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18686700000009

第9章 农业物流地理(1)

本章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农业与物流的关系,掌握种植业布局及发展特点,掌握林业分布特征,了解畜牧业布局生产特点,掌握主要渔业布局特征。

3.1 农业与物流

3.1.1 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饲养业)两大基本部分。种植业包括作物种植业(狭义的农业)和林业。饲养业包括畜牧业和渔业。这样就构成了农、林、牧、渔广义的农业,并且由下列三个主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决定。

(1)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生命有机体

农业生产劳动对象作为生态因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时间变化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如地理分布、新陈代谢、遗传、异化、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生物的空间分布受环境条件的控制,生物的季节性、周期性现象与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周期性现象有着密切联系。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生物的生存和延续都离不开环境。直接影响生物体的环境因素称为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某种或某组生态因子的数量、强度、出现频率、延续时间和性质变化,均在空间范围内和时间过程中有很大差异和变化。这些差异和变化,既影响生物的生长状况,也影响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

(2)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

农业生产力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时间变化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农业生产是在广大的土地和具有肥力的土壤上进行的。除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热、空气等因素外,水分和养料都主要是通过根系取之于土壤。农业生产首先是发展绿色植物生产,而土壤是植物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因为任何饲养的动物最终都以植物作为饲料。在地理位置、地貌形态、气候条件、湖泊水系分布、土壤发育程度、植被类型、经济条件、开发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土地的水、热、肥等因素的组合和土地生产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很大差别。

(3)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太阳能

太阳能数目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时间变化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现代化农业生产,对煤、石油等能源的需要日益增多。但太阳能仍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是靠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由于太阳辐射能的数量在空间范围内和时间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这种差异和变化,既影响生物生长状况,也影响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

农业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毕竟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产物,不能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大自然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虽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但动植物的生存必须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生物的生活规律无不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存在空间上的地域性差异和在时间上的季节性、周期性变化特点,必然要反映在生产的各个方面,使其也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内涵变化

农业仅以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局面正在改变。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农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农业外部的资本与技术投入。农业发展政策变化更大。以前,国家虽强调“以农业为基础”、国民经济发展“以农轻重为序”,却又长期实行“以农补工”政策,即农业为工业单方面提供积累,任由工农之间的“剪刀差”剪到底,并导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工农业之间的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利益布局被扭曲。上述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使农业成为一条短腿,使国民经济发展跛脚前行。由于在长时间内工业剥夺农业、城市剥夺农村,实际上限制了我国经济(尤其农业经济)的健全发展。但从21世纪初开始,这种情况有较大改变,先是发展理念上的变化,继而是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出台。

3.农业经济发展及结构演变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然而近代农业经济发展却很落后。自1979年逐步推行农村改革以来,加之引入了新的农业技术,国内多数地区的农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到1995年前后,农产品供求布局出现根本性转变:从长期以来的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上述变化,一方面,标志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另一方面,标志着农业的地位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变。

农业在GDP中的比重,1957年为40.3%,1978年为28.1%,2005年为12.4%,预计2020年下降到8.25%左右。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的比重,1978年为70%,2007年为55%,预计2020年降至33%。

目前我国农业的成长空间大致是,农业经济约占整个经济12%,年均增幅约3%。

农业生产结构初步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的布局。大农业结构则已由单一的、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简单农业,发展为农、林、牧、渔均有发展的庞大的农业生产系统,正向以提高农业产出率、商品率以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中心的现代农业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农产品质量较差、劳动生产率低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和就地转化不够,但依靠离市场近、劳动力价格低廉、关税壁垒等优势继续生存。入世后,我国农业为适应竞争,必须将农业结构向纵深拓展。

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基本上可分为土地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等几种类型。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尚有竞争力,但需大力进行种植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同时进行从农业到非农业的就业结构调整,其中农业方面多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工业方面则应多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及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地域性是农业生产的鲜明特征。它是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错在一起、对土地等要素有特殊依赖性所派生的。一般来说,各种动植物都有特定的“适生环境”,同某种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特定的依存关系。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各自然区域往往具有明显差异,使农业生产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因此需要科学地认识和发挥本地区的自然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合理的农业劳动地域分工。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摆脱传统农业的狭小圈子和“小而全”的生产布局,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批农、林、牧、渔商品生产基地。当时多是在省区范围内,选择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的县、市建设各种商品生产基地。

到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和地域分布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30%~70%农业劳力向外转移。在引入外资较多的沿海农村,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与对外开放优势结合,实现农业投资多元化、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产品特色化、农业企业化,推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换,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外向度。

5.农业经济发展难题及对布局的影响

尽管有上述变化,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其布局,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依然是薄弱环节,距离现代市场化农业还有差距,许多地方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仍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农产品的区域结构调整也未完全达到最优。

农业基础仍然落后,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较落后,大量陡坡耕地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并未被完全克服,造成一些地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污染加剧,在耕地减少的同时,又有1.5亿亩耕地受污染,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逾200亿元;而土壤污染使有害物在农产品中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此外,农产品加工能力低。发达国家70%以上农产品经产后加工,加工食品占饮食消费90%,而我国仅为30%左右。尽管我国生产的谷类作物、水果、豆类、肉、蛋、水产品等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加工效益远未发挥。另外,在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如何使处于产业链条最初端的亿万农户也获取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仍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加之各地“伤农”之事屡有发生,以及有些企业盘剥农民工,使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

农村内部分化亦很明显,东、西部一些地方农民群体平均收入水平相差达12倍以上,城乡贫富差距更大,社会不公现象加剧。

3.1.2 农业物流的概念和分类

1.农业物流的概念

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也就是使运输、储藏、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2.中国农业生产的链状结构

中国农业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产前准备、产中管理、产后加工、商业流通和最终消费等五个大的环节。如果把这五个环节作为整体来看,就形成了中国农业生产的链状结构。

在中国农业生产链状结构的各环节和节点中,农业物流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它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和水平。

3.农业物流的范畴与分类

长期以来,农业的产出物——农产品一直是农业生产经营和物流的关注焦点,农业物流被直观地等同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包装、运输、储存和装卸,这种理解无论是从物流对象还是物流服务的范畴上,都远远不能反映出中国农业物流的全貌,因为它忽视了农业投入物——农业生产资料的相关物流。

(1)根据农业物流的流体对象分

农业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对农业生产资料与产出物及其相关服务和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全过程。它包含两个物流流体对象——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它是由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1)农业生产资料物流

它是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储运、配送、分销和信息活动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是以农业生产投入物为对象的物流,它涉及种苗、饲料、肥料、地膜等农用物资和农机具的生产与物流规划、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和市场的信息服务。

2)农产品物流

它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形成的物流。根据农产品的分类,它包括: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和林业产品物流。

(2)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主要阶段和物质转化分

1)农业供应物流

它是指为保证农业生产不间断进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供给和补充农村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物流。农业供应物流与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准备直接相关。

它是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储运、配送、分销和信息活动中所形成的物流。农业生产资料包括种子(种苗、种畜、种禽)、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地膜、农机具以及农业生产所需的其他原料、材料、燃料等,包括电力资源和水利资源。

2)农业生产物流

它是指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养、管理到收获整个过程所形成的物流。它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种(植)养(殖)物流,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等;二是管理物流,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包括除草、用药、施肥、浇水、整枝等,或动物的喂养、微生物培养等所形成的物流;三是收获物流,即为了回收生产所得而形成的物流,包括农产品采收、脱粒、晾晒、整理、包装、堆放或动物捕捉等所形成的物流。农业生产物流是在农产品种养活动直到农产品产出过程中,因生产要素配置和运用而形成的物流。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形式为主,所以一般农业生产物流的地域有限,物流单一,流量较小。我国农业生产物流具有以下特点: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产量不稳定,农产品品质差异很大;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