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18688400000009

第9章 宁波(3)

经过多年的努力改革和实践,学校教科研工作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首先,通过创建完善“自主选择”技能教学模式,打造了学校计算机这一品牌专业。在2002年10月,学校计算机专业破格晋升为浙江省示范专业,2003年4月计算机应用专业被评定为宁波市中职学校现代化专业,2006年以来学校一直担任浙江省计算机理事长学校。其次,通过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打造了一支结构优化、专业过硬、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全国职教名师1人,省春蚕奖获得者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教坛新秀1人,宁波市名教师2人,宁波市十大创新教师1人,宁波市学科骨干1人,宁波市优秀教师3人,宁波市教坛新秀4人。在一所以年青教师为主的农村职业学校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学校研究的课题每每在宁波市甚至浙江省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其中《职校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亮己所长,学我所爱”走班制推进专业技能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获得浙江省职成教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由于教科研工作的突出,学校也先后被评为余姚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浙江省重视教科研先进单位、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大桥的建成通车,杭甬高铁的兴建,泗门(学校所在地)被确定为宁波首批卫星城市试点镇之一。这一切都使学校相信,学校全体四职师生一定会坚持学校艰苦创业、务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大力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强校,为我省职教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

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是国家级重点职高,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现有教职工250余人,设有艺术、建筑、旅游、财贸、计算机、机械等六大类17个专业,60余班级,在校生3000余人。

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科教兴校战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曾以《产教结合天地宽》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学校二次被评为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同时又是2002-2003年度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就开展了“产教研”结合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成效,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已经创出了品牌,创出了特色。多年来,学校确立了“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工作思路,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领导每学期都要召开有关教育科研的专题会议,讨论确定学校科研的方向和主题,解决课题研究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领导还身体力行,主持或参加学校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教师作表率。

为了加强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教科研实效,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制度建设,制定了《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教科研管理办法》,具体规定了关于教科工作的组织机构、队伍管理、课题管理、经费管理和成果奖励等有关制度。学校有开展教科研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措施落实。

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申报、论证、立项、指导、结题和成果奖励、推广等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教师申报课题须填写课题申报表,并制定较为具体的实施计划,报教科室审批并备案,结题时须填写课题实施情况简表,并提交相关的结题报告。教科室负责课题的申报、审批、检查实施、考评和鉴定工作。学校集中力量保证省、市级立项课题的实施,由学校抽调科研骨干组成重点课题研究小组具体实施研究工作,并在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对课题选题、结题报告、教科研方法等提供帮助和指导。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1-2次科研成果(论文)评奖活动,按规定予以奖励,并且定期编辑《象山职高教科》。

目前学校已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广大教师平时能自觉积累科研素材,积极撰写论文,踊跃参加课题研究。近几年来学校有20多项县级以上课题立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在市级及以上获奖的课题有14项。其中《职业学校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荣获中国职教学会科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以柑橘研究所为载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产教研办学模式的研究》获省人民政府职教成果二等奖,《服务我县建筑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探索》获浙江省职成教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实施产教结合,强化专业特色》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首届职成教教学成果一等奖,《以柑橘研究所为载体培育农业特色经济》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第四届职成教教学成果一等奖,《打造专业品牌,为建筑产业大发展服务的探索》和《职业学校“CS”法制教育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分别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工美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的研究》获宁波市人民政府第二届职教成果三等奖,《职业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形式》荣获宁波市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职校学生心理障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荣获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级子课题《职校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及评选中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数量达200余篇。这些教科研成果在促进本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同时,也为省内外兄弟学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余姚市实验学校

一、学校概况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系华师大教科院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民办学校。学校已被批准为浙江省中小学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与考试基地、浙江省剑桥少儿英语培训与考试基地、全国写字教学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学校、全国围棋育苗基地、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实验学校。

学校现有71个班级,3600余名师生,其中有专任教师198名,平均年龄34.5岁。有宁波市首批名校长1名,省特级教师2名,宁波市名师2名,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5名,余姚市学科带头人(市学科骨干)29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104名,有中学高级教师46人,高学历教师已达到10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力)教师共76名。

学校占地133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3亿元,建有智能化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98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700余台,上网接口300余个;8000平方米的三层膳厅、4000平方米的双层体育馆、400米塑胶运动场和拥有30余架钢琴的钢琴馆等全市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图书馆纸质图书10万余册、电子图书12万册。

学校秉承“艰苦创业、勇于拼搏、敢于创新、报效国家”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质量是根本、效益是标准”的办学理念和“高质量、高效益、有特色、示范性”的奋斗目标,积极创建“勤奋博学、自主创新”的校风,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开放自主式教育,培养“人格健全、学业优良”的学生。2002-2009年中考获得余姚市“八连冠”,普通高中升学率保持在92%以上,省一级重点中学升学率遥居全市之首。学校机器人科技小组代表中国参加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举行的三届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捧回团体项目铜牌等奖项。第14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以一等奖11名、获奖总数47名的优异成绩再次名列全省团体第一。200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和宁波市初三科学、英语竞赛及初二科学竞赛都再次荣获省、市团体优胜奖。学校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探索。学校已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学校、中国民办教育名牌学校、浙江省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浙江省新锐民办学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一级站、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宁波市国防教育先进集体、宁波市治安安全单位、宁波市园林式单位等224项集体荣誉。学校成功地承办了中国乒协第二届少儿乒乓球总决赛(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数学学术研讨会(2007年)、浙江省第六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2007年)、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竞赛(2009年)等重大活动。学校还先后与澳大利亚、瑞士、美国等国家院校和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上海市位育中学、七宝中学、浦东福山路外国语学校、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等国内名校合作办学。

上述成绩的取得与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密不可分。

二、学校教科研历史及现行主要制度

学校自1999年9月建校之始就始终如一地把教科研作为兴校、强校的引擎和学校核心竞争力抓紧抓好。余如玉校长认为“学校的竞争,是教师智慧的竞争,也就是教师教育思想的竞争”。为了让教师拓展教育视野,接受现代思想,在办学初始,就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专家到校为教师演讲和现场指导,开启了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先河。办学至2009年度学期末,已先后举办专家讲学65期,有来自华师大、浙大、中央教科所、省教科院和宁波教科所等院(校、所)的90人次教授、博导、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其中2007-2009年度讲学21期,讲学专家24名),为教师带来了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观念,使教师受益匪浅,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在理论层面的提高,为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研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2002年10月,学校创办了有公开刊号的教科研理论刊物《实验苑》,双月出版,目前已出刊37期。其中2007年度至今出15期。刊文369篇,本校教师文章293篇,占79%。专家文章44篇,占12%。《实验苑》已经成为学校教师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切磋教艺、施展才华的又一舞台。值得一提的是学校2007年4月承办了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学术研讨会,期间,《实验苑》出专辑两期,发表了教育部课标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和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等12名专家、教授、名师的文章和题词,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文献出处,也给刊物增光添彩。

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和活动安排等方面,学校都做到优先考虑。设立教科室,由特级教师张淼老师主持工作。建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由余如玉校长任组长。把教科研工作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学年办学方案。每年召开教科研专题工作会议,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有评比。制定并实施《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教师研修书院章程》、《教研(备课)组工作制度》、《教学指导评估室工作条例》等10余项规章制度。每年用于教科研经费在3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