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18686700000084

第84章 国际物流经济地理(4)

1.国际钢材需求与贸易增长情况

受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对全球钢材需求影响较大。2008年下半年以来出现并已波及世界各国的金融和经济状况的迅速恶化。

当前经济衰退的影响正在整个全球经济中广泛蔓延,远远超出了GDP、生产和贸易的大幅下滑。大宗商品价格骤降一半,触发了贸易条件和账户状况的大幅变动,同时迅速降低了世界各地的国内通胀。财政压力快速上升,就连在危机爆发时拥有预算盈余的国家都不能幸免。而许多国家出现巨大的国际收支融资缺口,越来越可能需要来自官方渠道的大规模援助,以防止严酷的市场纠正。2003年开始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于2008年7月即告终结,因为经济活动放缓苗头初现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所有大宗商品行业出现大规模价格下跌的情况。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重创制造业,几乎所有商品的制造和消费领域都受到了沉重打击。石油价格每桶下跌了100美元,暴跌了近70%,价格已经倒退回2004年下半年的水平。现货铁矿石、海运费、焦煤和钢材等价格也出现了暴跌走势。其中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了近50%,下跌幅度是自1992年我国放开钢材价格以来从未有过的。市场信心缺失助长了需求的急剧萎缩,全球范围内的粗钢生产也大幅减速,进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根据IMF等机构的预测,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显然还不是最坏的情况,以后更长的时间内,全球范围内的钢材市场都将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经济增长趋缓的严峻形势使国际市场钢铁需求不旺。全球经济陷于衰退,钢铁需求持续萎缩。全球经济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对钢铁消费带来影响,全球主要的钢铁生产巨头纷纷展开减产计划。全球最大钢铁生产企业ARCELORMITTAL2008年四季度在美洲减产35%,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减产30%以上。在ARCELORMITTAL看来,由于需求萎缩,汽车和建筑需求下降,欧洲、美洲以及亚洲市场同样低迷,导致全球钢材需求下降,减产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工业主要产品中金属冶炼设备累计增长了33.3%,汽车增长了9.7%,民用钢质船舶增长了40%,彩电和洗衣机分别增长了9.3%和10.9%。

但从分月的增长情况看,特别是下半年,主要用钢行业均出现了增速萎缩的趋势。其中金属冶炼设备、汽车、家电等连续三个月产量同比降低。虽然2009年的我国钢材市场和全球钢材市场一样,都面临需求萎缩、消费启动缓慢的影响,但我国仍将是钢材需求全球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单个经济体。根据国际钢铁协会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预计11.29亿吨,其中“金砖四国”的中国3.989亿吨、印度0.496亿吨、俄罗斯0.379亿吨、巴西0.212亿吨;美国、英国、日本分别为0.937亿吨、0.106亿吨、0.738亿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钢材表观消费总量占全球的35.33%,且增速最大。国际钢铁协会对2010-2015年的表观钢材需求增速也做了预测,预计2010-2015年,全球钢材表观需求每年增长4.2%,印度每年增长7.7%,中国增长6.2%。

2.我国钢铁产量、消费与铁矿石资源情况

经历2000年以来的产量快速释放后,未来我国钢材产量释放将进入适度增长。近年来以汽车和住宅为主导的重工业的发展,为我国今后10~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平台,也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钢铁产量和钢材消费量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达4.9亿吨。自2002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从支撑条件来看,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引领我国钢材消费的核心动力,未来几年这一支撑因素不会削弱,因此钢材消费的规模仍可获得有力支撑。“十五”以来,我国工业品增长迅速,工业制造(如汽车、船舶、工程机械)迅速发展,使得我国钢材消费结构正逐步由长线材为主转向板带材为主。这为国内板带材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2008年受铁矿石、炼焦煤、废钢、镍等多种钢铁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特别是铁矿石、焦炭、炼焦煤的价格均处于历史高位,由于原料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预计国内钢铁企业将在较长时期承受高成本的压力。

铁矿石在炼钢生铁的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采用现货铁矿石的炼铁企业,目前铁矿石的成本已占到了其生铁总成本的60%以上,而生铁的成本约占钢材(热轧材)成本的80%,因此铁矿石的成本已占到一般钢铁企业钢材成本50%左右,成为对钢材成本影响最大的原材料。目前我国消费的铁矿石资源约65%左右是来自于现货市场(包括国内现货和国际现货市场),现货矿采购比重严重偏高。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出现暴涨,国内现货市场受此影响也出现了大幅上涨的局面。到2007年底,我国进口的长期协议矿价已经与国内、国际现货市场拉开了巨大的价差,巴西、澳大利亚向我国出口的矿石基本以长期协议矿为主,目前其价位在几种矿中处于最低水平,与现货矿巨大的价差成为国际铁矿巨头提价的主要理由和谈判筹码,由此导致2008年度国际铁矿石长期协议矿价大幅上涨65%。除了现货市场与长期协议市场的差别外,海运费价格也是影响铁矿石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除少数钢铁企业与船运企业签订了长期包运合同外,大部分企业都进入即期市场租船运输铁矿石。2007年下半年以来,BDI指数(Baltic Dry Index,指整个干散货运输市场的指数)叠创新高,致使我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大幅上涨,同时即期租船市场的运力难以稳定。与日本相比,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平均比其高出约15美元/吨,从巴西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平均比其高出约30美元/吨。由于从澳大利亚、巴西两国进口矿基本均为长期协议矿,因此两国企业采购矿石的离岸价基本相当,到岸价的差距则是由海运费的价差造成的。最新的地质勘查数据表明我国铁矿石资源储量超过600亿吨。从总储量来看,铁矿石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目前国内铁矿资源的分布和开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铁矿石品位普遍较低,国内铁矿平均品位为33%,远低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贫矿资源占国内铁矿石总量的97%左右,富矿较少;矿床以中小型矿为主,大型及超大型矿床(10亿吨以上)的数量较少;供、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铁矿石开采规模过大,目前年开采量已超过6亿吨。从铁矿资源的分布来看,我国各地区均有铁矿分布,铁矿石分布范围较广。但辽宁鞍本地区、河北冀东地区和四川攀西地区是我国铁矿资源最丰富,也是储量最集中的三个地区。

10.6.2 煤炭物流

煤炭在人类经济领域和生活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常规能源。

1.全球煤炭资源分布与消费情况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目前,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约为9800多亿吨,按照目前的全球生产能力,煤炭资源尚可开采190多年,而石油可开采约40年,天然气尚可开采约60年。在国际上,按同等热值计算,燃用天然气、石油的运行成本一般为燃用动力煤的2~3倍。煤炭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能源,根据BP统计概览的统计,2006年全球煤炭产量约为62亿吨,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8.4%。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的地理范围相当广泛,据已探明的储量看,北美、中欧、西欧、亚洲、澳洲、拉丁美洲、非洲、中东等均有煤炭分布,但分布很不均匀。亚洲、澳洲最多,占世界总量的30.1%;俄罗斯、中欧占总储量的28.5%;北美占总储量的24.7%;西欧占总储量的9.2%;非洲、中东占总储量的5.8%;储量最少的是拉丁美洲,只占总储量的1.7%。

亚洲、澳洲的煤炭资源有51.2%分布在中国;北美洲的煤炭资源有97.5%分布在美国;俄罗斯、中欧的煤炭资源有77.7%分布在俄罗斯境内;非洲、中东的煤炭资源有87.6%分布在南非。

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分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南非和波兰。它们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4.1%、22.1%、15.4%、8.4%、7.3%、5.7%、5.1%、3.7%。专家预测,煤炭可能成为未来20年内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7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假设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比2004年增长57.1%,年均增长1.8%。煤炭消费年均增长2.2%,2030年绝对消费量将比目前增长73%,达到100亿/吨年以上。在全球能源供需偏紧、价格不断走高的背景下,煤炭价格与油气价格形成互动、长期上升趋势明确。作为“金砖四国”的火车头,中国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需要决定了煤炭资源价值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得到认识和体现。2006年金砖四国能源消费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的能源消费增速分别为8.4%、4.8%、5.4%和3.7%。

随着原油价格高涨,煤炭以其低廉的价格显现竞争力,导致全球煤炭消费量正在急剧增长,其中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幅度尤为显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油价格暴跌,全球煤炭的消费量因此停滞不前。但自2000年中期以来,煤炭价格相比原油和天然气一直比较稳定。2006年煤炭消费量约为31亿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4.5%。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3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将比2004年增长74%。除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对煤炭的需求也将激增。

2.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消费情况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

2004-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3%。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分别为23.8亿吨和10.82亿吨。受煤炭进出口税率变化、国内煤炭需求旺盛和人民币升值影响,预计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煤炭出口量进一步减少,进口量进一步增加。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的煤炭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和生产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四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其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动力煤)占总消费量的50%以上。

据统计,2006年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电力52.6%、建材14.7%、钢铁17.3%、化工5.7%、其他9.7%。根据中国煤炭行业协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煤炭的纯进口量将达到1.5亿~2.3亿吨,大大高于以前预测的7000万吨。中国煤炭进口额逐渐加大:1990年煤炭进口只有200万吨;2000年为212万吨;但在2006年,煤炭进口高达3500多万吨;2007年达到5000多万吨,主要进口到广东和福建省。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与第一消费量大国,我国煤炭行业呈现两个不均衡,即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均衡。在查明资源储量中,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占67%,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占20%,其他地区仅占13%。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矿开采的资源极少,除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省区部分煤田开采条件较好外,其他煤田开采条件较复杂。我国煤炭消费和煤炭生产地区分布呈不对称布局,煤炭消费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山西、陕西、内蒙古地区占据了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煤炭生产,而华东地区作为煤炭销售主力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只有全国的5%,处于极度缺煤状态。煤炭资源和需求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使煤炭运输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0.6.3 粮食物流

粮食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原料,林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粮食作为饲料。粮食在国际大宗干散货贸易与运输中占有一定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