。古典式企业之间的原子型竞争和浅层次、短平快创新支持的、间隔很小的产品差异,普遍的向下价格竞争倾向,使浅层次的递增报酬必定耗散殆尽。企业开放产权,面临控制权市场失灵的约束;建立品牌为纽带的大规模营销网络,面临商标权侵犯、沉没成本损失的巨大风险约束;追求经营上的规模经济,面临多层次代理制中应收款等信用问题的约束;追求深层次、长期的创新,面临普遍仿冒、创新溢出的约束等。

2.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1)产权保护制度环境亟待改善。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构建企业创新良好外部制度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使得企业能够保护创新成果、增加创新收益,从而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企业研发创新面临普遍模仿、知识产权侵犯问题,导致领先企业创新激励不足,普遍模仿与浅层次、短平快的研发相互锁定。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且地区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问题严重,而企业自身对知识产权保护也开始漠视。调查问卷显示,有43%的企业认为产品被仿冒情况严重,企业发现其他企业模仿后,有43.55%的企业会向工商部门反映,有5.53%的直接找模仿企业责令其停止模仿行为,仅有4.75%的选择向法院起诉,更有34.14%的企业认为无能为力而不采取行动,其余企业则采取其他行动来避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