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危机管理通论
18677400000017

第17章 公共危机预警管理(7)

第一,减少决策时间和决策压力。由于危机具有紧迫性、信息不充分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特点,危机发生时,要求公共危机的预警者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信息下进行决策,而且决策是否正确很快就能从危机的进展中得到验证。正确的决策阻止或延缓了危机的恶化,错误的决策无法阻止危机的恶化,甚至使危机加重。因而,危机中的决策不但时间紧迫,而且决策的压力很大。

第二,减轻人们的心理紧张感。如果没有制定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危机发生时人们会感到突然;对危机的了解不深,人们对危机的熟悉程度较低;对危机的控制能力低,对自己的公共危机的预警能力缺乏信心,在公共危机的预警中心理上比较紧张也是正常的。政府制定了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的情况下,公共危机的预警人员对危机本身和危机中可能出现的情景都有比较充分的考虑,对危机的各种情况考虑过相应的处理措施,这样一旦危机发生并遇到危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公共危机的预警者就能排除紧张感,也就有能力来处理危机。因此,危机中人们的心理紧张感就比没有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时轻得多。

第三,合理配置危机反应和恢复时所需要的资源。由于危机的紧迫性,危机反应和恢复所需的资源不但要充分而且配置要合理。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通过对危机所需的资源进行事先合理地配置,减少危机对资源造成破坏的可能性,而且使资源在需要时能尽快投入使用。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日常公共危机的预警中合理配置危机所需的资源,以便在需要时,资源能及时有效地、几乎没有损耗地用于危机处理。

第四,使危机反应和恢复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规定危机中各个公共危机的预警小组成员和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一旦发生危机,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就能尽快地根据计划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计划指明危机所需资源的最佳配置,危机反应和恢复所需的资源可以以最佳的方式获得。计划也规定了有效的沟通方式、媒体管理方案、行动方案,使危机中的沟通、媒体管理、行动更为有效。

(五)建立危机监控系统,确立预警范围、预警等级

危机监控系统是指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危机的来临,建立一套能感知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行动。危机监控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相应的公共危机的预警监控系统工作过程是: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将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和指标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是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最后是发出警报。危机监控系统的建立对公共危机的预警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政府进行快速地反应,其次是减少危机监测成本和提高危机监测效果。

建立危机监控系统必须明确监控主体,监控主体不同于预警主体。监控主体是掌握预警主体提供的信息,全面分析情况,并随时作出反应的机构。因此,它主要还是由政府和专业机构组成。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部门,可以建立不同的类型危机的监控机构。像商务部就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共计456类重点敏感商品进出口异常情况建立了预警监测分析系统;气象部门则建立了高温预警系统,监控高温状况。不同类型的危机,可以针对各自具体情况建立监控主体和监控系统。还可以针对各地区不同情况,设立地区统一的危机监控机构,将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化。如,杭州市准备建立的危机预警中心,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一种做法。

建立危机监控系统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危机监控系统要能采集到危机预警所需要的信息。(2)危机监控系统能准确地预警危机,既不会对不是危机发生的信号发出错误的预警,也不会忽视危机发生的征兆。(3)危机警报系统能被应该接受警报的人接收到,并能被警报的接受者正确地理解。(4)各种危机之间不会相互干扰而影响危机警报的接收。(5)危机监控系统的建立和使用要经济、合理。(6)危机监控系统必须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建立量化的标准有助于衡量危机状态,也有助于事后评估。

根据危机监控系统的要求,危机监控系统的建立过程可以作如下表述:

(1)确定政府需要对哪些危机建立监控系统。

(2)评估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危机征兆与危机发生之间的关系。这时需要政府组织各路专家和受危机影响的部门成员一起参与评估。

(3)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危机监测的内容和指标,并确定危机预警的临界点。

(4)确定建立什么样的危机监控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设备、程序,需要为危机监控系统配备哪些资源。

(5)评估危机监控系统的性能,了解系统的特性,如系统的误差、系统的准确性、系统的可信度、系统的稳定性、系统需要什么样的维护措施、系统的连续性、系统可能受到什么样的干扰,等等。

(6)为危机监控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配备人员,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使用和维护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7)向需要接收危机警报的人们说明危机监控系统,使他们能理解危机警报,并在收到危机警报时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危机警报演习,使人们掌握如何对危机警报做出正确反应的方法。

危机监控系统还必须有一个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危机监控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以保证危机监控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诊断制度包括自身诊断和外界诊断,自身诊断主要是监控系统内部必须有一套程序化的诊断和复查机制,能够及时对现有的预警监控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复查;外界诊断主要是由监控机构外的相关的政府机构、中介组织、专业技术机构、媒体等,可以确定一定数量的以上组织进行定时、定量地诊断监控系统,另外,其他相关组织或个人可以在发现监控系统问题时进行及时反映,监控机构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对外界诊断做出处理。通过以上提到的诊断方式,从不同层面对现有的监控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从而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以减少监控系统的错误和失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提高监控质量。

(六)提高社会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公共危机的预警其实是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在美国,公共危机的预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在灾难防止与紧急应变上发挥了极大的功效。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提高我国当前民众和政府官员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提高在危机情况下的“自救”、“共救”、“公救”意识,加强公民尤其是公务人员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实际应对能力的训练。

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全民公共危机的预警意识的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又比较庞大的工程。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负责这一工程的实施。而培训机构建立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批专业的公共危机的预警知识的培训人员。他们必须对公共危机的预警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能够对某一类的危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如果培训人员对公共危机的预警知识、特别是应对危机的技能一知半解,就会造成很严重的结果。可以先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来培养首批危机培训人员,我们可以邀请公共危机预警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除了这批培训人员和类同于其他培训机构的有关设施外,培训机构必须有像模拟公共危机的预警的实验室等特别的设备,使被培训人员更能直观地去体会。

第二,模拟危机情势。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所以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就像不断进行的消防演习一样,通过演练各种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消防人员的消防意识,能够使消防人员时刻做好防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三,政府要加大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各级部门要尽快推动公共危机的预警研究,其中重要的各级政府能够和适合的科研机构进行通力合作,选择实际案例,建立各类危机案例库,并从理论总结到实际操作全方位寻求符合我国国情、政情的解决方案。

(七)建立危机的风险评估与诊断制度

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机制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预防危机发生,降低危害,二是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与可能导致的后果。要实现这两项功能,建立对公共危机的风险评估与诊断制度是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对危机监控的主要手段。现代的风险评估以专业性和和量化为主要特点,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进行风险评估,全面考察公共危机发生的概率、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以预防的手段,有助于预防公共危机,并尽力将公共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当然,风险评估作为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直接有赖于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和高效运转的组织人事系统,在公共部门(政府)中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还需要各方面的完善。

在全球化视野中,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公共危机则显得更为复杂。我国学者薛澜等人认为,转型期中国的公共危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2)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大规模;(3)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4)危机波动方式多,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和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各种公共危机。在这种情况之下,构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的任务就尤为艰巨。公共危机预警管理体制的构建是以政府为核心的机制建设,但随着现代公共危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单一的“政府中心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构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机制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以政府为中心的危机管理”转向“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念转变。诚然,公共危机预警是政府的一项责任,而对公民社会的有效治理而言,实现共同治理、协同预警管理,也是提高公民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