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03

第3章 海岸带特性和海岸带开发的理论基础(1)

第一节 海岸带的定义及其开发利用特性

一、关于海岸带的定义

学术界目前对海岸带尚无统一和通用的定义和界定。199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认为,海岸带上限是约200m等高线,下限是大陆架的边坡,约200m等深线。

海岸带是陆地、大气、海洋相交的地区,这里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理能量、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大量开发活动,而且在全球变化中环境变得非常脆弱。

从海岸带生态系统含义考虑,海岸带涉及河口、海湾、海峡、三角洲、淡水、森林、沼泽、海滨、盐沼、海滩、潮滩、岛屿、珊瑚礁、海滨沙丘及各类海岸的近岸和远岸水域,其向陆方向上界为盐水和半咸水影响达及的地区,海域的狭义部分为近岸浅水地区,广义部分可扩展至整个大陆架。从海岸变化的地质过程和物理过程角度出发,海岸带的陆上界限应是古海岸线和最大风暴潮达及的区域,海域界限为波浪作用影响的浅水地区和河口羽流输移扩散的外界。恽才兴所划定的海岸带地区的具体界线,不同于自然资源调查的以距海岸线向内10km左右为界,而是以行政区划为界,把凡是在行政区划上拥有海岸线或河口岸线的县市均划入海岸带地区范围,其中上海和天津两个中央直辖市只划入市区和临海的市辖县,有些市辖县临海而市区本身不临海的市,则只把临海的市辖县以及受其个别市区划入海岸带地区。按上述原则划入海岸带地区范围的共计197个县、市或市区,总面积约27.7万平方千米(恽才兴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提出了海岸的新概念,认为现代海岸是指海陆交界处相互作用、变化活跃的地带,而海岸带上限是现代波浪作用的上限,在陡峻海岸是海蚀崖的顶部,在平缓的沙质海岸是海滩的顶部,包括海岸沙丘和其后的泻湖低地;其下限是波浪开始扰动海底之处,这个界限随波浪作用的强度而变,一般来说是在水深相当于波浪长度的1/2或1/3处(王颖等,1994;张永战等,2000)。

有的学者认为,海岸带的定义不是唯一的,而是根据研究的目的有所变化。海岸带的理解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吴志峰等,1999)。狭义的海岸带是指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带有地貌学意义,包括三个部分:(1)海岸,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通常又称潮上带;(2)潮间带;(3)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广义的海岸带则是指以海岸线为基准向海陆两个方向辐射扩散的广阔地带,包括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浅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大陆边缘的地带。目前国际上对海岸带的划分主要有四个标准:(1)自然标准;(2)行政边界;(3)指定距离;(4)选择环境单元。我国1981年开始的全国规模的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中,把海岸带的外界规定为向海延伸到—10~15m等深线,其内界规定向陆地延伸10km左右。

海岸带既是一个辐射的概念,又是一个扩散的概念,即靠得最近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单元,遥远的应扩展到省、市、自治区甚至周边国家;另一方面海岸线的最主要根据地是海港,岸外的根据地是海岛,海岛以外能扩散到领海,领海以外是经济管辖区,再外是开放大洋。

本文意义的海岸带的具体界线,不同于自然资源调查的以距海岸线向内10km左右为界,而是以行政区划为界,把凡是在行政区划上拥有海岸线或河口岸线的县市均划入海岸带地区范围。

二、海岸带开发的特殊性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特殊地带,海岸地区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海岸带区域在人文、自然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海岸带的现状是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海岸带的特点和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带的重要性和开发的必要性。对于人类而言,海岸带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大部分海岸带区域(尤其是三角洲地区)分布着肥沃的土地资源,并且拥有较好的淡水资源条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类在海岸带上发展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港口文明。其次,海岸带是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取所需食物。第三,海岸带蕴藏有多种多样的资源:有的海岸带海底蕴藏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等矿产;海滨的沙滩、阳光、海水、空气是诱人的旅游资源;海岸带还储存清洁的潮汐、风、化学等能源。这些资源是人类发展和繁荣的巨大物质与能源保障。第四,海岸带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活动明显集中于海岸带,这显然是海岸带所具有的水土、地形、气候、交通、位置等资源和区位的优越性决定的。海岸带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空间和资源,人类正是以海岸带为载体向内陆和海洋扩展,将全球联为一体。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人类和海岸带的关系日益密切,海岸带对人类的发展将起更大的作用,对人类认识地球系统也将具有更广泛和特殊的意义。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证明,海岸带是人类认识陆地和海洋的基线。

2.海岸带动力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海岸带是人类社会生存和自然环境演变的特殊之处,具有复杂性,其主要海岸带区域的复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作用的复杂性。海岸带的自然作用主要是自然动力作用,在海岸带具有自然界复杂、广泛的动力作用,复杂的动力作用对海岸带区域的影响和作用极其深远。海岸的动力作用包括常态的海岸特有的波浪、潮汐、潮流、海流、盐水入侵、海平面上升等海岸地区特有的动力作用,也包括受到突变的海洋动力作用,如热带气旋、台风及风暴潮、海岸侵蚀等。

其次,海岸带区域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作用频繁。海岸带区域的复杂动力决定海岸是人类社会的多灾害地区。海岸常态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海岸地区,对海岸带区域的环境和演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自然界的巨大改造能力的基本表现,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候,可以从量变到质变,演变成为自然灾害和人类灾难。海岸的突变性动力作用本身就是灾害,以破坏性、毁灭性作用于海岸地区,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再次,海岸带的复杂性表现在人类活动方面。海岸带是全球人文和自然融合比较充分、频繁的地区。人类活动一方面带来高度发达的文明,另一方面也给自然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创伤,同时又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人类活动使海岸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演变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和不确定化。

3.海岸带区域人类抵御灾害的脆弱性和人类开发的过度性。海岸带在人文和自然两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在人文方面,首先,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脆弱性。由于海岸带区域人文密集、经济集中,在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害和破坏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的程度较深,人类社会因此遭受的灾难和损失无比巨大,表现出脆弱性。其次,表现在人类自身的不合理或过度的生产。人口的无节制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垃圾、废弃物质的随意处置、排放,环境的随意破坏和摧残,海岸工程不当建设,经济发展未考虑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和保护,使海岸带成为一个人为的环境和生态的脆弱区。在自然方面,由于海岸带动力作用复杂、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度大和影响范围广,使海岸带易于受到侵害和破坏,海岸带成为自然界灾害深重的特殊地区,造成海岸带区域的巨大损失和破坏,成为自然环境的脆弱区域,这是海岸带脆弱性的又一个方面。海岸带的脆弱性还极大地表现在人为作用和自然作用的交互和叠加。在海岸带环境,人为活动和自然活动截然不同,但在影响和结果上是交互、叠加和共同的,共同作用于海岸带环境这个人类和自然的共同体中,人类社会的损失和破坏与自然环境的损失和破坏同在。海岸带的脆弱性尚在不断的加剧之中,这种加剧来自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众多不良因素还在使海岸带走向脆弱;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海岸和人类社会的破坏力远未减弱,有的还在加剧之中,使海岸的脆弱性加深。

4.海岸带经济发展的跨越性和环境变化趋势的严峻性。海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地带,工业革命以来,它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矿产资源的快速集聚,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海岸带开发活动,使海岸带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空前加快。这使得海岸带的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1)海岸带区域的人口密度增长过快,而人口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各种矛盾冲突的主要潜在因素;(2)海岸带区域临海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突出;(3)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近岸海域的污染和淡水资源的短缺;(4)海岸带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衰退;(5)海平面上升使得海岸侵蚀加强、大片滨海湿地丧失以及洪涝灾害增加;(6)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渔业资源不断退化。

由于人类活动和海岸环境的变异,导致海岸带的自然灾害有逐步加剧的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面上升加速、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灾害更加频繁,人类活动不但直接对海岸带产生损害和破坏,而且间接损害和破坏海岸带自然环境,降低其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也使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对人类社会的侵害和破坏不断加剧。

三、海岸带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

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相对严重等具体情况而言,海岸带可持续利用更具迫切性和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全球社会所普遍认可并全面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战略思路和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首先,人类社会生活在一个人文与自然的共同体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一个有机空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资源,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这些作用力和影响力不但包含人类改造自然而获得自身发展的巨大成功,而且还包括人类改造自然而对自然产生的巨大的破坏和摧残。人类社会在生存和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摧残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恶化,这种恶化的环境对人类社会本身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从深层次影响和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自然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有度、人类需求无限的情形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和长远,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子孙后代将会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环境不利中挣扎。

其次,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不但有人类的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而且有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持续进步和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与发展,更有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美化和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再利用,求得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求得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有度的生态环境下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海岸带区域更需要可持续发展。海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地带,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我国,海岸带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沿海地区以13%的土地面积,养活了42%的人口并提供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向海岸带区域集聚,海岸带区域的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使得海岸带区域的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研究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实施海岸带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高技术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打破传统的产业方向,正向着多方位开发利用飞速发展。全世界海洋产业的产值从1980年的3400亿美元,发展到1990年的6700亿美元,2000年达到15000亿美元,成为少数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惠绍棠,1998)。海岸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