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18686700000085

第85章 国际物流经济地理(5)

1.全球粮食生产情况

2007-2008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0.75亿吨,比上年度增长4.6%。低收入缺粮国家的谷物总产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增产的主要是中国、印度,其他国家的粮食产量均有所减少,33个国家仍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的信息显示,如果从数量上看,目前世界有足够的粮食养活所有的人,但不幸的是,地球上还有8亿多人食不果腹,每天有数万人死于饥饿。人口增加可能会危及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据统计,2006年世界总人口已超过65亿,该年新增的7800万人中近94%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必须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和欧盟大量进口。2007年全球粮食生产排名前四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巴西。

2.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情况

我国粮食产量、消费量占全球总产量、总消费量的20%左右。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10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6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增加10万公顷。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7年全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总量达到10030亿斤,其中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为2115亿斤、3741亿斤、2940亿斤、280亿斤,而国内粮食消费量1.02万亿斤左右,基本能够自足。目前我国宏观的粮食背景是,粮食产需基本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粮食消费总量平稳增加,但居民的三大品种口粮略有减少,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下降。2007年,国内粮食消费量5.1亿吨左右,产需基本平衡,其中小麦、稻米、玉米三大品种消费量在4.3亿吨左右,产需平衡有余。国家储备方面,我国粮库库存比例也高于国际标准18%的安全水平。大豆是我国第四大粮食品种,2007年70%靠进口,大豆基本没有储备。

10.7 国际主要物流地理分区

10.7.1 亚洲经济区

1.地理概况

亚洲位于地球东半球的东北部,其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面积为4400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相连,合称亚欧大陆,总面积5071万平方公里,亚洲大陆约占4/5。亚洲大陆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0°05′),南至皮艾角(东经103°30′,北纬1°17′),西至巴巴角(东经26°03′,北纬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18′,北纬77°43′)。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南有一系列与大洋洲接近的群岛环绕大陆,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南亚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西亚也叫西南亚,包括阿富汗、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中亚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北亚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亚洲约有人口35.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5%,以中国人口最多,人口在1亿以上的还有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人口分布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等地最为密集。

2.经济情况

亚洲各国中,除日本为发达国家外,其余均是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许多国家发挥其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优势,经营多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积极勘探、开采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制造业,使经济体制由以农业、矿业为主的“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亚洲的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世界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亚洲稻米、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马尼拉麻(蕉麻)、柚木和胡椒等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稻米产量占世界第1位,印度占第2位;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第1位,印度尼西亚占第2位;金鸡纳霜主要产在印度尼西亚;马尼拉麻主要产在菲律宾;柚木和胡椒主要产在东南亚各国。黄麻、椰干、茶叶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黄麻主要产在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椰干主要产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茶叶主要产在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其他还有棉花、花生、芝麻、烟草、油菜子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亚洲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亚洲的石油年产量约7亿~10亿吨,占世界年产量的27%~30%;天然气年总产量约1000亿立方米,占世界年总产量的6%以上;煤年产量约10多亿吨,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2%以上;钢产量年约1.7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4%;锡精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其中马来西亚产量占世界各国中第1位;钨精矿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45%。亚洲的畜牧业、渔业也很发达。亚洲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部门、地域结构差异显着。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采矿业、农产品加工及轻纺工业占主要地位。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体系完整。日本是高度发达的世界经济大国。蒙古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以生产原油为主要。印度工业较发达。

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亚多数国家工业均以生产原油和炼油为主,西亚能源在世界能源中占重要地位。

3.物流基础设施

亚洲的交通各地发展不一。中国东半部、日本、爪哇岛、斯里兰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发达,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广大内陆地区和沙漠地区以畜力运输为主。

东南部沿海海上运输发达。经济发达地区空运发展迅速。

亚洲高速公路网项目是根据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28个成员国2005年7月签订生效的《亚洲高速公路政府间协定》实施的。根据2007年11月19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亚洲高速公路投资论坛上的有关资料,亚洲高速公路网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更新改造1万多公里,总长14万公里的公路网中有超过90%已经达标,且有10576公里的路段被升级改造,达到了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其中包括俄罗斯2400公里,阿富汗1700公里,哈萨克斯坦1550公里。中国境内有1400公里路段得到升级改造。至此,中国公路成为亚洲高速公路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共有2.6万公里公路加入,占公路网总里程的19%。整个亚洲公路网最高等级的全封闭高速公路共有2万公里,中国就占了近1.5万公里。

2006年11月10日,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伊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韩国和土耳其等国家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在釜山率先签署了《亚洲铁路网政府间协定》,计划兴建亚洲铁路网。构建亚洲铁路网的设想最初由联合国于1960年提出,但一直只能停留在构想层面,尽管众多专家指出,这一交通网将增加现有铁路网运输能力,增强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缓解港口拥堵压力,刺激经济增长,进一步促进欧亚间商业交流。这条号称“钢铁丝绸之路”的亚洲铁路网将连接28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总长约8.1万公里。它向北连通蒙古和俄罗斯,向南连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向东连接韩国,向西连接伊朗和土耳其,同时也通过俄罗斯铁路通向欧洲,包括众多国家首都、港口和重要城市。亚洲铁路网包括以下四大走廊:

①东南亚走廊。全长1.26万于公里,包括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越南、泰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整个铁路网的最南端。

②东北亚走廊。全长3.25万公里,可连接欧洲和太平洋。从德国出发,经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可到达铁路网最东端的朝鲜半岛。全长9200公里的泛西伯利亚铁路可将大量货物从东亚运到莫斯科,再运到欧洲。

③中亚-高加索走廊。全长1.32万公里,伊朗是它的中枢。这条走廊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出发,通过俄罗斯到里海,然后分成三路:西路经过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伊朗西部;中路通过海运直穿里海到达伊朗;东路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到伊朗东部。三条路线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交会,然后延伸到伊朗港口。

④南亚走廊。全长2.26万公里,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连在了一起,此外还连接了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与中国云南省连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于1964年在日本建成。日本自首条东海道新干线建成投产至今,新干线建设不断扩展,由原来的1条发展到现在的6条,即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山阳新干线(新大阪-博多)、东北新干线(东京-盛冈、盛冈-八户)、上越新干线(大宫-新澙)、北陆新干线(高崎-长野)、九州新干线(新八代-鹿儿岛中央),营业里程发展到现在的2387.1公里。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于2008年4月18日全线开工标志着我国铁路驶入“高速时代”。

10.7.2 欧洲经济区

1.地理概况

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陆东至极地乌拉尔山脉(东经66°10′,北纬67°46′),南至马罗基角(西经5°36′,北纬36°00′),西至罗卡角(西经9°31′,北纬38°47′),北至诺尔辰角(东经27°42′,北纬71°08′)。东部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同亚洲分界;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对。面积为1016万平方公里(包括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目前欧洲的人口为7.26亿(2004年),其平均人口密度居各大洲的第1位。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64%,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3位。

欧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莱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时东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公里均在200人以上。欧洲的种族构成比较单一,人口中99%都是。居民分属下列语系:印欧语系,属此语系的居民占全洲总人口的95%,包括斯拉夫语、日耳曼语、拉丁语、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凯尔特语族的民族;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萨莫耶语族的民族,约有70个民族。

2.经济情况

欧洲大陆是亚欧大陆伸入大西洋中的一个大半岛,其面积占亚欧大陆的1/5。大陆海岸线长3.79万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复杂、切割最厉害的一个洲。欧洲多半岛、岛屿、港湾和深入大陆的内海。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石油、铁比较丰富。煤主要分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和北部、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地,这些地方均有世界着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区、北海及其沿岸地区。其他比较重要的还有天然气、钾盐、铜、铬、褐煤、铅、锌、汞和硫磺等。阿尔巴尼亚的天然沥青世界着名。欧洲的森林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9%(包括俄罗斯全部),占世界总面积的23%。西部沿海为世界着名渔场,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等渔场。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工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均较高,生产总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的比重很大。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主要为德国、法国、英国,其次为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均居前列。但是,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