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18686700000023

第23章 工业物流地理(4)

(11)烟草加工业

我国烟草加工业在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受利益驱动而持续快速发展,产量高,产值大,经济效益显着,布局转移快,很快就成为中、西部地区若干省和较多地市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内地平均每年生产、收购烟叶及卷烟产销量均占世界1/3。2006年,我国卷烟产量20218亿支,全国人均达1538支,增长很快。烟草加工业以前高度集中于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现在扩展至全国各地,尤其是地处内陆的西部、中部地带。烟草加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居前12位的依次为:云南、湖南、湖北、贵州、上海、广东、河南、四川、山东。云南一个省的产量占全国的1/4,居首位;上海烟草加工业因受原料供应限制,从以前占全国首位而衰退,但上海仍然是我国高级香烟生产中心之一。

现有主要卷烟厂分布于云南玉溪、昆明、曲靖、昭通、楚雄,上海,湖南长沙、常德,贵州贵阳、毕节、遵义,湖北武汉,广东广州市,河南新郑、郑州、许昌等地。

我国烟叶产地相对集中,而卷烟生产则相对分散。近十多年来,烟草加工业企业已大为减少,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经济地带逐渐转移的趋势。推动烟草加工业布局继续西移,使其在布局上进一步接近原料产地,并借以推动西部、中部经济地带特别是烟叶生产主产区(如滇黔)的资金积累与经济发展。

我国虽是烟草大国,却非烟草强国。在国际烟草出口市场上,中国内地烟草出口只占3.5%,卷烟出口仅占1.8%。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品牌而言,国内烟草企业还难同国外烟草大公司相抗衡。至2003年,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市值245亿美元,2003年营业额110亿美元,所产香烟占中国内地消费量92%,而这相当于全球消费量1/3。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改变烟草业布局小而散、低水平割踞区域市场的局面。为此,按烟草专卖规划进行跨省重组,最终形成华东、西南、华中(含两广)三大烟业中心。

4.2.3 造纸工业

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造纸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着的特点,其产业关联度强,市场容量大,是拉动林业、农业、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造纸产业以木材、竹、芦苇等原生植物纤维和废纸等再生纤维为原料,可部分替代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

目前,我国的纸及纸板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2位,我国已成为世界造纸工业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2005年,我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3800万~4000万吨,比2000年的3000万吨增长27%~33%,年平均增速4.8%~5.9%,人均消费水平34~38千克。

其中,新闻纸200万吨,印刷书写纸1000万吨,生活用纸320万吨,白纸板400万吨,箱纸板640万吨。木浆比重(含进口木浆)由2000年的16%提高到20%。中高档纸品由2000年的45%提高到60%。平均吨浆纸综合水耗由300立方米下降至150立方米,其中吨纸水耗由100立方米下降至50立方米。改造后,重点企业的吨浆纸综合水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立方米以下,其中吨纸水耗20立方米以下)。

生产1吨纸要消耗比它本身重量和体积都要大得多的原料,故造纸厂的建设,一般选择在原料产地或集运中心附近;又由于生产过程中耗水多,排污量大,故也应考虑尽可能接近水源,并需经处理方可排污。造纸工业布局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在政府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业每年产生废水32亿吨(仅次于化工行业),其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从废水中COD指标来看,造纸业占全国COD总排放量(510万吨)的33%。

造纸业是目前我国轻工业中唯一的总量短缺、供不应求行业,产需缺口大,结构性矛盾也很尖锐,这也是纸业发展和布局容易失控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之一。

1.产业集中度低,分布广泛

2005年,我国纸产量、消费量分别占世界10%、14%。但位于前三位的造纸企业(晨鸣造纸、金东造纸、华泰造纸)年均销售额为69亿元,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的机制纸及纸板生产分布于山东、浙江、广东、河南、河北、福建等省,在广州、中山、江门、湛江、洋浦、营口、丹东、吉林、石岘、佳木斯、保定、济源、天津、北京、上海、寿光、宁波、杭州、南平、沙县、漯河、汉阳、岳阳、柳江、乐山、钦州等地,建有一批大中型造纸厂,并大体形成了我国造纸工业的布局。宁波是目前全国最大造纸基地,江门、钦州为在建的造纸基地。

对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来自草浆造纸,故近年在洋浦、日照、南宁、湛江等地新建大型木浆厂,使木浆造纸比重提高。其中“海南金海浆纸”100万吨漂白木浆项目,2006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是全国最大的单一制浆生产线。“金海浆纸”在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高达24亿元。造纸业布局及工艺上的巨大变化,对调整造纸工业的原料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布局的改善起促进作用。

2.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地域布局调整

长期以来,因森林资源贫乏,加上造纸原料的“草木之争”同“国情”、“路线”问题联系过多,致使“以草为主”的原料方针长期不变,造成我国造纸业以非木材纤维为主要原料,木浆发展缓慢,且林业与纸业发展互有脱节。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严重限制了我国造纸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生产清洁化方向发展。

近期,造纸业的结构调整是发展林纸一体化,实现以木浆为主要原材料的“清洁造纸工业”。而由造纸企业自身建立原材料基地,定向培育造纸速生丰产林,则是实现林纸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将造纸基地向外部延伸,在国外条件适合的地方建立造纸原料生产基地,加工纸浆,再运往国内造纸。这将使我国造纸工业发展及其布局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造纸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纤维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力求资源配置合理,与环境协调发展。造纸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应“由北向南”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新布局。长江以南是造纸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以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为主,加快发展制浆造纸产业。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充分发挥现有骨干企业积极性的同时,要加快培育或引进大型林纸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主体,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西南地区要合理利用木、竹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持木浆、竹浆并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要重视利用国内外木浆和废纸等造纸,原则上不再布局利用本地木材的木浆项目。长江以北是造纸产业优化调整地区,重点是要调整原料结构,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生产集中度。黄淮海地区要淘汰落后草浆产能,增加商品木浆和废纸的利用,适度发展林纸一体化,控制大量耗水的纸浆项目,加快区域产业升级,确保在发展造纸产业的同时不增加或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东北地区加快造纸林基地建设,加大现有企业改造力度,提高其竞争力,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制浆造纸企业;西北地区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加快造纸产业的整合,严格控制扩大产能。

重点环境保护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大城市市区,不再布局制浆造纸项目,禁止严重缺水地区建设灌溉型造纸林基地。

3.林浆纸一体化建设

林浆纸一体化,改变以前林纸分离的传统布局模式,以造纸企业为主体,通过资本纽带将企业与原料林基地结合,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布局。国际造纸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确定了“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我国并未重视。

近年,投资林浆纸一体化和造纸林基地建设虽有所进展,但速生丰产林面积仍不够大。因市场需求以及桉树所具有的生长能力强、纤维质量好等特性,一些造纸企业和许多农户造林面积很大,桉树正在成为中国南方人工林主要树种。在世界造纸业大公司推动下,目前我国桉树种植面积激增至150万公顷,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3位。但也有人担心桉树发展过快可能造成不良生态影响。

4.造纸工业调整与发展

立足改革,突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抓好原料、产品、企业、技术、区域、投资结构的调整,强化环境治理。

(1)调整原料结构,逐步实现以木材纤维为主,扩大废纸回收利用和合理配用非木材纤维,逐步降低非木纤维比重

①木材纤维。造纸工业发展所需木材原料要依靠国内、国外两个资源解决。一是积极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木浆造纸规划,大力发展国内人工速生造纸工业林基地(南方松、桉树、杨树等树种),逐步实现大型制浆造纸企业60%用材供应基地化;二是调整现有木材资源的消费结构。

②废纸。扩大利用进口废纸,加强国内废纸的回收和利用,尽快建立国内废纸回收和供应的市场体系,规划建设废纸分选基地和大型废纸浆厂。

③非木纤维。非木纤维原料主要包括芦苇、甘蔗渣、竹、麦秸、麻等。要加大芦苇基地建设,加快调整草浆结构和治理污染。

(2)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多样化,增加市场有效供给,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结构

要重点发展高档新闻纸、书刊印刷纸、信息用纸、办公用纸、商品包装装潢用纸和纸板、涂布纸和纸板、食品医疗用纸、特种工业加工纸及中高档生活用纸等。纸及纸板产品应向薄型化、上质量、上档次、多品种方向发展;印刷书写纸、包装纸板、生活用纸等几大类产品要提高质量、档次和产品升级换代。特色产品要注重增加新产品和新品种。同时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减少低档次产品生产能力。搞好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

(3)调整企业结构,实现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小企业特色化、企业经济类型多元化

着力培育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林纸结合的大型造纸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造纸工业的生产集中度,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实施纸业规模经济政策。企业规模最低限值为:木浆纸厂年产10万吨,草浆纸厂年产3.4万吨,特种纸及纸板厂年产0.5万吨。

(4)调整技术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逐步推进技术与装备现代化

要重点开发高强度、高得率、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制浆生产技术。造纸方面要重点发展低定量、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产技术;纸机向宽幅、高速、高效、低能耗、单台机能力大的方向发展,同时开发表面处理技术。要研究开发新原料、新浆种、各种化学助剂、胶料、填料、涂料的应用,废纸处理、纤维回收和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适用技术,以及提高速生林和芦苇质量与产量的无性繁殖、遗传工程技术等。

(5)根据资源和市场状况,调整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东北地区造纸工业基础较好,要以技术改造和扩建为主,继续发挥其造纸工业老生产基地的作用;南方集体林区包括海南、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区及云南思茅林区具有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的优势,应将原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木浆造纸重要生产基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既有丰富的非木材纤维原料,也有发展杨木制浆造纸的潜力,应支持重点厂的技术改造,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今后应扩大杨木、废纸、商品木浆等资源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在扩大利用商品纸浆和国内外废纸资源、发展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占有区位优势,适宜发展大型造纸企业,形成纸产品加工出口重要基地;在西北地区,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今后应因地制宜地适当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造纸工业。

(6)加大治污力度,加强环境保护,节约水资源,促进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

造纸工业要坚持“综合防治、厂内为主”的方针。污染防治总的原则应从预防、管理和治理三个方面加以控制。要抓好重点污染源造纸企业的环境防治规划落实。一是做好“三河、三湖”和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造纸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二是认真实施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政策,对现有企业“关小治大”,减少分散的污染源点,对新、改、扩建工程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行“三同时”建设。三是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特别是对麦草制浆及污染治理经验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以推动行业的环保工作。

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参照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现有制浆造纸生产的规模化改造,实现吨浆纸综合水耗的大幅度降低。其中重点制浆造纸企业改造后,吨浆纸水耗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