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富士康真相
18689700000027

第27章 郭台铭为什么拒做房地产?(2)

第二,精细化制造。

制造模具的功力不仅能提高制造和交货速度,而且还能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因为很多产品非常精密,没有精密化的模具,就制造不出产品,即使勉强制造出来质量也不过关。

富士康曾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示其开发的SGT-N超级磨、车、削纳米级仪器,其分辨率达到了1纳米,可用来加工生产形状精度100纳米、表面光洁度5纳米以下的光学设备模具。这一设备的成功研发,使富士康站在了与欧美日大型跨国企业比肩的技术高度上。这一设备,能使富士康生产出误差小于头发丝直径两万分之一的精密度模具。比如,手机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摄像头,像素越高,精密度越高。生产镜片要先做模具,只有模具达到精密程度,生产出的镜片才能达到技术要求。SGT-N超级磨、车、削纳米级仪器就是制造镜片的纳米级模具的专用设备。这种设备全球没有几家公司能够生产,对中国更是进行技术封锁。精密光学元器件大多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比如数码相机镜头的最大厂商就是日本的HOYA公司。为什么全球的手机大品牌都找富士康代工,除了质量好以外,加工费还要低。别人代工,手机镜头就要向日本公司买,而富士康自己生产,当然成本就低。

第三,集成化、模块化程度高。

随着电子产品的外形日益时尚化、变薄、变小和功能强大,不但要求模具开发的精密度越来越高,而且产品的集成化、模块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集成化、模块化不但能够减少制造程序,而且还能够减少零组件,从而节省成本。但是,产品的集成化、模块化必须依靠强大的模具能力来实现。

“螺丝钉”精神

富士康潜心20年,在最普通的模具上打造出无敌竞争力。而它做的第一个产品连接器也让人匪夷所思。

连接器也叫接插件,就是电脑的螺丝钉,在电脑零组件中是最不起眼、最微小的产品。

发扬“螺丝钉”精神,立足本职,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这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理想。当史玉柱要做中国的IBM、做中国的比尔·盖茨和段永基说“站在巨人肩膀上”、“与巨人同行”的时候,“螺丝钉”精神也在失落,甚至受到讥笑鄙夷。

与“巨人”相比,“螺丝钉”太死板,也太渺小,微不足道。

但是,2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看到“与巨人同行”的四通已经不知所踪,史玉柱的“巨人”不停地折腾,成为一家年销售收入只有30多亿元的小公司的时候,那颗默默无闻没有人瞧得上眼的“螺丝钉”却已经成为矗立在我们面前高不可攀的世界“巨人”。

郭台铭说:“我只是一只地瓜,长在森林里,结果被别人发现长得很大了,都来争相观看,结果踩坏了附近的农田,还要怪到地瓜的头上。”但是这个“地瓜生根”的策略,却让富士康在全球产业重新分工、结构重新调整之际,能够深耕布局,做到“一地研发、三区(亚、欧、美洲)制造、全球交货”。

做企业不能太聪明

郭台铭说,台湾中小企业要成长,一定要先有个磨炼人的环境。第一,政府效率一定很差,没有辅导,只有找麻烦;第二,没有金融资源,只有退票坐牢;第三,政府把所有资源都用来照顾大企业、国有企业;第四,护照在海外没有用。郭台铭所说的“退票坐牢”,是指当时台湾银行给中小企业开的支票都很少,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一时难以付清,出现支票退票情况,老板就要被抓进台北土城看守所。因此,包括鸿海在内的很多小企业就把工厂设在土城,一旦老板被抓,也方便到看守所探视,以继续管理工厂。有的老板索性把公司法人注册成自己的老婆,一旦出事,老婆进看守所,自己继续在外面打理生意。可见当时台湾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是多么恶劣。

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小企业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壮大?郭台铭讲了三点:毅力、傻劲和智慧。

毅力。经营企业,许多外在环境因素变化得太快太大,以自己有限的经历和能力要应付日常的各种变化,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中小企业所能够控制的资源相当有限,幕僚群也有限,本身的基础相当薄弱。因此,面对外界信息与经济情况的变化,经营者必须随时有能力去应付、接受这些突如其来的冲击。所以,郭台铭认为“创业者”一定要具备坚强的毅力。

傻劲。郭台铭说:“一家工厂,既然已经投资下去了,就算是花一生的精力去经营,也未必能保证经营得好或经营成功。这不是说公司经营者做到什么时候,或是公司的技术达到什么水平就算完成,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明而不断改进和成长的。所以,我敢说,一家公司一辈子是改善不完的,经营者必须有继续经营的执著观念。”

智慧。一定要有智慧,而不是只有聪明。郭台铭将“聪明”和“智慧”细分,“聪明”是比“智慧”小的一项,每个人都有“聪明”,但不一定有“智慧”。聪明是说一个人做事情的反应很敏捷、很快,也具备相当程度的掌控力。而智慧则是指正确分析判断问题的一种能力,做应该做的事。可是所作的决定是不是正确,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一个创业者要具备能够正确分析事理的智慧。

回归基本面

富士康做的第二个产品是电脑机壳。在电脑中,连接器最小,机壳最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富士康就是靠这两个最不起眼的产品坐上了全球代工大王的宝座。

机壳最不起眼,也就最不引人注意,它成功地隐藏了富士康的战略意图。台湾的电脑厂商是富士康机壳的客户,但是如果知道富士康做电脑主机、做主机板,双方就成了竞争对手。2002年,富士康已经成为台湾科技企业,才打开机壳,让台湾厂商惊讶一片:富士康已经把机箱装得满满的了。

原来,富士康已经做了6年的电脑主机。郭台铭说:“做乌龟的要懂得不把兔子吵醒。”

今天,学者们对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大加批判,但试想一下,富士康能够比别人做得大,总有它的道理在。仔细罗列一下富士康取得成功的因素,其实其他企业差不多也有,唯一一个别人没有的,就是代工,做贴牌。

如果富士康也做品牌,就是其他企业的竞争对手,别人就不会把订单交给它做,它就无法做到像现在这么大。

学者们将富士康的成功秘诀总结为“模式”,其实富士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价格、品质、交货、客户、管理、科技、专注等,老生常谈,并没有什么新思维、新理念。

郭台铭说,富士康赢在基本面。企业必须回归到产品、质量、技术、管理、人才等这些企业的最普通、最基本的问题上来。

回归基本面,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在机会主义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走到尽头了。

近年来,各种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前沿,越来越时髦,越来越高深得让人搞不懂。西方的暂且不说,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更不用说孔孟国学,都被聪明的学者演绎成企业管理和经营之道,玄之又玄,到处开班授课,所到之处人皆趋之若鹜,总觉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其实,企业的经营管理诀窍就蕴藏在最普通的道理之中,也就是说,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充分利用大陆劳动力资源、扎根制造业、不做品牌做贴牌、创造CMM模式等,都是郭台铭在制造业中悟出来的一些朴素道理。