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修养导论
18676100000023

第23章 人生是在交往中度过的(5)

心理相容,需要交往的双方共同建构。所谓心理相容,就是指彼此在认知上的肯定和认同,在情绪上的满足和悦纳,在行为上的应答和协调的状态。相容,包括宽容、容纳等。勺子总要碰到锅沿,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和冲撞,不要去计较细枝末节,过于计较,反而会失掉人际感情沟通的空间。同时,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正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差异,尊重他人的个性,倾听不同的声音。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要学会冷静、克制和忍耐。宋代苏轼曾经说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此不足为大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中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气度恢弘,心志高远,求同存异,超越分歧。如此方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能够原谅别人是美德,能够宽容别人是高尚。

宋代卢梅坡写了一首诗《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中通过对梅和雪的评论,告诉人们事物各有短长,应该相容共处,才能相得益彰。

梅花、飞雪,都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出现在冬春之交。梅雪争春,高下难分,各有长处,各有不足。既不能以梅花之香去否定雪,也不可用雪花之白去否定梅,梅雪相容,才能构成一幅动人的飞雪迎春图。虽是哲理诗,却写得很有情趣。

四、谦虚

谦虚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品质。谦虚好学者,人们总是乐于与之交往;反之,狂妄自负、唯我独尊的人,人们往往避而远之。在人际交往中,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人,常常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虚怀若谷,是形容一个人谦虚的胸怀像山谷那样深广。虚怀若谷的本质是不自负、不自满。谦虚的人,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清楚自己的不足,加以弥补。谦虚会给人带来智慧,给人际关系带来和谐,给事业带来新的活力。“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因为人们信服一个真理: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好学就会得到好处。

孔子有一次到鲁桓公的庙里,看到祭案上放着一件叫不上名的东西。奇怪的是,这件器皿总是东倒西歪的,老也扶不正。孔子的学识虽然渊博,这次也只得请教守庙人了。守庙人告诉孔子说:“这是‘宥坐’(‘宥’即‘右’,‘坐’同‘座’),是放置在座位右面用来警戒自己的。”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噢,原来‘宥坐’就是这样,我曾听说过,这种器皿空着的时候就倾斜,灌水达中时就能保持端正,若把水灌满,它就会自动倒翻。”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百闻不如一见,你们不妨试一试。”弟子们好奇地往里面灌水,果然,灌到中间时,歪斜着的宥坐就端正了。再继续往里灌,刚刚灌满,宥坐立刻就翻倒了。看着祭案上翻倒的宥坐,孔子深有所感,长叹一声:“唉!自古以来岂有满而不覆之理?!”孔子从宥坐的空而斜、中而正、满而覆的现象,悟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谦虚不是空虚。谦虚的人好学,愿意充实自己,但不自满。古人说:“善者学,其如海乎。”好学的人,其心地像大海一样宽广,并且总把自己放得很低,接受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水也不满。一个人有山谷那样的胸怀,有大海那样的气度,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识广博、知心朋友众多的人。

五、互利

互利是指交往的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于是,促进双方交往关系的继续发展。人际交往中的互利,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双方互利程度越高,关系就会越稳定、越密切。

互利,合乎人性,合乎规律,合乎自我实现的需要。互利双赢,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虽然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但生活的本质、人际交往的本质并不是竞争,而是以相互依存为根本。即使是市场经济,也有竞争的一面和协作的一面,何况,在生活中许多人际交往并没有竞争性,双方主要不是物质利益上的交易,而是感情上、精神上的交流。

一个人有惠人精神,在人际交往中就能增进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利他和合作行为。人在一生中不能没有朋友。有时朋友比“我”还重要。一个人如果终生没有朋友,不仅是遗憾的,而且是可悲的。个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有的事情难以完成,而朋友正好有这方面的特长,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正如清代学者顾嗣协所言:“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时候双方合作,就能互利双赢。

人际交往主要有六种模式。第一种,我输你赢,即我不好,你好。这种人看起来是与世无争,其实是自我压抑,最终损害人际关系。第二种,我赢你输,即我好,你不好。这种人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不利人与人沟通。第三种,双方皆输,即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种人容易争执不休,相互攻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第四种,我赢,不管他人输赢,即我好,不管他人好不好。这种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漠不关心,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第五种,如果不能双方皆赢,宁可双方皆输,即本想我好你也好,结果办不到,那就舍弃互利,双方都不好。第六种,双方皆赢,即我好,你也好。这是一种既自信、自爱,又尊重、容纳的交往意识。即使双方遇到分歧,也会出于爱心说话,促成和解,达到互利。人际交往中最佳选择只有一个:双方皆赢!

六、挚爱

人类世世代代渴求获得诚挚的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内心充满爱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爱使人更加相信自己,更加相信别人,并使人获得更多的友谊和人间亲情。这种爱的力量,不但使自己从中获得幸福,而且能够给予别人幸福和满足。爱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感情,净化自身的心灵,使人变得更加美好而善良。

在孔子“仁”的学说中,非常强调“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把“仁”和“爱人”联在一起,这个命题是孔子完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郭沫若说:“孔子发现了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爱是什么?爱的含义当然深广无穷,爱可以使人想到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和情景。爱与漠不关心是相反的。爱是喜欢和付出,爱是关心和惦念。

日本学者今道友信认为,古典人学大家孔子的仁家学说是博大精深的。“仁”指的是有两个人的时候,理念状态的爱的完成状态。孔子说:“仁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意思是说,为爱而生的人要有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的决心。仁这种通过自我牺牲而成就的爱,又源于何处呢?孔子认为,仁爱既源于血缘,又超越血缘,两者交织着“恭、宽、信、敏、惠”。对道的爱是恭;对他人的爱是宽容;对朋友诚实的爱是信;对工作的爱是敏;施惠于可怜之人的爱是惠。这一切构成了人际关系的理想——仁爱。

我们所说的挚爱是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它是友谊与仁爱的合金。有了它,人间将变得更加和谐与温馨。

七、守信

守信是人际交往中又一重要问题。信,此处指信用。守信践约,这是做人的人格要求。从古至今,人们都把“信”看得很重。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í),小车无(yuè),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就好比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车靠什么行走呢?

都是中国古代车子上必要的装置,没有它们车子便不能行走。信用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言必信,即说真话,不说谎话,否则,就不能使人相信。说真话是实事求是的表现,与之相反的就是说谎话。对于说谎者,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论述道:“你可以在有些时间中欺骗某些人,你也可以在某些时间中欺骗所有的人,但你却不能在所有的时间中欺骗所有的人。”任何谎言都无法永远掩盖事实真相。谎言,使人失去人格,使人失去信任。二是行必果,即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实践诺言。信与行为必然联系。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古人不肯轻易出言,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行为跟不上,这种言语是可耻的。

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一旦许下诺言,就要不遗余力地去兑现。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量力允诺。诺言能否兑现,不仅取决于主观的努力,而且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时照正常情况可以办到的事情,由于客观环境出现意外的变化,又办不到了,使人有失诺之感。因此,许诺应留有余地。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如果多次轻率许诺,便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丢掉起码的人格。

信近乎义。先有说话信实,互相信任,然后才有互相合作。有信才能亲,信是亲近的前提。言而有信,能够赢得人们的敬重与拥戴。清代顾炎武说:“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真是金玉良言!

八、真诚

中国儒家经典《大学》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自庸》说:“君子诚之为贵。”真诚是人的一种美好的品德。真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真诚,就是真心实意,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真诚一旦成为某个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那就成为某个人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知心的朋友和永久的友谊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